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名著文学电子书 > 香港娱乐圈大写真 >

第21章

香港娱乐圈大写真-第21章

小说: 香港娱乐圈大写真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镒怕沓隽嘶 且院螅以谟敖绾焱噶税氡咛欤谄ё呗范记昂艉笥档馗艘淮笕海嗣坏剑任牛废确胬显缗艿角罢就ǚ绫ㄐ牛骸崩畹佳堇戳耍畹佳堇戳耍 幼牛鹑嗽谟瞎壑诳谖杜难鹊奈浯蛏桃灯胰砸灰夤滦校岢旨杭褪谐”车蓝郏囊恍┤纭抖贰ⅰ镀葡狈帧芬焕嗟奈囊掌U饬讲坑捌澈螅缆凼巧仙希狈吭蚴窍孪拢雇蹲收哐疚薰椤5笔币云狈抗�100万才算大导,所以我改变初衷,马上拍了一系列骗术影片,接着又拍了《大军阀》、《风月奇谭》、《风花雪月》等喜剧,使香港的年轻人至今都以为我只是个风月大导。于是我在港台的影坛上又风生水起,一时献荣献媚的,叩头的,送礼的,不一而足。没几年我导的影片,票房纪录又渐渐低落了,人们的脸色也一如寒暑表一样下跌了,甚至又有人和我面对面也视同陌路了。等到我在大陆拍了《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在香港都过了千万纪录,于是马上觉得影界的人情又热了起来。“
  在这篇文章的结尾,李翰祥激愤地写道:“所以,你在这个圈子里,还要求什么人情的话,那你就是白痴,不必骂他妈的,更不要念百家姓、三字经!”
  第五章 才华横溢的新锐导演
  导演是明星中的明星。吴宇森、徐克和许鞍华则是当前香港影坛最活跃最有特色的导演,特别是吴宇森,在电影市场低迷时期,他以大型动作片打入美国好莱坞,使洋人再也不敢小看香港电影;而许鞍华等人则在个人性与商业性相结合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
  “新浪潮”主将许鞍华许鞍华生于1947年5月23日,原籍辽宁省鞍山市,所以起名“鞍华”。未满周岁时,她随父母迁居澳门,在那里度过了她的童年。青年时期,许鞍华考入香港大学,学习英国文学专业,毕业后留校攻读硕士学位,同时兼任助教。1972年,她在获得学位的同时还得到了一笔奖学金,于是带着这笔钱飞赴英国,进入伦敦电影学院学习电影课程。
  1975年学成回港,她先后任职于无线电视台和香港电台电视部等机构,因执导过廉政公署的片集而深受知识界的欣赏。她还曾到东南亚与墨西哥拍过纪录片。1979年,许鞍华转入电影界,为香港比高电影有限公司执导了自己的处女作《疯劫》,在港台影坛引起较大反响。
  《疯劫》取材于发生在香港龙虎山的一件真实的凶杀案,经过艺术加工,表现得极具悬念。故事是这样的:一日,龙虎山发现一男一女双尸案,经家属匆匆辨认,死者为青年医生阮士卓(万梓良饰)及其未婚妻李纨(赵雅芝饰)。警方怀疑凶犯为住在山区附近的阿傻(徐少强饰),但阿傻逃过了警方的拘捕。此后不久,李母家中经常“闹鬼”,丢失食品和衣物,引起李纨生前好友——女护士连正明(张艾嘉饰)的注意。一夜,连正明发现李家有神秘人物出现,同时又在李纨遗留的红棉袄中发现李纨的验孕报告,遂有所怀疑。她回忆起阮士卓生前爱情并不专一,除李纨外,还与风尘女子梅小姬(李海淑饰)关系密切,便前往澳门调查梅小姬下落,发现梅小姬不知所终。于是她通过在验尸部工作的朋友取得女尸的检验报告,细细对证之下,才明白双尸案的女死者不是李纨,而是梅小姬。于是她多方寻找,终于发现了李纨的行踪,并在凶杀现场与她相遇。这时的李纨已失常性,欲杀连正明。一直在旁窥视的阿傻见此情况忆起凶案发生当日阮、李、梅三人冲突的情况(梅小姬杀死阮士卓,李纨失手杀死梅小姬),凶性大发。混乱纠缠中,李纨昏死过去,傻母取出菜刀,替李纨剖腹取子,诞生了新的生命……有文章认为,《疯劫》是香港电影中最杰出的一部“惊悚片”,不但情节扑朔迷离,伏线前后呼应,而且弥漫着一种迷离飘忽的气氛。在拍摄《疯劫》时,许鞍华对电影的叙事模式进行了大胆探索,打破了情节片的单一视点(即故事叙述者的视点)的结构,在以客观视点为主的结构中穿插入大量的主观视点(包括观众以为已经被杀的李纨的视点),而且中间的转换没有什么清楚的过渡,造成悬疑震慑的艺术效果。
  许鞍华的第二部电影,是1980年拍摄的《撞到正》(又名叫《小姐撞到鬼》)。这是一部恐怖喜剧,描写一个小戏班到乡下地方演出时,遇到一些被无辜毒死的鬼魂,它们既想报仇,又想从活人中找替身,因而闹出一系列“鬼上身”的恐怖搞笑事件。该片导演手法灵活,特别是那些科幻片式的特技效果,给人以相当有趣的新奇感。
  从《疯劫》到《撞到正》,是许鞍华电影创作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她主要着意于技巧的追求,对电影的叙事模式和手法进行大胆探索,有时甚至到了为技巧而技巧的地步。
