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名著文学电子书 > 张春桥传 >

第63章

张春桥传-第63章

小说: 张春桥传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是难得的巧妙机会: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市长曹获秋前来出席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正住在北京饭店。张春桥以中央文革副组长的身份,也出席会议。
  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张春桥出了难题给曹获秋,叫曹获秋把大字报带回上海去:如果曹获秋同意带回上海,借曹获秋之手,炮轰上海市委,当然很妙;如果曹获秋不同意,那将落个“包庇常溪萍”的罪名。
  一九七一年六月十四日,曹获秋在一份材料中,写及此事经过:
  一九六六年七月二十五日晚间,北大帅生开个体大会,中央文革的负责人去参加了这次会议。在会议过程中,聂元梓等人把写就的一张对常溪萍的大字报交给张春桥。次日,张春桥把这张大字报送给我。对这张大字报如何处理,我和张春桥研究结果,决定去请示康生。二卜六日见到康生,工谈这张大字报如何处理时,他临时被别的人找去了,没谈下去。几天和他相约都没有空,我感到这张大字报老摆在我这里不是办法,这时我想到北大社教问题是邓小平处理的,决定去找他……
  康生避而不见曹获秋,其中的原因显而易见—一他的妻子正“指导”着聂元梓的工作,而他的妻子又是根据他的意旨在办事。有着如此微妙的关系,他不会对那张大字报明确表态。他跟张春桥一样,在这种场合都喜欢打“太极拳”。
  曹获秋让秘书糜欣祥给邓小平的秘书挂电话。
  八月一日上午八点多,糜欣祥挂了电话。很干脆,将近十一点,邓小平的秘书就来电话,请曹获秋马上去中南海。
  十一点,曹获秋就来到了邓小平家。
  邓小平抽着烟,听着曹获秋讲述那张大字报。邓小平对常溪萍在北大社教运动中的情况十分了解,干脆利落地作了答复。
  诚如曹获秋所写卜的回忆那样:
  我到了邓小平家,向他提出对北大关于常溪萍的这张大字报如何处理。他的答复是北大社教问题已经中央书记处作了处理,这个问题不要再挑起,大字报不要送回上海。
  他叫我不要再去找康生。他会告诉康生。
  这样,那张关于常溪萍的大字报就扣押在我那里,这就起了保护常溪萍的作用。
  邓小平的意见,很快就从康生那儿传到江青耳朵里。
  江青恼怒了,说道:“上海市委不贴这张大字报,我去贴!”曹荻秋写下这样的回忆:
  不几天,江青在会场上见到我,对我说:常溪萍这张大字报你们如不送回上海,你们市委要被动的。
  原中共华东局书记魏文伯当时在一侧。他于一九七七年六月十一日也写下这样的回忆:
  一九六六年八届十一中全会期间,有一天散会的时候,当曹荻秋和我出会场门外的时候,江青赶上来质问曹荻秋说:“北大写给华东师大常溪萍一张大字报,如果不在华东师大很快地贴出来,你们上海市委就要被动。”江青讲这话的时候,我在场亲耳听见的,也看见的。
  曹荻秋迫于无奈,回到北京饭店,只得嘱咐秘书:“把那张大字报交机要交通员带回上海,在教卫部和华东师大两个单位贴一贴就行了。”
  曹荻秋还打长途电话到上海,把情况告诉了中共上海市委候补书记杨西光。
  就这样,本来在那年月,“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这“四大”盛行,谁都可以刷一把浆糊,贴一张大字报,而聂元梓等写的一张大字报,却要牵动那么许多高层人物,却要借“中央文革”的“虎威”,转到了上海。
  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充满着火药味儿。刘少奇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的名次,由原来的第二位降到第八位。林彪取而代之,名列第二,并成为党中央唯一的副主席。
  毛泽东在八月五日写的《炮打司令部(我的第一张大字报)》,震动了全会。
  毛泽东还公布了他在八月一日给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红卫兵的一封信。从此,红卫兵运动如潮如涌,在全中国卷起狂澜。
  全会通过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成为“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诚如后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八届十一中全会是“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
  就在会议结束的那天—一八月十二日,曹获秋收到了张春桥的一封亲笔信,所谈的又是关于常溪萍,全文照录如下:
  荻秋同志:
  北大的斗陆平计划,有一条要把常溪萍揪回来斗争,已经贴出去了。据康生同志告诉我,江青同志有一次在毛主席那里也说要把常溪萍揪回来斗。此事,请你回去后同市委同志好好议一议,不然很被动。
