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大师-第1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天晚上,聚会之书在圣莫尼卡海滩酒店如期举行,当晚约翰威廉姆斯家大出风头,他们家不是最有钱的,这次却总数捐了二十万!为了儿子的名声,也为了顺利升入高中部。
捐了一千五百的叶浩根和顾乔,成了酒会上毫不起眼的龙套,但只要是viy的事,就不会沉寂……
酒会都还没有结束,就已经有众多初中部学生收到这么一条短信:“viy父母捐了15oo块,真是大慈善家,1o1。”
“哈哈哈!”、“他是有些才华,钱包里却什么都没有。”、“难道没人吃糖果了吗?嗜烂牙医才捐15oo?”、“听说叶惟和莉莉柯林斯的春假旅游,都由柯林斯付钱,我们谈着的,可是个小白脸!”……
很多短信流传了开来,让列夫、巴德他们气得想打人,惟哥家遇上经济危机不是秘密了,前因后果在报纸杂志上写得清楚,都因为那个该死的骗子!可是这些人,居然还往人家伤口上撒盐,胡说是非,真贱!
他们无法不发起反击短信:“有才华的人,会穷一辈子吗?”
“还真会,梵高。”
气人啊!“那就看看viy还会穷多久,不说我们父母的钱,看看18岁的时候,谁有钱?”
“为什么要不说父母的钱?你傻了?长辈的财富也是自身财富的一部分,穷就是穷,有钱就是有钱。”
“你的长辈财富,早晚被你玩光!”
“那挺难的,他们赚了太多了,得买多少辆二手车才能花光?一千辆?一万辆?”
……
叶惟真没时间理会这些事情,但心里也不是毫无怒气,说他没关系,不要说他父母!那些不懂挣钱艰难的人不配!
努力吧,只要《婚期将至》有好表现,就可以改变这个局面……
最近几天的曝光有点消停,他的表演要几个月之后才会跟世人见面,而他的文章,几天后就会。
早在4月3号,叶惟就把写好的一篇稿件交给了公关团队,结果是团队就没做什么润色,文章也没什么犯忌的地方,所以最后是一词不改地交给了《洛杉矶时报》。
一篇文章好不好,是看得出来的,莱斯利赞不绝口,她认为写得非常棒,行文有趣,还充满着技术味道,显现出了叶惟的专业素养,又有年轻人的锋锐笔调,又有一些正面争议,是一篇只有viy才写得出的、有着强烈个人风格的文章!
在她看来,反响应该会很不错,布瑞恩也这么看,这可不是一些日记散文,满是超越年龄的成熟和才气!这篇文章一出,叶惟的才子之名,定然会更加响亮。
他们很期待,朋友们也很期待,就连莉莉都没有提前看到,叶惟非要玩神秘的留到那天报纸上才能看。
4月5号的《洛杉矶时报》,一大早发售和派报了,电影版赫然刊登了一篇作者为viy的文章,大大的标题写着:
“胶片之死”
第126章作者导演
胶片之死——作者:叶惟
现如今,每个拍电影的人都知道,一场数字革命正在发生。
古有《女巫布莱尔》,今有《四月碎片》,它们证明了利用数字技术,你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做出很多事情,对于一个拍片者来说,没什么比这更美妙的了,除非你有一个很有钱的叔叔,否则你不可能不爱上数字技术。
大自然的规律是,有事物诞生,就有事物死亡,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电影的时代更替故事再次上演。胶片正在死去,凶手是数字技术,还有一众帮凶。
我承认我是其中之一,我用了第二代数字摄影机索尼hdcf95o拍摄了短片《天使之舞》,以及正拍着《婚期将至》重制版的新镜头,它让我确定,我真的身处于21世纪。
你不再需要审查样片,也不会因为胶片落灰、刮痕和一点小瑕疵而抓狂,不用等洗印后才能看到真实效果……你甚至可以利用原本用于换胶片和检查摄影机的时间补充睡眠。——21世纪的导演依然很累。
这场谋杀案中很少被人注意到的帮凶,是演员。
演员比导演还要着迷数字拍摄,因为他们再都不用担心浪费胶片了,那撒旦呢喃般的胶片运转时的嗞嗞声,消失了,那巨大的心理压力也消失了,他们可以尽情投入,尽情ng,表演时想打喷嚏要忍住的时代过去了。
彩排和开拍的界限正变得越来越模糊,你大可以在彩排阶段,就把摄影机开着,任何时刻都能是开拍状态。
凯瑟琳赫本实在是一个极富先见的伟大演员,她说的“做到或者做不到都不是问题,我认为表演无须任何特别的才华”在21世纪得到了实现,女演员们在片场悠然自得,正如她们在家中一样,她们没有听到谁喊action,就已经在“表演”了,你说goodtake,她会惊讶说:“刚才我演戏了?”
“别在意,你刚才的表现很真实,比你演戏时好多了。”
但最大的凶手是那些打着高尔夫的老板,一小时胶片费55oo美元,一小时数字带135美元,闪存盘反复使用!他们赶上好时代了,不过他们还是会骂,科学家都是些混蛋,早点发明出来,我该得省下多少钱!
