挚爱郭敬明-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00年11月29日
和往常一样,当天便收到他的回信,说看了我这封mail很开心,感觉很温暖,有种被人信任的感觉。此外,让他高兴的是,他也很喜欢王菲,看来我们俩的确很有缘。
我问他多重。
他说很瘦很瘦。
我问他多高。
他死活不说。
以文字的名义,我们惺惺相惜(2)
我曾尝试过和郭敬明打电话,结果我说江苏普通话,他说四川普通话,基本上跟两个外国人(当然不是同一个国家的人啦)交流没什么区别。说了半天也没听懂几句,最后只得悻然放弃,且产生后遗症,从此以后,若无重大事件,两人绝对不打电话。
而一旦我们在QQ上不期而遇,便会神侃一顿:
“我说,一草,你怎么会是个男的呢?”
“奇怪了,我为什么不能是男的呀?我本来就是男人。”
“我还以为你是女人呢,你的那篇文章,也太像了点吧。”
“嗯……我……我比较喜欢装女人。”
“真变态,装什么不好,要装女人?喂,你真的有胸毛吗?”
“没有呀。”
“还好没有,否则太可怕了。”
“什么话这是?”
“没什么,你最近看什么书了吗?推荐一下嘛。”这家伙的思维转变可真快啊!
“嗯,看了棉棉的《糖》,不过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还有苏童的《米》,感觉前面很精彩,后面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再就是张贤亮的《青春期》,梁晓生的《世纪末的证明》。”
“嘿嘿,你说的这些我全部看过了,最后一本可以,其余的都不行。”
“其实《青春期》的历史意义还是挺大的。”
“我知道,但我不喜欢文本外的牵扯,你明白的啦!我最近很喜欢王泽的文章,虽然才看过她的几篇,就疯狂喜欢得不行。”
“我可没看过这个人的东西,我现在对苏童的短篇小说特感兴趣。”
“对对对,真是对极了,苏童的短篇简直是经典哦。”
“我最喜欢苏童的《女孩为什么哭泣》和《一个朋友在路上》,太牛了,把他那个年代的轻人写得叫一个透彻,还有那种语言,太牛B了。”
“嘿嘿,你知道我最喜欢他的哪篇吗?”
“快说、快说。”
“我最喜欢苏童的《1934年的逃亡》,很喜欢很喜欢。”
“嗯,那是篇很好的小说呀,我一口气看了好几遍。”
“是的,里面的技巧让我着迷,对了,一草,为什么你的小说都很悲伤,特绝望的样子,你活得很痛苦吗?”
“是的,我痛苦极了。”
“说说嘛,让小弟我为你分忧解愁。”
“唉!别提了,这不我刚刚找了个女朋友吗?谈了没俩月,吵架最起码吵了一千次,如果是你,你说你痛苦不痛苦?
“确实够痛苦的。”
“别光说我呀!你呢?谈恋爱了吗?”我突然灵光一现,这个问题其实我早就想问了。
屏幕那头一下子沉默了起来。
“喂!死了没,怎么突然不说话了?”
还是沉默。
“到底有没有呀,你还是不是男人?”
“有呀。”他好像有点心虚。
“有女朋友光荣,你小子干吗要不好意思呢?快说你女朋友是谁?”
“你不认识的。”
“你说了我不就知道了吗?”
“哎呀!你这个人很三八的,我下啦,要去上课了,88。”郭敬明一下子溜了。
“嘿嘿!”我对着屏幕又傻笑了两下,心想到底哪家的姑娘这么有福气,能够被才华冲天的郭敬明看中呢?
我没有欺骗郭敬明,我当时的女友确实是个悍妇,和我吵架是她的最爱,打我是她的特长,羞辱我她是专业人士,我就搞不明白,当初我怎么瞎了眼找了这个母老虎谈恋爱,两个人既然无法好好相爱,为什么不赶紧分开,反而相处得如此奇怪又如此无奈,我想逃离苦海,奈何我女友实在太厉害,纵然我拼命挣扎,她的淫威也无所不在,我只好默默忍受着她的虐待,仿佛我俩都是变态。
好痛苦啊!
万幸,无聊又痛苦的日子里认识了郭敬明,可以每天互发文章欣赏,互说好话吹捧对方,聊一些文学方面的事,给毕业前那段百无聊赖的日子添增了一点幸福的色彩。
“我们是同类。”12月的一天,他如此总结我们的关系。
对此,我举双手双脚赞同。
“我要考到复旦,你在上海等我吧。”
“一定、一定。”
“以后我叫你大哥吧。”
“好呀,好呀。”
“从此以后,我们要相互鼓励,不离不弃,共同前进,我们是好兄弟。”
我再次举起双手双脚,很认真地对着屏幕说:“我们是好兄弟,一辈子的好兄弟。”
互相评论,态度真诚
毫无疑问,我们之间交流最多的还是彼此的文章。自从认识后,无论是谁,只要写好了文章,总是第一时间发给对方做评论。而和我们聊天风格很嘻哈很无厘头相比,我们为对方文章写的评论则要显得正经得多,甚至很多时候会表现得很苛刻、很无情。
下面是我在看了他2000年11月20日发表在“榕树下”随笔小札栏目的散文《关于〈生活在别处〉的生活》后做的评论。
第四维:你好!