  在香港电台电视部工作时,许鞍华曾经拍摄过三部一小时的电视影片《狮子山下》,其中的一部名为《来客》,反映逃到香港的越南难民的生活。
  拍摄前和拍摄过程中,许鞍华深入到这些越南难民中去搜集资料,和他们混得很熟。难民们很信任她,无条件地把自己的真实故事讲给她听,使她非常感动。她写了个影片的故事大纲,拿着它到处兜售,希望制片公司能够投资拍片,但遭到了一些制片公司的拒绝,有的担心故事太复杂,有的担心成本太高,有的担心不卖座。但她并不气馁,终于获得了支持。不过,制片公司有个条件,拍片成本不能太高。为了能够拍片,许鞍华作了让步,把故事中涉及的美国外景改成了菲律宾,并且把重点放在内景和颜色方面,终于搞出了她的第三部影片,即表现越南难民命运的《胡越的故事》。
  《胡越的故事》完成于1981年,这是许鞍华电影创作的转折点,显示了她从着力于形式主义的探索而转向传统的现实主义美学的回归。
  人的命运是《胡越的故事》所着力表现的主题。影片以平实的手法描写了华裔越南难民胡越(周润发饰)的苦难经历,他随着汹涌的难民潮漂泊到了香港,在难民营中不顾一切地挣扎求存。后来,他认识了同是从越南来的少女沈青(钟楚红饰),彼此倾慕,计划利用假护照一起取道菲律宾前往美国唐人街生活。但到菲律宾后,沈青却失踪,被“蛇头”卖到马尼拉唐人街的妓院。胡越追到马尼拉,为了赚钱赎回沈青,不得不替唐人街的黑社会头目当职业杀手,过着冷血虐杀的生活。在失去利用价值之后,黑社会的头目布下陷阱,将胡越出卖给菲律宾警方。经过一场激烈的枪战,胡越自己虽然脱险,但女友沈青却不幸被杀。胡越悲愤交加,潜回黑社会头目的住处报仇雪恨,然后划着小木船徐徐出海,继续过他漂泊的生活……《胡越的故事》的后半部拍得较粗,不太讲究细节,曾经引起非议。但无论如何,有一点却是人们共同肯定的,那就是这部影片突破了70年代至80年代初香港电影创作题材的狭隘局限,第一次道出了东南亚华裔难民在海外的命运与波折,为香港影坛带来了新的震撼。在1982年举办的香港电影金像奖评选活动中,《胡越的故事》获得很高评价,列入“十大华语片”的第二位。
  1982年,许鞍华创作出了后来被称为“香港新浪潮电影的又一部经典之作”的《投奔怒海》(青鸟影业公司出品)。
  影片取材于70年代中期越南南方的那场大变革。主角芥川汐见(林子祥饰)是个日本记者,在越南南方解放时曾经热心地报道过那里的一切,但在几年后重返旧地时,看到的却是一个个辛酸的故事。最后,他卖掉了自己心爱的摄影机,冒着生命危险帮助越南少女琴娘(马斯晨饰)和她的弟弟逃亡。琴娘登上逃往大海的渔船,却不知芥川的生死,只是一片惘然及悲愤地面对着大海……按照《投奔怒海》的剧情,影片本应去越南拍摄,但由于环境不允许,许鞍华便选择了风景和气候都与越南相似的海南岛作为外景地。当时,作出这样的决定需要极大的胆略和勇气,因为,香港电影的重要市场之一在台湾,而台湾有关当局又明令规定,凡是回大陆拍片的香港导演或演员,其所有影片一律禁止在台湾上映。但许鞍华并不理会这一切,她说,“我要追求我想追求的东西”,“为了把片子拍好,我们愿意冒险”。
  从1981年12月底开始,许鞍华带着摄影师、演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在海南岛上奋战了四个多月。无论是对于演员的表演还是景物的拍摄,她都力求“尽量真实”。例如影片中有个叫阿乐的角色在垃圾场上被手榴弹炸死,但拍摄时找不到合适的场地,许鞍华便动用人力和车辆,拉了六车垃圾和三车铁皮罐头去作人工布置,制造出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投奔怒海》的拍摄,再次显示了许鞍华的艺术创造力。影片的结构是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情节发展层次分明,步步深入,注重人物形象塑造,感情刻划细腻含蓄。但同时,许鞍华又赋予其新的特色,在情节发展过程中,让一些次要人物突然出来喃喃自语地说一段与情节发展毫无关系的话语,不但丰富了整部影片的内容,也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性,而影片中那些静止的长镜头,则透出了冷峻的古典美。
  《投奔怒海》上映后,轰动香港影坛,创下了1500多万港元的票房纪录。在第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评选中,《投奔怒海》不但荣列当年“十大华语片”的第一名,而且获得了最佳影片奖、最佳编剧奖(戴安平)、最佳美术奖(区丁平)和最有前途新人奖(马斯晨)。许鞍华本人则获得了最佳导演奖。此后,许鞍华相继执导了《倾城之恋》(根据张爱玲小说改编)、《书剑恩仇录》(根据金庸小说改编)、《今夜星光灿烂》和《客途秋恨》。
  这些影片题材各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