众神的山岭-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没兴趣也无所谓。请你告诉我,你是在哪种情形下发现那台相机的?”
“我不告诉你。”
“为什么?”
“因为我不想告诉你。”
“为什么不想告诉我?”
“我也不想告诉你,我不想告诉你的原因。”
毒蛇斩钉截铁地说。
“你给我听好了,我也要先对你说我对马尼库玛说过的话。你要忘记今天发生的事,还有这台相机的事。就算别人问你,你也不准回答——”
“为了我们彼此好?”
“不是,是为了我好。”
仿佛已经无话好说了似地,毒蛇迈开脚步。
安伽林默默地并肩走在他身旁。
毒蛇微微拖着左脚往前走去。
看到他走路的节奏、他的左脚时——
忽然间,有个记忆在深町的脑海中复苏。
他想起了一个男人的名字。
“等一下。”
深町对毒蛇说。
然而,毒蛇不再留步。
他跨着同样的步伐往前走。
“你是羽生先生吧?”
深町觉得,毒蛇的背部霎时抖动了一下,仿佛有什么窜过他的背脊,当然,那说不定是错觉。
“你是羽生丈二,对吧!”
然而,毒蛇和安伽林都没有停住。
两人的身影终于消失在人群中时,深町想起了一件事。
自己没有向任何人收回买那台相机时付的钱——一百五十美元。
众神的山岭上 第三章 饿狼
1
大英帝国——英国,为了踏上圣母峰顶,第一次派出远征队是在一九二一年。
队长是霍华·巴瑞上校。
一行人先从印度进入西藏,尝试从西藏这边登顶。
当时,他们抵达了七千九百公尺高的北棱。
第一批成员当中,也包含了三十五岁的乔治·雷·马洛里。
第一次远征没有登顶。英国第二次派出远征队是在隔年,一九二二年。
这时的队长是查尔斯·格兰佛·布鲁士。
查尔斯·格兰佛·布鲁士可说是大英帝国时代的英雄。他是英国在描述印度、中亚探险史时,一定会提及的大人物。
当时也是在西藏这边的绒布冰河末端扎基地营。海拔大约五千四百公尺。氧气在这里只有平地的一半。
三十六岁的马洛里也参与了这趟远征。
队伍第一次攻顶,到达八、二二五公尺的高度,第二次攻顶到达八、三二六公尺。这当然是人类第一次体验的高度。
这趟远征也无法踏上峰顶,队伍返回英国。
英国第三次派出圣母峰远征队来到这块土地,是在一九二四年。
然而,这趟远征也失败了。
前往攻顶的马洛里和厄文就这么一去不复返。
结果,二十九年后,到一九五三年才终于踏上圣母峰顶。
英国队队员——纽西兰人希拉瑞和雪巴人丹增,踏上了这座世界最高峰的峰顶。
过程中,虽然隔了一段政治性的空窗期,但说起来,这项登顶的壮举是历经三十二年奋战的成果。
然而——
其中留下了一个谜题。
说不定在一九二四年六月,马洛里和厄文用他们的双脚踏上了圣母峰顶。
这是有根据的。
最后以肉眼确认两人正在行动的身影时,两人的身影几乎在峰顶正下方的位置。
马洛里和厄文两人出发前往攻顶,遇上某种意外而一去不回是事实,但那起意外发生在什么时候呢?
是在登顶之前?
还是登顶之后?
但是,那是一个无人能够得知的谜题。
然而,只剩下唯一一个能解开谜题的方法。
2
第一次攻顶队的诺顿和索莫威尔体力用尽,无功而返是在六月四日。
六月四日当天,选出第二次攻顶队的队员。两个名额中,一名已经决定是马洛里。另一名则由马洛里本人从队员中挑选。
马洛里选择了厄文。
安德鲁·厄文当时二十二岁。比起以马洛里为首的其他杰出队员,厄文的经历虽然略微逊色,但在这趟远征的前一年——一九二三年,他获选为牛津大学东斯匹次卑尔根探险队的队员。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内部有高峰和冰河,是连接北极海的群岛。厄文在那里以滑雪渡过冰河,将好几座峰顶踩在脚下,其中,甚至有山被命名为厄文。无论就体力或精神而言,他身为探险家的素质都无从挑剔。
除此之外,厄文擅长操作氧气呼吸器等器材,马洛里挑厄文为伙伴的主要理由就在于此。
远征的一开始,马洛里对使用氧气持保留态度。但在这次攻顶之际,他决定使用氧气。
如今,在攀登喜玛拉雅山时使用氧气已经成了一项常识。但在当时,对于使用氧气仍有许多存疑的意见。
其一是氧气具有多大的效果?确实,在氧含量低的高山,如果有供氧,行动起来会变得轻松,就知识层面而言是合理的。然而,也有人认为,如果充分适应高度,是否就不需要使用氧气了呢?
