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最强军火之王 >

第413章

最强军火之王-第413章

小说: 最强军火之王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见,糟糕交通环境,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个天大的麻烦。

    要知道,装甲部队对后勤保障的要求比步兵高得多,因此在很多时候,决定一支装甲部队战斗力的,其实就是后勤保障能否跟,以及后勤保障的力度到底有多大,而不是说能够投入多少兵力。

    事实,巴军一直没有投入足够多的兵力。

    为啥?

    就是后勤保障跟不。

    受此限制,巴军也不可能在印度境内取得多大的成功。

    其实,真要比起来的话,印度境内的交通条件还不如巴基斯坦。

    受到这么多的限制,还怎么打?

    由此,带来了一个非常显示的问题。

    这就是,只要印度不肯谈判,战争就能一直拖下去。

    在伯坦果德战役结束之后,巴基斯坦当局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其实,在此之前,巴基斯坦当局就有所警觉。

    如果不考虑其他的问题,印度当局可以一直把战争拖下去,而巴基斯坦显然不能一直拖下去。

    为啥?

    这并不是巴基斯坦想要的战争。

    如果由巴基斯坦做主,这场战争根本就不会爆发。

    那么,接下来该怎么打?

    对此,巴基斯坦当局也没有想明白,或者说一时还没有找到可行的办法。

    在当时,巴基斯坦当局唯一能够做的,其实就是尽快扫荡印控克什米尔,完成既定的战略目标。

    为此,在伯坦果德战役期间,巴军一直把重点放在北面的克什米尔地区。

    即便在伯坦果德战役结束之后,巴军也在加强边境地区的防御部署,动用了足够多的兵力与物资。

    说白了,巴基斯坦加强对克什米尔地区的控制,就是在为长远考虑。

    为啥?

    如果印度不肯进行停战谈判,巴基斯坦就把占领克什米尔地区变成既成事实,让印度根本没得谈。

    到时候,哪怕拖几年,对巴基斯坦也没有多大的影响。

    别忘了,除了查谟附近是平原之外,整个克什米尔都是山地,属于易守难攻的地形。

    只要巴军站稳了脚跟,那么印军想要夺回失地,就是不可能的事情,至少无法通过小规模军事行动达到目的。

    发起大规模进攻?

    显然,首先得问印军有没有那个实力。

    如果没有,那就只能接受既成事实。

    只不过,关键依然是让印度坐下来谈判。

    那么,如何才能让印度坐下来谈判?

    显然,打到这个程度,要进行停战谈判,难度非常大。

    关键就是,印度当局并不愿意承认战败,而且仍然认为有扭转战局的希望,甚至仍然觉得能够反败为胜。

    要不然,印度当局也不会一直拖着不跟巴基斯坦进行停战谈判。

    从这个角度出发,要让印度坐下来谈判,唯一的办法,就是打掉印度当局的希望,甚至是让印度当局垮台。

    那么,该怎么打?

    其实,这就是云龙建议巴军在阿姆利则方向发动进攻的关键所在。

    印度当局还在坚持,无非有两个条件。

    一是拥有足够多的兵力,而且在西北方向的主力部队依然存在,即部署在阿姆利则附近的几十万大军。

    二是对美国与日本抱有幻想,认为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援助。

    美国与日本是否援助印度,其实是由印军的表现决定。

    如果印度注定会战败,美国与日本凭什么援助印度?

    那么,打掉印军的主力部队,让印度丧失最后的希望,就成为了最佳选择。


第629章 静坐战



    其实,在伯坦果德战役期间,巴军高层就已经认识到了问题所在,也开始着手调整兵力部署。

    当然,重点依然是克什米尔。

    不管怎么打,巴基斯坦绝对不会让出已经占领的印控克什米尔,而且会逼迫印度当局接受既成事实。

    只是,守住克什米尔,需要的只是步兵。

    在克什米尔,装甲兵几乎没有用武之地。

    再说,已经打下查谟,也就没有必要把主力部队放在这里了。

    接下来,就是阿姆利则。

    只是,攻打阿姆利则,显然困难得多。

    为啥?