  春桥
  江青说“你们市委要被动的”,张春桥也说“不然很被动”,如出一辙。显然,他们私下商量过怎样整常溪萍。
  曹获秋一回到上海,把来自北京的信息转告上海市委的常委们,常溪萍一下子成了众所关注的中心。上海市委商议了对策。如同杨西光所回忆的:
  “北大提出要把常溪萍搞去,上海市委亦只得同意,但我们商量要常溪萍到北京后住到上海驻京办事处去……过不久,中央文革又通知说,不要常溪萍去了。”
  常溪萍怎么会成为聂元梓的眼中钉、肉中刺?怎么会成为江青、张春桥必欲置于死地的冤家对头?
  不能不把时间拨回到一九六四年十一月至一九六五年六月,常溪萍担任了北京大学社教工作队党委副书记……
  常溪萍的报告上被批了个“右”字
  一九六五年一月,北京大学社教工作队队长兼党委书记Z,正坐在他的办公室—
  —北大专家招待所里,他皱着眉头,翻阅着常溪萍所写的一份工作报告。看罢,他提起笔,在报告的天头上写了一个很大的“右”字!
  Z和常溪萍本来素昧平生,只是这次搞北大社教,才一起共事。Z对常溪萍的印象是,“开始还以为他是稳,其实是右!”
  Z和常溪萍在对待北大社教运动问题上,产生了明显而又深刻的分歧……
  社教运动,就是“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从一九六二年起逐步在全国展开。最初,在农村叫“四清”运动,即“清工分、清帐目、清财物、清仓库”;在城市叫“五反”运动,即“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铺张浪费以及反对分散主义、官僚主义”。
  社教运动走过了曲折的路_一九六四年初,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共二十三条,简称“二十三条”。这个文件对于纠正“左”的错误、缩小打击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错误地提出了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社教运动的面越来越宽,从农村扩大到工厂,到学校。北京大学被确定为全国大学中的社教运动试点单位。一九六四年十一月,党中央从各地高教部门调集了二百多名干部,组成了“北京大学社教工作队”。上海当时共有二十四所高等院校,每校各抽一名院级、一名处级干部,作为北大社教工作队员。上海市委指定常溪萍带队。到了北京之后,工作队成立党委,设一名书记、四名副书记,常溪萍是副书记之一,兼北大西语系工作组组长。
  Z和常溪萍在工作中产生了分歧。在常溪萍看来,Z太“左”;在Z看来,常溪萍太右!
  他们分歧的焦点,又集中在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陆平身上。Z要把陆平打成坏人,而常溪萍则认为陆平是好人犯了些错误。
  在一年多之后,由于北京人学成为文化大革命第一炮轰击的单位,陆平成为“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集中攻击的目标。常溪萍和Z当年在北大社教运动中的分歧,一下子也就随之成为众所瞩目的大是大非。
  陆平经过十年磨难,得以幸存。一九八一年十月,陆平写下一段对常溪萍的带泪的回忆:
  一九六四年冬,社教工作队在北京大学发起社教运动,把北大当作“烂掉了”
  的单位,打击了一大批校系领导干部,使北大陷于半瘫痪的状态。鸟云笼罩了北大,所有正直人们的心中都感到沉重的压力,敢于坚持真理的同志随时可能遭到无情的打击,被打成所谓的“敌人”。我和溪萍同志就是在这种恐怖的形势下相识的。
  大约在一九六五年一月,北大党委办公室通知我,杜教工作队党委副书记常溪萍同志要找我谈话。当时,我和溪萍同志只有一面之识,对他还不了解,加上杜教工作队在北大的错误做法,不能不使我对谈话怀着很大的疑虑。
  我和溪萍同志谈了两个半天……我按照他的要求,如实地一一作了介绍。在介绍的过程中,他始终认真地倾听并提出许多询问、在有些问题上,他还与华东帅大作比较和分析、他总的认为,这比年来北大党委是执行了党的教育路线的。问时也有若干缺点错误,甚至有的是严重的,但成绩仍是主要的。我认为,他的观点是对北大多年来的工作了公正的历史评价。我从谈话中切实感到溪萍同志观察问题是全面的,实事求是和一分为二的;态度足和蔼可亲并允许别人讲话的。这和那些搞“一言堂”,以“帽子”压人的“钦差大臣”、“整人能手”真有天壤之别。我起初的疑虑很快就消除了,并对他敢于顶歪风,坚持实事求是的高尚行为十分敬佩……
  不言而喻,陆平所说的“钦差大臣”、“整人能手”,指的就是Z。
  一九六五年一二月,常溪萍回上海过春节,他向当时分管文教工作的上海市委候补书记杨西光、市委书记张春桥作了汇报,着重谈了他与Z之间的重大分歧。
  诚如杨西光在一九七七年六月六日所写的回忆材料那样:
  那个时期Z在北大社教运动中确实很主观,作风上也独断独行。我在一九六四年在北京和Z一次谈话中已经感到,后来也陆续听有些同志谈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