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名著文学电子书 > 香港娱乐圈大写真 >

第2章

香港娱乐圈大写真-第2章

小说: 香港娱乐圈大写真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同年8月30日,英国军队接管香港。邵氏几兄弟经过商议,作出决定:老大邵醉翁留守上海经营舞台生意及负责“南洋”出品的发行;老二邵屯人重返香港主持“南洋影业公司”业务,在香港拍戏,供应上海及新马等地;老三邵仁枚和老六邵逸夫则在新马拓展戏院业务。
  邵屯人回到香港后,创立了“邵氏父子公司”。邵氏父子公司是指邵屯人和他七个儿子的公司,英文为ShawSons,缩写为SS。而“邵氏兄弟公司”则是指邵逸夫和邵仁枚两兄弟公司,英文为ShawBrothers,缩写为SB。
  当时,邵氏父子公司在香港,而邵氏兄弟公司还在南洋。“邵氏兄弟”负责投资,“邵氏父子”负责拍片。“邵氏父子”的一切支出必须向“邵氏兄弟”报账,真是亲兄弟明算账,在金钱方面分得非常清楚。
  50年代初期,香港影业竞争渐趋激烈。
  此时,南洋富商陆运涛对电影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投资电影业,在新加坡成立国泰机构,并进军香港,以“电懋”之名成立制片公司,在清水湾兴建片场,将大批红星罗致旗下。于是,“电懋”成为香港影业的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
  50年代初,香港政府制定了市政建设的新规划,明文规定市区不得开设制片厂。因此,邵氏父子公司在钻石山和九龙城的片场被迫搬迁。邵屯人在清水湾的郊区买下地皮,重建拍摄基地。这便是后来世界闻名的邵氏制片工厂的雏形。
  1956年,新加坡的邵氏兄弟公司,在新加坡、马来亚、越南、泰国、爪哇等地,已拥有130多家电影院和10多座大型游乐场。事实上已建成一条实力强大的影业院线。
  邵逸夫这时几乎富可敌国,但仍雄心勃勃。
  而邵屯人在香港的业务却很不景气,甚至有退出拍片业务改为经营戏院打算。
  邵屯人改弦易辙,使在新加坡的邵逸夫有了想法。
  入主香江1957年初夏,邵逸夫事先说服三哥邵仁枚,然后奔赴香港,要求邵屯人交出邵氏父子公司的制片权。
  经过谈判,邵逸夫全面接管了邵氏父子公司的制片机构,并将公司名称改为“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由他本人亲自来香港主持业务。于是,雄霸香港影业数十年的邵氏兄弟公司诞生了。这一年,邵逸夫刚好50岁。
  邵逸夫觉得,若想大干一场,首先必须有自己的片场。邵逸夫决定兴建一座香港最大的片场。
  于是,他向二哥邵屯人买入清水湾220号地段的80万平方英尺的土地。当时每平方英尺仅0。45港元,总共只花了36万港元。那时,九龙清水湾地界远离香港闹市区,依山傍海,空旷荒凉。邵逸夫初次察看清水湾地皮时,因为汽车开不上去,只能徒步攀山。但他认为这是一个建片场的好地方。他实施的第一个工程项目,是平整清理出了一条通向清水湾的道路。接着开始大兴土木,兴建摄影棚及附属工程。在这个庞大的建设计划中,包括隔音片厂、置影场所、摄影棚、行政大楼、制片大楼、暗房、冲印所、货仓、服装道具库、放映室,以及生活区等等,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电影城。这座被称为“邵氏造梦工厂”的电影城,从1957年动工,历时七年才全面竣工。
  新公司成立了,摄影棚有了,机器设备齐全了,可说万事俱备,只差人才到位。
  而物色人才的工作是邵逸夫优先考虑的,他早已着手进行。邵逸夫抓到手的第一个重要人物,便是后来成为他左膀右臂的邹文怀。
  邹文怀进入“邵氏”,是由于吴嘉棠的推荐。吴嘉棠当时供职于香港英文报纸《虎报》,早年是上海新闻界有名的才子。他与邵逸夫的交往始于上海时期,那时二人关系密切,经常一起泡澡堂子。吴嘉棠得知邵逸夫从南洋来到香港,创立了邵氏兄弟公司,并了解到他一系列打算,眼下求贤若渴,便对邵逸夫说,他以前有个下属,在上海担任过西报记者,来香港后,曾在英文《虎报》任职,目前在美国新闻处驻香港分部工作。这人就是邹文怀。
  邵逸夫确认了邹文怀是个难得的人才,很希望他能加盟“邵氏”,但又怕邹文怀拒绝。在吴嘉棠的安排下,邵逸夫见到了邹文怀。邵逸夫把自己的想法说明之后,邹文怀果然没有马上答应,只说:“邵老板,你的好意我心领了。这件事以后再谈吧。”
  第二次与邹文怀见面,邵逸夫明确表示请邹文怀担任“邵氏”宣传部主任,并谈了关于宣传工作的一些构想,比如将开办电影演员培训班、出版一本电影月刊、成立“邵氏”影友俱乐部等,最终说动了邹文怀。但是,邹文怀提出了一个要求,宣传部必须由他自组班底。邵逸夫满口答应。
