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名著文学电子书 > 慈禧曾孙口述: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 >

第16章

慈禧曾孙口述: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第16章

小说: 慈禧曾孙口述: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亲自写了一个大“寿”字,还在“寿”字的下方,用满汉双文写了四句诗,诗的内容是这样的: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融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派人送到了家里。后来,这幅字传到我们家,我小的时候,每年一到年三十晚上,我父亲就把这幅字和家谱拿出来,让我们磕头。可惜这幅书法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也被烧掉了。
  在我们家看来,中国人与外国人有一个不同的地方,外国人总是夸自己,而中国人善于夸祖宗。慈禧当政以后,给自己的祖父封三等承恩公。但是由于当时祖父已经去世了,所以由慈禧的父亲惠征继承。后来惠征去世以后,由慈禧的大弟照祥继承,但是大弟也去世比较早,承袭了两年就去世了,所以后来由二弟桂祥担任。但是三弟福祥则一直是一个平民,跟着照祥家生活。
  慈禧在教育兄弟姐妹方面也有自己的想法,以自立自强为主。因为慈禧娘家那么大一个家族,就只给了这么一个官职。后来福祥的后代找到我的时候说:我们这边什么都没给。其实事实就是这样的。作为一个后辈,我想当初慈禧并没有给家族的人员更多的官职,一个主要原因也在于清朝的宫廷争斗非常厉害,她自己在宫里那么多年,深知当官并不是什么好事,所以为了保护家里人,慈禧就没有给家里人更多的官职做。即使是封的官职也是无关紧要的职位,拿俸禄但并不掌握实权,像桂祥也曾经当过镶黄旗的副督统。应该说这个官职并不大,因为慈禧知道一旦政权出现问题,很有可能会连累到家族。慈禧不用娘家人,既是尊重大清的血统,同时也让别人看一看,自己并没有为家里人谋什么福利。当然这种说法并没有什么可以考证的地方。本身作为一个女人,坐镇朝廷来指挥那么多个男人,大家虽然表面上并不敢说什么,但是心里面肯定会有很多人并不服气。让大家心服口服,这就是回避别人的口舌,也保护了家里人。
  慈禧也并不是不管娘家人。我爷爷说过:慈禧对待家族非常慎重。为了顾及影响,又怕家里人仗着自己的关系,养成一种养尊处优的毛病,或者成为当时八旗那些提笼架鸟、不务正业的人,所以很少赏自己家银子。但是更多地时候还是赏一些东西,当然这些东西也都是非常值钱的。因为桂祥的职位不高,所以薪水是很有限的。不过在当时的那个时候,到家里给桂祥送礼的人非常多,为了撑门面,所以耗费非常大。所以慈禧经常赏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往往只是在桂公府里象征性地做了个交接就被桂祥派人送进典当行去,这样也变相地救济了娘家。慈禧曾经送过一整套的祭祀用的家具,当时是南方人做的,纯木质上漆的家具,木盆、木碗、木勺等。
  慈禧是一个非常讲究的人。她日常派太监公务的时候,是没有赏银的,因为太监拿了俸禄。但是一旦派太监给娘家送东西,慈禧认为这是私人的事情,总是会赏赐太监一些东西或者是银两。记得爷爷曾经跟我说过一件这样的事情:太监往来比较多以后,他们就有点肆无忌惮了。因为从宫里送东西过来的时候,太后总是会赏赐他们一些东西,一般在家里送完东西、施过礼以后,太监就应该走了。但是太监并不给慈禧长面子,来的时间长了,他们就赖着不走,非要在家里喝茶,左一杯,右一杯,聊一些不咸不淡的话,目的就是为了再得到一份赏赐。所以通常这个时候,祖爷爷都会再赏他们几两银子,他们这才会起身谢桂公爷,然后告辞。
  爷爷说,太监往我们家送慈禧赏的东西,一般都是算好了时间。给桂公爷送礼不能早送。早送,他起不来,叫他起来,他犯脾气。又不能送晚了,太晚当铺要关门。当不出钱来,得不到赏钱。要在下午宫里加餐前送。如今说起来这也算是笑话了。当年慈禧赏给桂公爷东西,临出门前慈禧已经赏了钱给太监,可是太监进门捧着礼物来了,还是要给赏钱。当时家里没钱,所以前门进礼物,后门进当铺,当出钱来开赏钱。这些情况太监算计得清清楚楚,所以要早一点到,留出进当铺的时间。太监的目的就是为得赏钱。礼物送到后,太监就表现得很有耐心,慢慢喝茶,到处请安,表示恭维亲近。于是当铺换来的银子,又大把地流入太监的手里。当年太后赏的东西,几乎被太监分去一半。
 
 
                  
三、慈禧与娘家的关系(2)
  
