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圈枭雄-第3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泽来兄,果然厉害!”肖飞朝刘泽来竖起了大拇指。
“可是。肖飞啊,你难道就那么自信,认为读者们一定会对你的《阳光晒旧了那些老时光》如此推崇,以至于会不约而同地把它选为自己心目中的鲁奖获奖作品吗?假如,大多数参与活动的读者出乎你的意料,并没有选择你的作品呢?你的目的岂不就落空了吗?”
刘泽来很不以为然地摇摇头,说道。
“泽来兄,鲁奖散文奖入围提名奖的那些作品名字你都看到了吧?”肖飞问。
“是的,我看到了。”刘泽来点头。
“你认为,哪一部曾经在国内造成过较大的影响呢?”肖飞又问。
散文集的销量最近些年普遍低迷得要死,一本散文集能卖个一万册都是畅销。那些入围的集子,同样没几个卖得好的。
而肖飞的《阳光晒旧了那些老时光》却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卖出过几十万册,在国内形成了巨大的影响,甚至有评论家把肖飞的散文称之为肖飞体散文。
肖飞的散文还获得了1996年的庄礼文文学奖,这奖可是被公认为最具权威性的文学新人奖。
不止如此,肖飞的名气如今在国内也是极大,不说家喻户晓,那也差不了多少。
让普通的读者去选心目中的鲁奖获奖作品,那他们肯定首选的是那些他们自己读过的、了解认识的作家和作品。
在这点上,肖飞占了太大的便宜。
想到这里,刘泽来晃了晃脑袋,心说,肖飞的心计也有点太深了吧。
“这么一来,你的作品集被读者推荐为心目中的鲁奖获奖作品的可能性很大啊,但是,肖飞呀,我认为,评委受这个读者评选出来的结果影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他们会以读者并不具备深厚的文学审美品味为由,轻易将这个结果给否定掉的,你想以此来施压评委的目的,估计不可能实现。”
刘泽来再次分析道。
“我知道。”肖飞点点头。
刘泽来说得没错,想要用民众的力量去左右评委的思想,太难!但他可没这么天真,想要靠一个民众选出来的获奖名单施压评委,达到自己获奖的最终极目标。
事实上,让华夏青年报搞这个民众推选心目中鲁奖的活动,只是一个前期的造势预热活动,这个活动之后,他还有后续的动作会紧跟而上。
“那你还要继续去做吗?”刘泽来问。
“当然!泽来兄,我需要你去跟孟曦东联系一下,跟他们好好谈谈合作的事情,最好是能在最近两天,趁着热乎劲儿把这个读者互动调查给推出来,在三周时间里收取读者的参与调查表,最终在12月底在华夏青年报上刊登出最终的调查结果,把民众推选出来的鲁奖获奖作品名单给列出来,并进行逐一的点评。”肖飞说出了自己的计划。
“好,我这就去办。”刘泽来答应了下来。
他当天就去找孟曦东。
孟曦东跟刘泽来是河西大学的同班同学,毕业之后签到了京城,不过,两人一直都有联系,每年都会见上好几次面,关系一直很好。
孟曦东听了刘泽来的建议,当时就眼前一亮,认为这个创意很是不错,可以操作一番,应该是可以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的。
1997年的时候,国内报纸的办报思路还是很保守的,类似这样跟读者互动,深度参与到一项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文学大奖评选活动中去的行为,几乎还没有怎么出现过。
也正因此,孟曦东才认为刘泽来的建议很棒。
京城大报云集,竞争激烈程度跟下面城市的报纸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华夏青年报虽然是面向全国的青年大报,但其植根在京城,京城也是它发行的重要区域市场。
因此,它对这种竞争压力也是感受颇深的。
“泽来,感谢啊,想法很好,我认为,可操作性很强,尤其是你们公司还愿意给我报提供赞助,这就更加的难得了,没说的,活动搞好了,我请你吃大餐!”孟曦东对刘泽来说道。
按孟曦东的想法,是想按照翰墨公司出资赞助的金额给刘泽来置换一定的广告的,但刘泽来并没有要。
翰墨也不需要做广告。
刘泽来告诉孟曦东,以后华夏青年报多配合一下,给翰墨发点推书的软性新闻就好。
这让孟曦东更认为自己欠了刘泽来天大的人情,在孟曦东的眼里,那些软性新闻都不值钱的。
现在的报纸上,广告远没有两千年初的那几年疯狂,甚至可以说,广告普遍都不算多。
报社的生存还主要靠财政拨款。
所以,像华夏青年报这样的报纸,其员工对报社效益什么的概念了解并不太深。
就这么着,明明刘泽来是去求人帮忙的,到了最后,竟然是收获了两耳朵的感激之词,晕乎乎的离开了。
第二天,华夏青年报上刊登出了一则新闻。
这新闻的题目是:鲁奖获奖作品由你来评,还能拿现金大奖哦!