没有人可以逃过这场数字革命,你必须面对它。当胶片死去,我们不必感到悲伤和恐惧,无论胶片或数字,都只是我们讲故事的工具,只要讲故事的心不变,电影的精彩还会继续。
我问过我的好朋友安娜索菲亚罗伯,她是一个现年1o岁的电影演员,“你都试过了,喜欢数字拍摄还是胶片拍摄?”
她说:“胶片拍摄。”
“为什么?《天使之舞》是数字拍摄。”
“我的情报有误。”
“哈哈哈!”旧金山,工业光魔公司总部卢卡斯办公室,乔治卢卡斯读着手中的《洛杉矶时报》电影版,乐得大笑!
写得好,写得好!他尤其喜欢最后这个笑话,真好玩,在数字时代,还用胶片拍摄的电影剧组,只有骗小孩说自己是数字拍摄才能请到演员,但小孩试过之后还是喜欢“胶片拍摄”啊!决定了,他要借用这个笑话打趣一下“出土文物”。
叶惟那小子,对数字技术真的极有自己的见解。
像文章里所说,人人都知道数字革命来了,省钱、方便这些优点说得也够多,不过还没有几个人谈论它对表演的影响,而叶惟说得非常有道理,“摄影机内无胶片”对演员是一种解放。
他拍了部短片就有这点认知,可见他的导演天赋有多么高,真是生来就注定吃这碗饭的。
为这篇文章拍手叫好的人,不只是卢卡斯。
洛杉矶,还在忙着《极地特快》后期制作的罗伯特泽米吉斯,也是连连地点头称赞,“小伙子还有一点没说到,cgi技术也许会谋杀掉表演,电脑做得比真人还要好的时候,怎么办?”
那些两种拍摄都试过的演员们,亦赞同《胶片之死》的说法,的确是这么一回事!
而胶片的支持者们,就算是最坚定的悍卫者,都不能否定这篇文章的所说,这是让人唏嘘不已的事实,数字越来越昌盛了。
内行人看了认同和欣赏,外行人也看得津津有味,全因为那风趣幽默的笔调、浅显易懂的专业细节、让人印象深刻的观点,虽然没有做什么深入的探讨,却正适合时报读者的阅读需求,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
最惊人的是,作者是一位16岁少年,毫无疑问的a+!更准确的话,a+++!
“惟哥写文章也真有一手!像这里用的1eisure1y(悠然自得),哇,换我写就是roam(漫游)了,真棒啊!”
“换我写是easy。”
“哈哈,巴德,你们看懂最后的笑话吧,还是安娜索菲亚真有那么说过?哈哈哈!”
今天列夫他们的早间读物,难得地和莉莉一致,与此同时,她也在校车上读着《胶片之死》,从家里到现在已经看了好几遍。
为了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的目标,她除了看书读报,也会给学校里的《光谱》等刊物不定期供稿,在她这个年级岁数,那些稿件是出众的,得到老师同学们的广泛赞誉,有些高其他人一个等级的感觉。
去年她还跟妈妈谈过,想给一些时尚杂志和报纸写文章、做报道,锻炼自己的能力。
妈妈认为这份工作不会打扰她的成长,说可以,就帮她联系了一下,因为她是“菲尔柯林斯的女儿”,英国版的《e11egir1》与《seventeen》等杂志都有兴趣向她约稿,登些个人心情日记和洛杉矶见闻。
她是没想到会那么容易,要来真的又觉得自己的文笔还不行,这都能登稿的话完全靠父亲而已,所以一直到现在还没登第一篇,打算提升一番后再投稿,16岁时可以开上个人专栏。
恋爱后时间不够用,这件事不知不觉的停下来了。
如今跟惟一相比,差距好大,她的文章都成了普通青少年的牢骚!
他的文风是那么从容自信,也许不能形容为优雅,而是狂狷,洋洋洒洒的展露着学识和才华,当然还有他的幽默。文字是有魅力的,这些文字的魅力正如他那样。
“我也要更努力了!”莉莉心里说着,既因为这文章开心,又鼓起了一股劲,不能落后太多!
16岁的时候一定要开起一个专栏!最晚17岁……
她看看校车上的同校学生们,他们只会嘻嘻哈哈,毫无事业梦想这方面的概念,还是有点安慰的……这种心态可不能说出去。
……
周一,《婚期将至》剧组继续开工,闲暇间众人都在传阅《洛杉矶时报》,看了后无不是竖起大拇指,对叶惟说一句“写得真好!”吉娅都不例外,她又说:“你该使用这个彩排拍摄的方法,因为你跟你说的女演员的表现一模一样。”
“好办法,试试!”叶惟广纳谏言。
……
“那小子的文章登出来了,还真有一些笔力……”
不用特瑞西说,洛威特也知道,他就在看着这份该死的报纸!阴沉的脸色其实很无力。
他感觉敌人又要成功了,虽然这一招不比炒作绯闻来得轰动有效,却符合着叶惟的公众形象,只有正面提升,没有半点负面效果。文章不像长片短片那么长的制作周期,每周一篇,粉丝们就有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