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在美国-第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派克祖母留下的胸针,有着很重大的意义。
当赫本死后,派克出现在葬礼上。
此时已是白发苍苍的派克老泪纵横,他哽咽地说:“能在那个美丽的罗马之夏,作为赫本的第一个银幕情侣握着她的手翩翩起舞,那是我无比的幸运。”
他低下头,在赫本的棺木上轻轻印下一吻,深情地说道:“你是我一生中最爱的女人。”在场的人无不唏嘘落泪。
那枚胸针直到十多年后,苏富比拍卖行举行了赫本生前衣物、首饰慈善义卖活动。那天,派克亲自前去买回了那枚陪伴赫本40年的蝴蝶胸针。一个多月后,派克就离开了人世。
从这些事情上看,派克爱得赫本如此之深,以致不敢伸手去碰触,生怕破坏了自己心中完美的女神。艾力克斯是想帮他一把,改变两人的命运,只是也不知道要怎么做才可以。
这部电影马上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巨大的反响,非常的成功。北美票房高达500万美元,海外票房更是高达1200万美元。
更为成功的是,奥黛丽·赫本一夜之间成为了众人皆知的偶像。她气质优雅高贵,外貌优美脱俗,体态轻盈苗条,还有一头黑色的短发。她的出现,颠覆了当时那个金发美女受欢迎的审美观。
赫本特立独行,身材干瘦、短发、平底鞋、剪裁合体的简洁裤装、衬衣等等。将女性从简·罗素式的蓬松卷发、紧身毛衣、紧身窄裙和高跟鞋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可以说是她一人硬生生改变了整个时代人们的观点。
当时的著名影星英格丽·褒曼,在意大利观看《罗马假日》时,竟发出一声惊叫,“我被奥黛丽·赫本深深感动了!”
格利高里?派克也说:“《罗马假日》是赫本的电影,我只是配角。”派克的这句话不仅是对赫本演技的赞叹,也是片中记者的感叹。
《纽约时报》评论赫本时,盛赞说:“她是第一位不以性感取胜的人。”
《泰晤士报》评论赫本时,赞叹说:“她宛如天使在人间。”
更多的报纸评论称赞赫本说:“一位新嘉宝诞生了!”
至于梦工厂电影公司,被诸多报纸视为一个幸运儿,无意中挖到了一个金矿。他们更多的赞誉是集中在演员和导演身上,其他人则被无视掉了,艾力克斯也不例外。
电影杀青的时候,派克就跟人说,赫本肯定要获得奥斯卡奖,。虽然这是她第一次领衔主演,他还是这样认为。
艾力克斯也这样认为,他让公司公关部去运作这件事情,务必要将这个奖项拿下来。
在艾力克斯不惜血本的金钱攻势下,《罗马假日》在当年的奥斯卡金像奖上,一举拿到了10项提名,其中包括最重要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提名,不过若说最吸引眼球的,还是最佳女主角。
不要以为奥斯卡奖项是不用花钱去买就行的,每年这个时候,各大电影公司为了让自己的影片获奖,投入不少的美元进去。曾经有一年,斯皮尔伯格说过,我们喂了投票箱,只是没有喂饱。这就是在暗地里指责电影公司没有花够钱去砸,结果错失了奖项。
当然,一部烂片不管电影公司的人怎么公关都是拿不了奥斯卡奖的。一部经典的电影加上充足的公关经费,那就很有可能顺利拿到奖项回来。获奖的影片又会让电影更加备受关注,额外的票房会弥补这些经费的。
1953年上映的《罗马假日》参加的奥斯卡颁奖,是要到明年才能够得知结果。在这之前,他们只能耐心的等待。
第85章赫本封后
1954年3月25日,奥斯卡颁奖晚会在两个地方同时进行,分别是美国洛杉矶的雷电华潘太及斯剧院和美国纽约的nbc世纪剧院举办。这一天,星光璀璨,众星云集。
“奥斯卡金像奖”的正式名称是“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1927年设立,每年一次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半个多世纪来一直享有盛誉。它不令反映美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进程和就而且对世界许多国家的电影艺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原本这个奖项是不叫“奥斯卡”的,只是后来才被人们叫做这个名称。
