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会2004-2012-第11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别土老冒了,现在谁还用这个做衣服,做窗帘还差不多。”
“我看还是撕一块当盖头,再娶你一回更好!”
“嘻嘻嘻……”
一群人七嘴八舌地调侃着,说说笑笑地走进了村主任家的大院,那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她们没在意!
八点刚过,乡里来了大小五辆汽车,车上下来书记、乡长及副职干部共十多人,他们走到村主任家大门前,书记看看那幅寿幛,说:“好字儿!好词儿!”
众人齐声附和道:“好字儿!好词儿!”
之后,众人簇拥着书记等人走进大院,这些人呀,对那寿幛上的四个字,有的没在意,有的看不懂,有没有看懂不说的?没有调查,不敢妄断。
接下来的一拨人肯定是看懂了,他们是村小学的几位老师,村里给他们派了任务—给村主任当“账房先生”。
几位老师走到大门前,抬头看看寿幛,不禁瞪大眼睛,其中有一个刘老师,他说:“这字写得真好,真有功力,就是这词儿怎么能是这样?是不是搞错了?要不咱们告诉村主任去?”
几个老师交换一下眼色,他们想到村主任平时的为人,摇摇头,笑笑,走进了大院。
他们是看懂了不说,不敢说,不屑说,不愿意说!
十点左右,村主任家门前的人越来越多,有些还是从邻村来的“外宾”,他们看着那幅大红寿幛,指指点点,说着什么。村主任出来找人,看到这情形,心里美滋滋的,他冲大家点点头,说:“都院里请吧。”
正在这时,从街东面走来一个人,这人可不是常人,他姓杜,七十多岁了,是十里八村的知名人士。这杜先生是村里第一个大专生,退休教师,也是村主任家三兄弟的恩人,尤其是当县长的老大和当局长的老二,他们能够在恢复高考后第一次考试中一举得中,全赖杜先生的倾心辅导,所以是他们的“恩师”。
村主任看见他来了,赶紧迎上前去:“叔,快院里请。”
杜先生并不答话,他抬头看看寿幛,冷笑一声,说:“三儿,你母亲改嫁怎么也不跟叔说一声?”
一言出口,如霹雷般炸响,惊得村主任张着嘴说不出话来,众人也一个个呆若木鸡。
半晌,村主任才说:“叔,这时候别开这种玩笑……”
杜先生板着脸一本正经地说:“谁跟你开玩笑,你自己念念这幛子上写的什么。”
村主任这才专注地看着寿幛,一字一板地念道:“母、配、孟、德。”
杜先生这才“哈哈”一笑,说:“是呀,这不就是说嫂子又许配给曹操了吗?”
此时,众人已经顾不上村主任的威望和尊严了,一个个笑得前仰后合,眼泪鼻涕满脸淌,村主任的脸也涨红了,红得如同煮熟了的虾,他突然吼道:“什么他妈的书法家?写的什么词?我看他是不想活了!”
杜先生平静地说:“三儿,人家写得并不错,‘德配孟母’嘛,意思是说嫂子的高风亮节足可以和孟子的母亲相匹配,知道孟子的母亲吗?知道‘孟母择邻’的故事吗?孟母可是我国好母亲的典范呀!”
“知道,知道,原来是她呀!”村主任答应着,又对杜先生说,“叔,这事好办,把幛子拿下来,把字重新缀缀不就行了?不过,我得找缀字的这帮小子算账!”
村主任也不想想,他昨天傍晚把那四个字交给下面的人,也没说明怎么缀,干活的人以为放在上面的字先缀,哪想到这四个字原本是随意叠放的。
村主任要重新缀字,杜先生脸色一沉,说:“字,自然是要重新缀的,但是,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你们兄弟三人大小都是官,有时间要仔细想想—为什么幛子挂了近一个上午,竟然没人告诉你们?难道都是没读懂?”
村主任闻言,不禁打了一个冷颤,额头上竟然冒出了细细的汗珠…… (题图、插图:魏忠善)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03月 TOP 故事会
故事会 》》》 2008年第19期 就要你获奖 作者:王兴菜 字体:
刘青大学毕业后,来到县委宣传部办公室没几个月,就接到一项重要的任务:省文化厅组织了一次全省范围内的本地传统文化的论文大赛,县里得上交一篇论文参评。办公室徐主任想也没想,就把这个文件批到了刘青那里。
这下,轮到刘青犯难了。原来,现在的大学生读书时都很浮躁,很多论文都是东拼西凑抄来的,老师也大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刘青自然也不例外,四年里,连抄带改,弄了十几篇论文,算是混到了毕业证,哪想到工作了还要写论文?