刚刚看到你发给我的新作《关于〈生活在别处〉的生活》,感觉实在有话要说,可能言语会重了点,但绝对是对事不对人,你我神交已久,我对你的关切,你是知道的。我要说的是这篇文章给我的震撼远没有你的《六个梦》大。你的那篇文章深深吸引了我,我能想像得出你做的音乐节目会取得怎样的成功。的确,你对音乐的敏感是高人一等的。《关于〈生活在别处〉的生活》并没有给我原以为的震撼。不是说什么地方处理得不好,只是因为对你熟悉了后,期望值也高了很多。感觉你这篇文章中自我的东西太多了,未免显得有点散和浅。说到这里,突然想,什么时候才可以看到你的小说呢?换一种方式表达你对生活,对爱情的理解。还有就是你文章中有一句话说是“喜欢三毛喜欢得紧”,我想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用别的字替代这个“紧” 呢?感觉与全文的文风不是很统一,或许你有更深的考虑,我只是说出我心中的一个感觉,供你参考。还有就是标点符号的运用上应该再注意一点,感觉太随意了点,不好。
当然了,这篇文章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你文笔的优美和情感的饱满在这篇文章中得到了更为酣畅的体现。整篇文章依然给人散文诗的感觉,让人如梦如醉。
看了你的文章后总是会觉得神奇,因为突然觉得我们俩相同的地方还真的不少呢。同样喜欢电影,喜欢王家卫,我小时候最大的理想就是当一名电影导演,曾冲动地到上海戏剧学院考导演系。只是可能生活作风不是很相似。纵然我有理由相信我们都不会龌龊。
相对我给他文章评论的“宏篇大论”,郭敬明给我的评语则要简洁得多,但却一针见血。
天!你这是写的是什么啊?我完全看不懂,太乱了,我都不知道能够说什么,看不下去看不下去,拜托,你能不能认真一点写?
——评《花开如此美丽》
文笔大有提高,更成熟也更黑色幽默了一点。和我的某些文风有点像,但更理智和深刻。加油。
——评《网络与梦想》
乡土小说的雏形,虽然给我惊喜,但结构太凌乱,应该更简洁,文字也嫌罗嗦,建议你多看几遍苏童。
——评《胜男》
我对于抽烟的人从来就是一句话:没什么好说的。其实生命中有太多细小的和不细小的疼痛,并不是找到一些烟雾,寻到几根稻草就可以抹杀掉的,一个人站在落地窗前看黑色天空的白云散发清凉的气息,那也是种很好的疗伤方式,或者听几段扬琴,想像一下雨打芭蕉,樱桃还是照样的红。不喜欢抽烟的人,我还是这么说。而安妮是一个太飘忽动荡的灵魂,一个美丽而不可触摸的水中幻觉,黑暗中的灼灼花朵所盛开的寂寞,很多时候是白天阳光下的花儿所无法模拟的。
——评《给安妮的——关于抽烟》
……
其实,评论字数多少本身并不重要,评论质量高低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五年前,我们采用这样一种颇为阳春白雪的方式交流着,可以给彼此很多动力和鞭笞,相对随后几年,更多的所谓青春写手彼此间的嘲笑和恶意中伤,我们的行为是那么的美丽和善良。
而一次次互评中,我们的友谊也愈发牢固,这真是一个非常棒的现象。
我和郭敬明比赛模仿安妮宝贝(1)
和N个文学青年一样,安妮宝贝一度曾是我的最爱,这句话听起来多少有点暧昧,但是在公元2000年我们说这句话的时候却是那样自豪,自豪得像是在发表入党宣言,这个比我大四岁的宁波女人用其独特的文字,精致的内容,过人的聪颖轻松捕获了一大群稚嫩的心灵,她犹如教母一样控制着世纪末无数青年男女的精神和喜怒哀乐,接受着他们的赞美和眼泪。安妮宝贝成了很多人心中的一个出口,借着她编造的故事,很多小资、准小资以及伪小资们重新认识并定义了自己。于是安妮宝贝成了名片,成了接头暗号,甚至成了打开彼此内心伤痛的钥匙。世纪末的人内心深处多少都有点绝望情结,特别是在刚刚发育成熟的少男少女身上体现得尤为清晰,每个人怀着悲天悯人的小情绪生活着,骚动着,活得挺累,活得挺美,冷暖自知。
托安妮宝贝的福,让我结识了大批这个城市里具有同种神经气质的人民,他们当中有些成了我的朋友,给了我很多别样感受,有的后来又变成了陌生人,但他们的行为同样让我唏嘘不已。如果你看不明白我这两句话的含义,那么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