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名著文学电子书 > 炫风 >

第155章

炫风-第155章

小说: 炫风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1000个,每年有40万个集装箱把40多万种商品运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世界各大商家就有8000位代表长年扎营此地……

读这些经济数字就舒服多了。经济数字是枯燥的,可是它记录了这个城市、这个民族和国家在改革年代的变迁,这是文学绕不开的现实,总要有作家去承担。画家陈逸飞先生说过:如果一座城市里面有很多艺术家,但是这个城市看起来一点美的东西都没有,那么这个城市需要艺术家干什么?换句话说,如果人们读不到一座城市当下的真实故事,也总是这座城里作家们的尴尬吧?何建明认为报告文学必须关注社会现实,这是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与使命。在《炫风》中, 你就感觉到作家勇于承担的精神,同时看到他驾驭报告文学的能力和新闻记者的优秀素质。也许正因为这些经济数字,作家对义乌这座城市的激情叙述才不轻浮——义乌,一个中国最赚钱的地方,一个赚全世界钱的地方,一个全世界人都在此赚钱的地方!

城市驾驭了速度,就驾驭了成功

经济学家樊纲在一个经济论坛上说:二十一世纪中国如果还不能赶上发达国家,我们就永远没有机会了。现在不是不进则退的概念,而是你进得慢了就是退。那是2000年,那一次樊纲强调了国家速度。

城市也一样,城市一旦驾驭了速度,就驾驭了成功。东莞就是这样的城市——30年超越西方300年——何建明在东莞采访时,很快就注意到这个城市的发展速度,那时,他感到他已经把握住了东莞报告的主题。2001年,东莞仅镇村两级可支配的财政收入为122。6亿,而整个广东省同期74个县或县级市(不包括顺德和南海),加在一起预算内财政收入才94。6亿……那么东莞是怎样在这些小城市中脱颖而出呢?作家在采访中看到,东莞当年提出了‘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前提下,转移了20多万的劳动力去搞工副业。1985年,东莞有80%的人在农村,20%的人在城镇;1995年,这个比例正好相反,80%的人过着城市化的生活,只有20%的人在农村。现在的东莞,真正靠种田为生的不足5%,他们要不就是种田大户,要不就是特色农业的“农业工人”。

这就是东莞速度。有一个细节,东莞的速度可见一斑。东莞在全国率先推出了行政审批一条龙服务的措施。港商在这里签个合同,往往只需个把钟头,不要盖几十个章跑几十天了。从决策到行动,东莞的速度就来自一个个这样的细节。所以,从1978年到1991年,东莞成功引进资金达17亿美元之多!这个细节在今天并不稀奇,但它发生在1978年,那时候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萌芽。

《炫风》中还有另一个发展速度惊人的小城——昆山。过去的昆山,全县城最高的楼是4层的县委大楼。县上没有一辆小车,只有两辆大巴车,剩下就是几百辆三轮车。昆山是以湖泽为主的低洼地。通常是十年九涝,即使种水稻也不会有大丰收。如今,昆山是全国县级市中的“百强之首”……

中国县级单位的“首富”是个什么概念?2007年,昆山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200亿元,这是全国县级单位中第一个突破这个数目的县(市);昆山近五年的经济发展总量是苏州大市(含六个县级市及苏州城区)前五年的水平。目前聚集了500多家IT企业,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产量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昆山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171061元(合23418美元),财政收入是202亿元。一个只有全国0。01%的土地面积,聚集了1。7%的外资和九分之一的台资,创造了2。4%的进出口总额。

在这个过程中外商功不可没,特别是台商。一个县级小市,却云集了几万外商,这是全国少有的,而在昆山的台商和他们的家属共计6万余人。台商在昆山开办的企业近4000家,投下的资金达270亿美元,占昆山的外资企业投资总额的70%左右,占大陆利用台资总额的九分之一之多。在昆山的台商已是昆山人新的父老乡亲,他们已经把昆山当作了他们的第二故乡。

2008年10月16日, 《人民日报》以一个整版发表了题为《以开放打造中国百强之首》的文章,编者说:昆山是“苏南模式”的一个缩影,“昆山之路”说明,只要转变发展方式,快速度也可以有好质量,工业化也可以有好生态,城市化同样可以实现城乡统筹。作家在采访中不断地慨叹: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昆山就是。经济学家薛暮桥说的最生动:昆山无山却有“玉”啊!

城市,是没有终结的创作

在《炫风》中,不同城市都有不同的文化性格,它们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历史的沉淀赋予每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性格。三亚,这个1984年以前,除了一条日本人在时修的“解放路”,整个城内再也找不到第二条500米以上的道路。全年旅游收入才1个来亿……这个没有飞机可乘的小县城是怎么起飞的呢?何建明认为三亚拥有自己的城市美学,除了国家政策,这个城市的美学理念就是这座城市经济起飞的关键。

三亚的自然风光很美,这是造化却不是创作。三亚人动用美女来宣传和提升自己城市的知名度,这就是一次美的创作。2003年11月12日,年度的“世界小姐”大赛上,106个国家的佳丽们来到三亚,中国姑娘首次站在“世界小姐”的冠军领奖台,被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发布年度新闻时将其列入2003年度三大“国事”之一。何建明认为这个日子应当被载入中国城市史册,因为新中国成立50多年从未举办过世界选美比赛,使中国改变了一个50多年没有突破的一道思想和观念上的认识底线——人的美是可以成为一种经济、一种社会现象,甚至是一种价值取向的。西方世界曾经有人预言,如果谁打开了中国的选美市场,那将是中国的又一次大开放。现在三亚全年的旅游收入是80多亿元。

作家通过三亚阐述了美与城市、美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美的功能无所不在,美属于全人类的共有资源。何建明笔下的三亚起飞,就国家而言,是对整个民族的美学补课。也许我们已经注意到高科技带给我们的发展和进步,但在今天,美在经济发展和竞争中的作用和力量,绝不亚于甚至正在超越科技。美不仅会改造中国人的气质和文化品格,还会改造中国人的经济地位。

他还讲了一个故事:2006、2007年中,三亚先后发生过被国家级媒体曝光和被旅客网上投诉的事情。其实这样的事在其它城市的风景胜地也经常发生,可三亚领导层对这样的事的认真程度可谓“举国无双”——市长、书记出来在电视、报纸上公开作检讨不说,还专门派市级领导千里迢迢到游客家里赔礼道歉,并送上整改的意见和措施。

这就是三亚人。他们把城市当成自己的艺术作品,倍加呵护。城市到了这样的境界,还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从这些一点一滴的细节中我们看到,三亚人一直在默默地创作自己的城市,他们的创作没有终结。

现在,《炫风》中那些城市建设者们都站在这里了,他们就像一棵棵大树,屹立在各自的城市里,然而他们只能看到与其相邻的三两棵树木,而作家却看到了整片森林。每当他要审视一座城市,他的思想就飞到了它的上空,他会赋予这些城市一种新的光芒,然后,这些城市就变成一个崭新的作品。他会看到大地上那些富于理想和激情的个体,看到明日中国,然后,他看到了中国人的存在。

在《炫风》付梓之时,我去了海南。走在三亚的街上,感觉到作家的思想正在城市的空气中荡漾,还有无数的梦想和激情,那是别人无法剽窃的梦想与激情。三亚的确和以前不同了,哪里不同呢?是那些新起的楼群吗?是更加繁华的商业中心吗?是,也不是。在编辑《炫风》的时候我已经重睹三亚,这个城市被重新塑造了,不过不只是三亚人重塑的,还有何建明重塑的。

全书结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