人类能够适应高度的极限,大约是六千五百公尺。一旦高于这个高度,无论再怎么能适应高度,都会得高山症。光是静静躺着不动,都会渐渐累积疲劳,迟早没命。
然而,如果能够好好适应高度,并不会马上死去。纵然是超过八千公尺的高度,在一段时间以内,都能够不靠氧气行动。所以,无氧派的人认为:只要在那段时间内,不靠氧气爬上峰顶再折返回来就行了。
目前,法国Gerzat公司制的铝合金氧气瓶,将容量四公升的重量减轻到五点七公斤,能以两百三十气压,把大约九百二十公升的氧气装进一支气瓶中。然而,在一九二四年,一支气瓶——气筒的重量就将近十四公斤。而且,一支气筒的氧气容量远比现在来得少。以一百二十气压,只能装进五百三十五公升的氧气。因此,马洛里和厄文从第四营出发时,各自背了两支氧气筒。再加上一般的登山装备,在攀爬喜玛拉雅山的情况下,这些多余的重量会成为登山者肩头极大的负担。
顺带一提,当时的氧气呼吸系统极易故障,无论是在结队移动,还是在高处行动时,经常都得修理。特地带去的系统不能用的情形也不在少数。
反对派认为:即使系统顺利运作,因为背负额外重量而消耗的能量,大概也会抵消掉氧气提供的能量。
马洛里当初也是站在不支持使用氧气的立场。
一九二二年第二次远征圣母峰时,马洛里在前往印度的船上,写了一封信给大卫·派,内容如下:
能爬那座山的机会非常少——然而,明明人生中有其他值得去做的事,却像这样再度前往圣母峰,我觉得这实在是件不愉快的事。更何况,一想到背上扛着四支氧气筒,脸上戴着口罩爬山——哎呀,这件事就失去了所有魅力。
另外,非常英式的思想,不容许在攀爬喜玛拉雅山时使用氧气。
因为使用氧气踏上圣母峰顶是一种作弊的行为。
这种想法,也存在容忍使用氧气的登山家心中。
纵然是作弊,如果不使用氧气呼吸系统,就到不了圣母峰顶,那就应该使用氧气。
使用派认为:应该可以同意使用氧气,将之视为一种必要之恶。
然而——
基本上,犹豫是否使用氧气的马洛里,究竟是因为怎样的缘故,而改变了心意呢?
可能的理由有二。
一是队长布鲁士因空气稀薄而引发心脏疼痛。布鲁士和马洛里合作,从六月一日起奉献自我地投入设置第五营等工作。在没有供氧的情况下,大量耗费体力的工作使得布鲁士心脏衰弱,因此,布鲁士和马洛里从第五营下山。
另一个理由则是,第一次攻顶队的诺顿和索莫威尔也是因为没有使用氧气而打退堂鼓。
马洛里八成是因为这两个理由,而下定决心使用氧气。
六月六日上午八点四十分,马洛里和厄文各自背着两支氧气筒,从第四营出发。
两人都只稍微吃了一点欧戴尔他们煮的早餐。
马洛里和厄文在那天内进入了第五营。
第五营无风,可望继续前进。
这封信经由挑夫之手,送到了第四营。
六月七日,欧戴尔进入第五营,马洛里和厄文进入第六营——也就是最终营区。从那里往前进,再也没有任何营区。必须从第六营朝峰顶迈进,然后再回到那里。这得在一天之内完成。
当年,并不像现在有高山用的羽绒外套。所有人各自穿着不同的服装。
在超过八千公尺的高度露营,以当时的服装而言,意味着死亡。
有一张照片。
是在一九二四年这趟远征时,在基地营所拍的照片。照片中是马洛里、厄文、诺顿、欧戴尔、索莫威尔、布鲁士等九名队员,身上的衣服五花八门:有人穿旧粗呢格纹上衣,有人只在外套上围着羊毛围巾。
顺带一提,第一次圣母峰远征队,队员的装备大致如下:
老旧的粗呢格纹上衣。
大外套。
羊毛围巾。
针织衫。
编织毛袜。
阿尔卑斯登山靴。
不像今天有质地轻巧的防寒衣物和用品。
顺带一提,这支第一次远征队的队长霍华·巴瑞上校,是穿菱格纹上衣、顶级格纹粗呢短裤,喀什米尔绑腿,参与这趟远征。
马洛里最后一次出发前往攻顶时的服装,是骑马装加上围巾。看他离开第四营时的照片,应该是小腿扎绑腿,穿着登山靴。
今天如果穿这种轻便服装,大概连日本冬天的山都上不了。
六月八日。
欧戴尔从第五营出发,迈向第六营。
马洛里和厄文应该已经离开第六营,视情况而定,说不定正在攀爬圣母峰的最终山锥之壁——欧戴尔如此认为。
云层罩顶,欧戴尔独自攀爬喜玛拉雅山的岩檐。
半路上,欧戴尔捡了一块应该是圣母峰上首见的化石。
不久之后,欧戴尔看见了历史性的一幕景象。
当欧戴尔爬上一百英尺左右的岩石,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