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风-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金根——同里人,外形看上去是个标准的“老板”。如此的外形的生意人,竟然能造人间极品,我百思不解,但这种闪念仅在几分钟后便消失殆尽……
“我应该说是个生意人,但最先应该说是同里的一介农夫。”这是陈金根的开场白。我开始知道这位陈兄的老家就在距同里镇不远的庞山湖一带,也知道了他是一个乡镇农民企业家出身,并且属于起步比较早的一个。开始搞毛纺产品,后来搞冶金产品,再后连带搞空调什么的,由于企业的生意多数与上海大单位打交道,这使得他的事业越做越红火。苏州人会做生意,其中之一是善与用户“轧朋友”。我卖你产品,还请你到苏州、同里来“白相”(上海话,玩的意思)。上海人会“白相”,来时看苏州景色,回时带一车水乡土产,其乐无穷。“蛮好蛮好”声中,生意就“热络”了。于是小时候连饭都吃不饱的陈金根也变得口袋越来越鼓起来,肚子和身子也跟着肥胖起来……
富了干些什么呢?盖豪华楼房别墅?吃山珍海味?不停地吃、天天吃?或者享尽人间各种奢侈?否也。陈金根虽经几十年艰辛创业后头秃体胖,可他的思想却敏锐而深刻……
人活一世,富,能富到何种地步?享受能保长命百岁?于是陈金根想到了一件事:他要为自己和自己的家乡人民建一座永远复活的“精神家园”——“这就是我儿时受父亲影响而想到的要建一座园林。”陈金根说,他小时候常随父亲到苏州城里去玩,因此“儿时游那些园林所留下的美好记忆”使他内心一直装着这样一个梦想。
而这仅仅是梦想而已。
上世纪80年代,陈金根的企业有一定发展后,他的企业恰巧在上海旧城改造中做事,于是对古建筑、老古董非常感兴趣的陈金根吩咐手下:“看着有点意思的老货色都给我留着、拉回同里去。”这一留、一拉,日久天长后,陈金根的“家”成为“老古董”的大观园。“开始置了十亩八亩地做个小园林,后来请上海朋友来白相,他们觉得有味道,于是我就慢慢把园子做大,一直做到现在这个样子……”陈金根说。
我所惑的一个问题解开了。
“过去建园林,都是做大官的,或者是文化人,没有听说老百姓能去建园林的。我是个梦想者,小时候就做着有个自己的园林的梦想。但这个梦想的实现得感谢邓小平,感谢改革开放的时代,也感谢苏州地方的领导和我的父老乡亲们的大力支持。”陈金根说,苏州的园林过去都是为家庭所用,不对外开放,因此精致小巧。这样的园林与苏州的社会文脉相关。“但我认为,园林存在的最具价值的是它的文化性,尤其是体现着主人的文化意识和品位,一个园林就是一个人的心境、一个人的胸襟或者说是一个家庭的心境与胸襟,再说透一点就是一个家庭或一个人的精神家园。其实在这一点上,富人与穷人应该是平等的,当官的与百姓也是平起平坐的,每个人、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家园,都有资格接受园林艺术的文化熏陶。尤其是中国今天进入了小康社会,我们苏州的老百姓靠党的政策富裕了起来,为什么就不能去享受封建社会那些帝王将相和财主们所能够享受的物质和精神的财富呢?这就是我有了钱后想实现的一件事。”
陈金根让我解开了第二个疑惑。
“同里有退思园,那是一代旧臣任兰生罢官后回故里建的一座园林,其取名‘退思’,意有‘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当然也含有教诲后代‘退思而进’的意思,但更多的还是明哲保身。有人建议我给园林取名为‘进思园’,进与退固然对称而具有鲜明的互照与对比,但似乎‘进’字少了些园林应有的雅和苏州人的文化内涵。‘静思’二字是费孝通老先生的主意,他建议用静思,并说:富而思进,静以致远,这既是一个成功企业家必须具备的,而且也是全体富裕了的苏州人民所需要的精神境界,于是‘静思园’就这样产生了。”
富而思进,静以致远。说得多好!这不正是苏州人几千年来能够长盛不衰的精神家园吗?这就是苏州人独有的文化“专利”,它可以升华为政通人和、经济繁荣、文化复兴的时代标志,彰显乐观向上、锐意创新、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和开放、开拓、开明、不拘一格的现代意识。
“苏州人性格中的圆融、包容等看似静境、貌似保守的精神行态,其实骨子里是一种强烈而炽热的追求、向上、发力和最终为了成功的彻底张扬与燃烧……”我将这总结和提炼式的话讲给一个苏州农民听,讲给一个将自己创业而获得的10亿元财富全部花在建一座有形建筑与无形家园的当代苏州人听。“对对,我就是想这样表达的!”陈金根频频点头,笑着握住我的手,说,“到底是文化人。”
其实真正的哲学家和文化人属于陈金根这样的人。苏州人几乎个个都是哲学家,他们的为人处世便是这样的哲学家。
由同里的退思园和静思园,使我突想起屹立在金鸡湖畔的那一尊异常独特的造型建筑,它的名字叫“圆融”。