    阿姆利则在印度河平原上,而且是印军重点守卫的边境军事重镇,不但有数十万印军的主力部队,还有严密的防线。

    其实,这也是巴军之前不愿意打阿姆利则的关键所在。

    关键就是,巴军没有兵力优势。

    在整场战争中,巴军从上到下,对兵力问题都极为敏感,而且一直认为在兵力上存在的问题会导致严重后果。

    为此,巴军在作战的时候,都显得小心翼翼。

    很多时候,因为没有兵力优势,巴军甚至愿意选择防守,也不愿意进攻,哪怕需要在本土打防御战。

    显然,这也正是巴军在拉合尔死守了半个月的原因。

    说得更直接一些,巴军明显有点胆怯。

    当然,也没啥好奇怪的。

    之前的几次印巴战争,巴军全都输了,而且输得非常彻底。

    特别是第三次印巴战争,在主动发起进攻的情况下,巴军依然迅速战败,最终还被印度肢解。

    数十年来,在战略层面上,巴基斯坦一直处于防守的位置。

    在国防建设上,巴基斯坦也始终以战略防御为重点。

    虽然巴军一向强调进攻,特别是巴基斯坦空军,但是归根结底,巴军强调的进攻都只是战术与战役层面上的进攻。

    简单的说,就是以攻代守。

    为啥?

    巴基斯坦的战略纵深太浅了,如果打得不够积极,就有灭国的危险,因此在战术层面上必须积极主动。

    现在,位置调换,巴军反到不太适应了。

    当然,这也跟巴军没有类似的准备有关。

    什么准备?

    巴军高层压根就没有想过能够在印度境内打一场进攻战,更别说是大规模战略进攻,一次围歼数十万印军那样的大会战!

    说得直接一点,巴军连这方面的作战预案都没有!

    过去几十年,巴军总参谋部制订的作战预案,全都是围绕着本土防御展开,即在本土防御作战中击败印军。

    当然,这样的预案,决定了巴基斯坦的国防建设。

    此外,在日常训练与演习中,巴军也主要是依托本土作战。

    总而言之,在发现需要到印度境内打一场歼灭战的时候,巴军高层才猛然发现,手里没有现成的作战方案。

    怎么办?

    当然是赶紧制订作战方案。

    此外,就是调兵遣将。

    当然,还有前期的侦查工作。

    结果就是,巴军需要足够多的时间为攻打阿姆利则做准备。

    在此期间,主动权落到了印军手上。

    只是,这么说不够准确。

    当时,印军的麻烦更大。

    什么麻烦?

    回到伯坦果德,并且恢复这座城市的秩序,为多万平民提供生活物资,并且清理战争废墟。

    从某种意义上讲,伯坦果德的多万战争难民才是天大的问题。

    当然,印军没有放弃反攻克什米尔的念头。

    在重回伯坦果德之后,印军就发起了反击。

    什么反击?

    针对查谟的反击。

    可惜,在连着发动了几次进攻之后,印军高层才意识到,只靠步兵,根本不可能突破巴军的防线。

    很简单,在平原地区作战,步兵几乎就是去送死。

    那么,在山地呢?

    同样是送死。

    印军在积极反击,巴军也在积极加强防御部署。

    跟过去几十年的情况一样,巴军所做的,其实就是通过设置据点等方式,控制克什米尔地区的主要道路与山谷。

    虽然巴军的防线不够严密,无法阻止印军的渗透作战,但是足够让印军的反击行动化为泡影。

    其实,这些零散的据点,足以让印军的大规模反击行泡汤。

    为啥?

    巴军掌握着制空权,还有足够多的远程炮兵。

    如果只是菱形的渗透作战,问题还不大,印军也不可能靠渗透到巴军防线后方的小股部队夺回失地。

    大规模进攻,就得考虑巴军的远程打击了。

    显然,在山地作战,最多也就只是给巴军制造一些麻烦。

    在过去几十年里,印军的边防部队与山地部队给巴军制造的麻烦还少吗?

    要说应付小规模交战的经验,恐怕还没有哪支部队比得上巴基斯坦陆军的山地部队。

    此外,随着战线稳定下来,巴基斯坦的边防军被派了上去,做为主力的山地部队被陆续撤了下来。

    其实,印军在反击行动中的伤亡更加惨重。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反击的最初阶段,印军每天伤亡官兵数百人,而且大部分都是由远程炮火造成。

    巨大的伤亡,严重的挫败了印军的士气。

    虽然印度当局,以及印军高层不愿意承认战败,更不愿意接受既成事实,但是前线的印军将士却不想为了政治家的野心去送死。

    结果就是,在经过了最初半个多月的反击之后,印军前线部队普遍开始后撤,准确的说是开小差。

    啥意思?

    印军高层下达了反击命令,前线部队却不会执行,或者说执行不到位。

    打到后期,印军前线部队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隔着战线朝巴军哨所放冷枪。

    如果上面的压力太大,就把迫击炮送上来开几炮。

    总而言之,不止是士兵,连基层军官都心灰意冷。

    这样的军队,还能打胜仗?

    当然,在经过了最初半个月的反击之后,印军高层也认识到,继续反击就是让官兵去送死。

    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够稳住战线就不错了。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在新形成的战线上,也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