刘青拿着主任的批示,硬着头皮说了句:“徐主任,我试试看吧。”
下班后,刘青回到家,赶紧把大学里那套写论文的方式拿出来,圈定重点词,上网展开大搜索,很快从网上搜出了一些论文,可不是太专业,就是太零散;再说,刘青也不放心抄网上的,毕竟这一次是省里组织的大赛,专家评委一大堆,网上的这些论文说不定有些就出自他们之手,到时一旦被发现,问题就大了。
刘青连着几夜难眠,眼看交论文的日子到了,他还没弄出个眉目,急得他嘴角生了两个大燎泡。
正当刘青山穷水尽的时候,一个周六,他上街去吃米粉,路过一个卖旧书的摊子,摊子的主人是个老头。刘青停下脚步看了一会,心想,说不定这些破纸烂书里,能找些东西出来呢。于是刘青在一堆旧杂志下,找到了一本破烂不堪的手抄本,封面是牛皮纸包着的,他翻开一看,居然是研究本县一个特殊历史人物的,这个人物就是美人虞姬。当年楚汉相争,虞姬最后自杀的地方,就在本县附近,这本小书里写的恰恰就是这件事,翻到最后,才知是一个叫朱有博的人在1962年写的。
刘青如获至宝,扔下5块钱给卖书的老头,拿着那本烂书,一路小跑回到家,坐在电脑前,拼凑论文去了。
周一,刘青忐忑不安地把打印稿放到徐主任的桌子上,主任翻了几页,说:“凭我多年的经验,刘青,我看你拿个奖回来没问题!”
徐主任不说这句话,刘青心情还能承受得了,他一说能获奖,刘青立刻惶恐不安起来,要真能获奖,弄得人人皆知,说不好还会再出本论文集,肯定会被人识破,到时丢人现眼就麻烦了!
论文写不出来,千方百计想抄一篇了事,可报上去之后,刘青的心里就发生了变化,每天晚上回家,对着墙壁念叨:千万别获奖!谁知一周后,地区宣传部就给徐主任打来电话,说报上去的论文写得不错,已经作为重点推荐到省里去了。
挂上电话,徐主任连忙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刘青,刘青表面上装作高兴,可心里却翻江倒海,他以前读过一个小故事,讲的是一个年轻人在图书馆里翻出一本满带灰尘的旧书,抄袭后,结果一路凯歌,居然出版了,挣了大钱,可最后的结果是那年轻人被揭穿了,弄得名声败坏。刘青不想则已,一想就心乱如麻,自打论文报到省里以后,刘青吃不安,坐不下,整日无精打采。
事情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很快,徐主任又告诉刘青:论文顺利过了初审关,成为复审的100篇之一。
天哪,怎么会这样?刘青暗暗叫苦,赶紧打开电脑,把那篇改头换面的论文看了又看,他一会觉得论文应该没事,一会又觉得到处都是漏洞,只有接着祈祷。谁知过了几天,传来消息:那篇论文已经进入最后一轮的评审了!
消息传来,连分管文化工作的李副县长都亲自打电话来祝贺刘青,一时间,刘青成了办公室里的红人,谁见了都会祝贺几句,弄得刘青都不敢出办公室的门了。
就在这时,省文化厅直接把电话打到县委,让刘青准备一下,一周后去省里答辩。刘青心里想,完了,原形毕露了。谁知,徐主任对这件事特别上心,居然找来一大堆关于虞姬的史料,让他准备答辩。
事到如今,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刘青赶紧抱着徐主任给他的那些资料,回家鏖战。因为心虚,没底气,刘青连上厕所都带着资料看,睡觉说梦话都跟虞姬有关,一周下来,他几乎快把那些资料全背了下来。
去省城的那天早上,整个办公室的人都出来送刘青,李副县长还亲自把自己的小车派给刘青,让他坐着小车去,好养足精神,争取拿个第一回来。
到了省城,刘青来到举行答辩的所在地—文化厅办公大楼,在上楼时他的小腿一直哆嗦不停,可结果连刘青自己都没想到,答辩超乎寻常的顺利,专家问到的那些史料他是如数家珍,一些引用的材料更是倒背如流,结果,那篇论文获得了特等奖。当5万块钱奖金拿到手的时候,刘青觉得自己仿佛置身梦境当中,直到他离开文化厅的办公大楼,才长出一口气:幸亏是一本烂书里翻出的论文,否则早被人识破了。
回到县里,刘青早把抄论文的事扔到了九霄云外,还把那个水晶奖杯放在了办公桌上最显眼的位置。同事过来道谢,他大言不惭地说:“不就是写篇论文嘛,小事小事。”办公室里的人让他请客,他一拍胸脯,说:“没问题,周五下班大家一起去,酒菜都挑好的来!”
到了周五下午,连徐主任也去了,酒过三巡,徐主任感慨道:“这么多年了,咱们办公室终于出了个才子!”直说得刘青飘飘欲仙。
陆续有人喝倒离场,喝到最后居然只剩下了徐主任和刘青两个人,徐主任酒量大,他端起一杯酒说:“咱俩再喝一杯。”一口下去,徐主任又谈起了论文:“小刘,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你把论文的第5页的第5段和第6段调了个,第7段呢,你删去了一半。论文第8页,你连着删去了3段……”刘青听到这里,冷汗涔涔,酒也醒了大半,徐主任说的这些可都是他抄袭那篇论文时做的手脚。刘青一把抓住徐主任的胳膊,恳求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