新闻的主要内容是,华夏青年报邀读者一同评选读者心目中的鲁奖获奖作品,想要参与的读者只需从七个单项的提名作品中选出自己认可的作品,并填写在报纸下方的表格中,邮寄到报社,就可表达自己有关鲁奖评选的愿望,同时,所有参与此活动的读者,都可以参加华夏青年报组织的抽奖活动,千元现金、免费订报机会等着您!
这新闻出来后,立刻在华夏青年报的读者群中掀起了轩然大波。
鲁奖是最近的新闻热点,很多人都在关注鲁奖的提名呢。
现在可好,华夏青年报竟然来了这么一出,要读者参加鲁奖评选活动,不仅如此,参与者还有机会获得现金重奖,这如何能不让很多人激动?
这一天,京城各报摊零售的华夏青年报早早就卖光了,简直可以用一报难求来形容销售之火爆。
而很多人都在议论着华夏青年报这个读者互动活动,有人夸赞有人质疑,一时间成为一个新闻热点。
很多青年报的订户都毫不迟疑地参加了这个评选调查活动。第三天的时候,信件就跟雪片一般的寄到了报社。
第434章人气可用!
于鼐声最近在河西大学颇出了些不小的风头。
他辛苦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大周后》终于出版了,出版他书的,是鼎鼎大名的翰墨文化公司。
他这本书写了半年的时间,受肖飞在利方在线连载《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启发,他后来也将自己的书发到了网上去。
这本书上传之后就受到了一部分网友的追捧,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后来,他主动联系过多家出版社,想要出书,但都没成功,于鼐声一度心灰意冷。直到有一天,翰墨公司的一名编辑就找到了于鼐声,跟他商量签约出版的事。
当时,于鼐声的想法很简单:能把自己的作品不花钱出版掉就是一大胜利了。
至于稿费什么的,有没有都没什么关系的。
他之所以这么想,是因之前他找的那些出版社在跟他协商过书的事时,无一例外地想让他自费出书,还美其名曰合作出书。
对于不知名的小作者,一般出版社都不肯冒风险帮其按正常途径出版作品,他们会千方百计地想要转嫁风险,让作者承担出书的成本。
作者需要承担的这个费用多则上万,少则数千。
这可不是一笔小钱钱。
所以,于鼐声到了最后,其实对自己的作品已经有点不抱出版的希望了。偏偏就在这个时候,翰墨的编辑找到了他。
那位编辑告诉于鼐声,《大周后》这部小说可读性还是比较强的,包装得当的话。应该能得到一部分读者的喜爱。
所以,翰墨决定要帮于鼐声将此书出版。
而且。他们还为于鼐声开出了两个稿酬方案:一个方案是稿费千字30元,《大周后》卖断于翰墨公司十年。按这个稿酬方案,于鼐声可得到稿费八千多元;另一个方案是以版税的形式支付,翰墨按照5%的版税及小说的销量支付于鼐声稿酬。
于鼐声犹豫很久,跟父母商量之后,选择了第一个方案,当即就拿到了八千多元的稿酬。
这笔钱比他父亲一年的工资都要高上不少。
一家人很是高兴,于鼐声也是成就感爆棚。
11月28日,《大周后》上市。这一天,学校的校广播站都特别播出了相关新闻。中原市的几家报纸也都做了相关的报道。
这几天来,于鼐声觉得自己简直就像活在一场无比美好的梦里。
他走在学校里,很多学生都会向他行注目礼,美丽的女孩子仰慕的眼神让他的心都醉了。
老师们也都对他一下客气了好多,就连系主任都亲自找了他过去,很是勉励了他一番。
也就在于鼐声春风得意之时,他注意到了鲁奖评出提名奖的消息,而河西籍青年作家肖飞获得鲁奖散文奖项提名奖的新闻让于鼐声更是羡慕。
于鼐声野心勃勃地想,终有一天。我也要争一下鲁奖、茅奖这些文学大奖。
而华夏青年报邀读者一同评选读者心目中的鲁奖获奖作品的新闻也第一时间传到了于鼐声的耳中。
这可是个大事件!于鼐声想,若是哪一天鲁奖、茅奖这些国内文学大奖将由读者来评出,那对于资历浅薄的年轻作家们来说,肯定是益处多多!
华夏青年报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青年报纸。这家报纸搞这么一出,背后有没有更深刻的意图呢?
于鼐声这么想着,决定自己一定要参加华夏青年报的这个活动。用心选出自己认为最应被授予鲁奖的作品。
他认为,自己这也是在为自己争取权益。
于鼐声好不容易搞到了一张刊载有调查表的华夏青年报。对着七个单项奖提名作品名单他研究了半天,发现这名单上自己至少有三分之二的作品是没有看过的。
他就跑到了市图书馆去。把名单上的那些不曾看过的作品都找了出来,大略地翻看了一下。
“这写的什么呀,这都能被提名鲁奖候选作品,简直不可思议!”
“写得不怎么好,看不下去。”
“这篇还不错,有点意思。”
“真的是一篇佳作,看来,好的作品也是有不少是被埋没了的,我以前竟然都没有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