它是苏州工业园区的象征——这尊钢铁巨幅建筑,是一个旋转般的圆扇形但中间又有一个正方形的窗孔的造型,充满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与交流的象形,同时又有强烈的优美动感,寓意苏州的开放和与世界对接的时代景象。“圆融”无论在朝暮时刻观赏,尤其是霞光下的它,似一团火焰,似一瓣心叶,这火焰是苏州人民在复兴地区和中华民族伟大事业中所燃烧激情与智慧,这心叶是对祖国和自己家园的那片真挚而赤诚的感情。
“圆融”,又像一颗鲜红的血滴,又如一粒晶莹的汗珠,但细细看去,它更似我父老乡亲的崇文、融和、创新、致远的心灵家园与精神世界……
“圆融其实是一种心境,一种胸怀。有了它,才能致远,才能太平,才能永恒。”这是三年前我在探访苏州寒山寺时,方丈秋爽所说的话。当时这位高僧并不知道我要为苏州写书。我出于对父老乡亲们常挂在口头上的“圆融”二字的词义探究,顺手将它写在手心底请教同桌邻坐的方丈,他如此道来。
方丈说得好。圆融其实就是一种心境,一种胸怀。
苏州人对圆融格外偏爱,是因为他们的传统文化和现实追求中深深渗透了这种心境与胸怀,而正是这种心境和胸怀,使得苏州这块富足之地蒸蒸日上,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着……
当你到苏州大地上走一走、看一看后,也许你还能找到某些不足,但你不能不承认你的心是那样的激动和欣喜的,因为你能在这里看到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如何在短短的时间里实现了我们期望中的那种现代化和人民的那种幸福生活,你也能在这里看到一个依靠自己智慧和能力的地区是如何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运用到本土建设之中,并转换为自己的特色与创新,你还能在这里看到人类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其实就在我们人类自己的无限创造之中——只要我们善于融古铸今、融和通达、融新求进,我们理想中的人间天堂是一定会有的,而且一定是美丽无比!
……
第二篇 重庆:一个政策化成国色天香
第01章 金色时光
一幅秀丽的画卷,它的色彩之美,画中人常常不能自辨。关于重庆,重庆人自己似乎就是这种感觉。
新重庆的色彩绘制者已经奋力拼搏了10年,并且成为一段正在继续行进的历史,我们再回首看去,呈现在眼前的竟是一段金色组成的时光隧道——
1。90年相距,胡锦涛与孙中山的目光聚焦在同一地方……
2007年3月8日,这对重庆直辖市的今天和未来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
这一天,北京人民大会堂重庆厅内的灯光格外明亮,气氛更不一般。市委书记汪洋和市长王鸿举等几位重庆市领导站在大厅门口,欣喜地等待历史性的一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神采奕奕、脸带笑容地出现在重庆厅……
“总书记好!”
“同志们好!”
顿时,63位重庆籍全国人大代表和胡锦涛相互握手致意,其乐融融,激动人心。
3月的北京,阳光明媚。人民大会堂的重庆厅内洋溢着浓浓春意。没有拘谨,没有客套,胡锦涛坐定后就亲切地招呼代表们发言。
“总书记,我先讲!”来自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刘中慧代表抢先举手。胡锦涛向她微笑着,鼓励着。于是,刘中慧的眼里放着光芒:过去,我们石柱中小学是“清朝的房子、民国的桌子、共产党的孩子”,1998年一年,全县发生教室垮塌就有8次,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现在,石柱最漂亮的房子就是教学楼,我们还清了‘普九’欠债,中小学在校生人数也翻了一番!”刘代表的声音越说越高,深深地感染了总书记,只见他时而注目倾听,时而提笔记录。
谈起重庆的变化,代表们一个接一个地争着发言,生怕遗漏了心头横溢的那份激情与喜悦,其情其景,恰似三月春潮……
“同志们,很高兴到重庆代表团和大家一起讨论……”日理万机的总书记带着平和、认真的神色在听完10位代表发言后,开始了一段长达数十分钟的讲话。那洪亮而高亢、深情而期待的声音久久地回荡在金色大会堂内外:“今年是重庆建立直辖市10年。经历10年的建设,重庆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实践证明,中央关于建立重庆直辖市的决策是正确的。当前,重庆的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希望重庆的同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宝贵机遇,进一步完善思路、真抓实干,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为在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