  于是,邹文怀立即开始呼朋引伴,先是找来在《香港时报》任采访部主任的何冠昌做军师,然后又把自己信得过的一批朋友拉了进来,如梁风、汪晓高、黄握中、蔡永昌等人。
  从1959年到1970年,邹文怀为“邵氏”打了十一年工。这些年中,他与邵逸夫形影不离,参与“邵氏”的各项重大决策。他的办公室紧挨着邵逸夫的办公室,中间有道小门相通。直到1969年,有个名叫方逸华的女人进入“邵氏”,邹文怀才大权旁落,当然这是后话。
  万事俱备之后,“邵氏”开始筹拍自己的创业之作。
  从1958开始,香港的国语电影渐渐受到市场冷落,而1957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在香港九龙的新华戏院放映时,却受到当地观众的极大欢迎。1958年,香港“长城”也拍了一部黄梅调电影《借亲记》。邵逸夫经过市场调查,预见到黄梅调古装片可能会形成一股潮流。经过反复论证,邵逸夫选定了剧本《貂蝉》,而饰演貂蝉的演员则选定了林黛。
  林黛当时是“电懋”的当家花旦,邵逸夫为了把林黛挖到“邵氏”,以双倍于“电懋”的酬金打动林黛,使她成为“邵氏”的签约明星。邵逸夫还以相同手段,拼命向“电懋”挖角,使林翠、陈厚、岳枫、陶秦等大牌明星和导演投向自己门下。
  一部电影拍得好坏,导演极为重要。邵逸夫把《貂蝉》的执导权交给了李翰祥。
  在此之前,李翰祥已与邵屯人的邵氏父子公司签了八年合约,后来自然过渡为邵逸夫门下的导演。
  经过群策群力,《貂蝉》一炮打响,在当年度第5届亚洲影展上,拿了五项大奖,只有最佳故事片奖被“电懋”的《四千金》捧走。
  接着,仍由李翰祥执导、林黛主演黄梅调古装片《江山美人》,又在第6届亚洲影展上获得“最佳影片奖”。
  连续获奖,使李翰祥越发注意电影的艺术价值,有心再拿一个国际大奖。于是执导了“邵氏”的第三部影片《倩女幽魂》。不过,这部影片虽然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参加戛纳电影节的影片,但什么奖项也没拿到。不仅如此,市场反应也极为糟糕——上映时,影院门可罗雀!
  照这种路子走下去可不得了,邵逸夫暗暗紧张起来。
  邵逸夫早就说过:“我经管邵氏影城是做生意。如果我要拍纯艺术的电影,我不敢肯定这套戏会有多少人中意看!少人看的戏,就少人得益!所以我宁愿向大家都中意的娱乐片着手。”
  显然他对李翰祥的搞法不满,不过这时李翰祥名声在外,才只搞了一部亏本的电影,他还不好意思马上责备他。恰好1959年度的“香港小姐”选美开锣在即,邵逸夫决定参与选美活动,从中挖掘电影题材。
  邵逸夫以邵氏兄弟公司的名义,参加了1959年的“香港小姐”选举活动。这年10月9日,“香港小姐”决赛在香港半岛酒店举行。
  邵逸夫拿出的奖品颇为别致,他向获得前三名的“香港小姐”提供了一份邵氏兄弟公司五年期的演员合约,前提条件是需要试镜。不过,该年度的冠、亚军都没有领取这份奖品,只有季军王丽贞经试镜合格,才签了合同,成为“邵氏”的基本演员,并取了艺名叫莫愁。
  莫愁是苏州人,1948年移居台湾,与一谭姓商人结婚,1958年离婚后,参加“香港小姐”竞选并获得季军。成为“邵氏”签约演员后,参加演出过《狂恋》、《千娇百媚》、《花团锦簇》、《杨贵妃》等13部电影。她特别擅长表演风尘女了,大胆火辣,堪称一流。
  借这次选美的热潮,邵逸夫开拍了电影《香港小姐》。这是1959年底与日本东宝影业公司合拍的一部歌舞喜剧片,虽然片名为《香港小姐》,但内容却与“香港小姐”毫无关系。或许这部电影的名称首先吸引了观众,加上本身也热闹有趣,最终取得了可观的票房收入。邵逸夫参与选美活动和拍《香港小姐》,旨在倡导旗下导演走通俗路线,但李翰祥似乎“愚钝”得很,仍一味地追求他的艺术品位。
  1960年至1961年,李翰祥采用黑白摄影手法执导《后门》,在亚洲影展上拿了十二个奖项,接着又执导了《杨贵妃》、《王昭君》、《武则天》、《倾国倾城》等影片,虽然屡屡获奖,把林黛一路捧上了天,但票房反应却始终不如人意。
  这回邵逸夫坐不住了,他跳将起来,高喊:“我拍电影不是为了得奖的,是要赚钱的!”他不仅指责李翰祥,而且使用另请高明的手法,冷落李翰祥。他起用了“邵氏”二号导演罗臻,开拍真正描写香港选美的国语片《旅馆鸳鸯》。
  《旅馆鸳鸯》是一部喜剧片,讲述一对年轻夫妇为了职业上的需要,虚报未婚,因而只能到旅店相聚,做一对“旅馆鸳鸯”。后来女主角为了借选美机会赢取奖金,以便购买一套住房,便参加选美。结果她真的当了冠军。可是由于其子在她领奖时呼唤妈妈,被大会发现她原来已婚,就取消了她的获奖资格。
  1962年11月8日,该片在香港各家影院上映,由于迎合了普通市民的口味,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