  
  爷爷说:“老太后挨算计也没办法。一般来说赏给桂公爷点东西,派两个太监足够了,可老太监非要带两个或四个小太监,美其名曰:拜见桂公爷和桂公夫人,说让年轻人见见世面,学学规矩。明知道桂公爷要多掏腰包,也只好认了,因为这是给桂公爷脸上搽粉呀!老太后对这种事,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爷爷曾经这么说过,我们旗人虽然礼数多,可也有好的地方。例如娘家对出了阁的姑奶 奶,那种礼数就应该保存下来。娘家年节送礼的日子不是正月,而是在年前。娘家当父母的,当哥哥嫂子的,当兄弟媳妇的,都要给姑奶奶送份厚礼。并不见得是什么奇珍异宝,却多半是人所不能送的东西,譬如嫂子给做的贴肉紧身衣服,肚兜等。到太后晚年,娘家送份睡袜、逍遥履等,弟媳妇给做的裤衩等东西,这正说明姑娘在家时与嫂子和弟媳等两小无猜,融融乐乐,表示一番家庭和睦的气氛。父母、兄弟们就想姑奶奶在家的时候爱吃些什么东西。俗话说,好吃不如爱吃,婆家多有钱,也是娘家的东西好。拣姑奶奶爱吃的东西做上几样,表示父母兄弟对骨肉的恋恋之情。平常日子,一般不许由外向宫里送吃的,只有年节才可以,也是经过检查了的。当年,我们家给老太后送的东西,什么都有,只要是慈禧在家当姑娘时喜欢的,我们家都送。一般是大青豆或者鲜豌豆、黑菜炒的野鸡爪子,有冻肉、白芸豆、葡萄干、莲子蒸的大黄米年糕坨。那白芸豆都是上好的,有手指肚大,是老太后做姑娘时最爱吃的。姑奶奶想娘家,娘家惦记姑奶奶,这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到现在我们家还存着慈禧当年吃饭时用过的碗。这个碗是当年我的曾祖父桂祥参加慈禧五十大寿,临走的时候慈禧派人赏的一套瓷器中的一件。我现在说不上来到底有多少件了,但是一般的都是几十件。这个碗的底款上写着:大清道光年制。爷爷说这个碗是慈禧进宫以后使用的,是专门喝汤用的。这个碗绘着五彩龙凤图案,做工非常讲究。后来曾祖父临去世就把这个碗给了我爷爷。由于这个碗是老太后用过的,所以我爷爷始终拿这个碗作为传家宝,非常珍惜,也舍不得用。每年在祭祖的时候,我爷爷才开箱把这个碗拿出来。
  有一次我爷爷的大福晋在祭祖的时候,把这个碗碰到了桌子下面,摔坏了。我爷爷非常生气,要把大福晋给休了。爷爷说:“你毁了我的传家宝,我要休妻。”后来他们娘家人知道了,就跑过来劝说。这样才没有休妻。但是即使是这样,我爷爷还是不满意。当时大福晋有一对金手镯。于是我爷爷请了当时北京城一个姓郭的锔瓷匠,用大福晋的金手镯做锔子,把这个碗锔好了。
  后来在日本侵华时期,家里生活很困难。那时候家里变卖了很多的瓷器,但是这个碗始终没舍得卖。据说当时有人出2000块大洋,托人非要买不可,可我爷爷始终也没有卖。后来家里的生活一度陷入了困境,爷爷就把那个金锔子解下来卖掉了。但是碗一直珍藏着。在“文革”当中,这个碗被父亲藏在了床底下。现在,这个碗一直保存着,一点儿瓷都不缺。
  除此之外,家里现在还存着一对慈禧当年戴过的耳环。据说这对耳环是新疆的白玉做的,是慈禧在十五六岁时候戴的。出嫁以后,她就把这对耳环,连同一对手镯给了隆裕。在我爷爷结婚的时候,隆裕就把这对耳环和手镯送给了我的奶奶,现在手镯已经没有了,但是耳环一直保存到现在。虽然多少有些残,但是这副耳环也是慈禧少年时期的一个见证吧。
  我们家还有当年慈禧衣服上镶嵌过的几块玉璧。这些玉璧有蝴蝶造型的还有花朵造型的,当年是嵌在慈禧少年时期穿过的一件衣服上的,她入宫以后就留在了家里。由于是慈禧的东西,所以家里就珍藏了起来。后来家里分家的时候,我爷爷就把这几块玉璧带到了我们家。可惜的是,“文革”时期赶上破四旧,这件衣服也跟许多瓷器一样埋掉了。1990年的时候,我和弟弟盖房把它挖了出来。衣服已经烂了,但玉还是好的,所以我就把这几块玉收藏了起来。
  这些事情最起码也表明了慈禧和娘家人的关系是比较亲的,并不像传说的那样对娘家人非常苛刻。这一点从我们家的宅子的变迁就能看出来。我们家最早就是住在慈禧出生的西四牌楼劈柴胡同,这是一个非常气派的大宅子。由于后来咸丰将新街口北二条的一处宅子赏给了我们家,所以就搬到新街口。当时那是一个大家公认的王爷府,就是那个时候叶赫那拉家从西四搬出来了。后来到同治元年(1862年)的时候,家族的人开始多起来,慈禧的三个弟弟都在这个院子住。正赶上当时有个将军叫胜保,因为“拥兵纵寇”被责令自杀。可巧,胜保家有这么一处宅院,十几亩地,非常大的一个宅子。所以慈禧就把这个宅子赏给娘家了,我爷爷和隆裕太后就是出生在芳嘉园那个号称“桂公府”的院子里。
  隆裕太后出生在芳嘉园,也是从这里进宫的。有人说这里是“凤凰窝”,出了两只凤凰。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慈禧是出生在西四,也是从西四进宫的,所以“芳嘉园出了两代凤凰”的说法没有根据。
 
 
                  
一、洗脚水的故事
  
  
  小的时候听我爷爷讲过这样一件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