这个名称的来历说法不一,较为可信的是;1931年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图书馆的女管理员玛格丽特?赫里奇在仔细端详了金像奖之后,惊呼道:“啊!他看上去真像我的叔叔奥斯卡!”隔壁的新闻记者听后写道:“艺术与科学院的工作人员深情地称呼他们的金塑像为“奥斯卡。”从此,这一别名不胫而走。
还有,著名演员蓓蒂?台维丝申述,是她最早命名奥斯卡的。她说自己首次领金像奖时,无意中叫了声丈夫海蒙?奥斯卡?奈尔逊的名字“奥斯卡”,被现场采访的记者听到,于是一下子传开来了。
此外,另有一种说法是:好莱坞专栏作家史柯尔斯基在第六届颁奖仪式结束的当晚用打字机写一篇报导时,竟忘了小金像(statuette)的拼法,他突然想起自己过去看过的某歌舞剧里的一场戏。
那是一群喜剧演员走到乐池跟前,打趣地对指挥说:“奥斯卡,要香烟么?”指挥伸出手欲取,哪知这些喜剧演员不给香烟而躲开了。这引起了哄堂大笑。史柯尔斯基认为金像奖座象征着**,应该具有喜剧性色彩。
于是他在报导中写道:“凯瑟琳?赫本以《惊才绝艳》里艾娃一角赢得了奥斯卡。”
据各方面的分析来看,上述第一种说法较为可信。
因为蓓蒂?台维丝首次获最佳女主角奖是在一九三五年,而那时奥斯卡这一别名早已家喻户晓了。到于史柯尔斯基认为金像座应具有喜剧性色彩,这样的看法未必为广大电影界人士所接受。
原本作为电影公司的老板,艾力克斯是可以出席的。奥斯卡主办方也极力邀请他过去,大家都想看一看这位传说中的天才神童。他考虑了一下,还是决定不出席了。他还是想等到为《音乐之声》颁奖的时候,再出现在奥斯卡颁奖现场。
赫本跟剧组其他人员当然要出席了,他们去的是纽约这边的奥斯卡颁奖现场。
艾力克斯在赫本去奥斯卡颁奖会那天,他说:“你一定能过获得最佳女主角的!一定!”
赫本听了很是激动,她想说些什么,但什么都没说出口。最终,她在艾力克斯脸上亲了一口,告别上车。她那个时候还有一场舞台剧,不得不抓紧时间出台表演。
颁奖当晚,赫本在完成舞台剧《美人鱼》谢幕后,匆匆赶往颁奖现场,在出租车上换掉戏服,在警察护送下一路小跑。
这一届奥斯卡颁奖会里面,《罗马假日》总共获得了9项奥斯卡最佳奖项提名,它们分别是最佳电影、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布景、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辑。
纽约现场这边的主持人是弗雷德里克·马奇(fredricmarch),他原名弗雷德里克·麦金太尔·比克尔,1897年8月31日生于威斯康辛州,大学期间曾从事戏剧表演。表演生涯开始于20年代的百老汇舞台上,1921年用原名初登舞台便显示出极强的表演天赋,能诠释各种类型的角色。
弗雷德里克是个鼻子高挺,眼神尖锐的男子,有着非常俊朗的外表。他曾经两次获得过奥斯卡影帝,有着丰富的舞台经验。在他主持下,整个颁奖典礼妙趣横生。
一开始,他讲了几个笑话段子,然后颁发了一些无关紧要的奖项。终于到了颁发最佳影片奖时,大家都马上坐直身子,聚精会神地听主持人说话。
《罗马假日》这边的人马也都来了精神,因为他们的影片也有提名。特别是威廉·惠特,他非常的紧张。作为这个影片的导演,如果能够拿到最佳影片奖,这是莫大的荣誉啊。
佛雷德里克拿起获奖名单说:“获得最佳影片提名的分别有《凯撒大帝》、《圣袍千秋》、《乱世忠魂》、《罗马假日》、《原野奇侠》!”
佛雷德里克停顿了一下,等大家都屏住呼吸之后,他才说道:“获得最佳影片奖的是……。《乱世忠魂》!”
听到这个结果,有人欢喜有人愁。威廉的心一下子就落到了半空中,很久才恢复正常。
紧接着的重要奖项是最佳男主角,对于这个,《罗马假日》剧组的人并不关心。他们没有这项奖的提名。
获得提名的分别是威廉·霍尔登(《17号囚房》的男主角)、马龙·白兰度(《恺撒大帝》的男主角)、理查德·伯顿(《圣袍千秋》的男主角)、蒙哥马利·克里夫特(《乱世忠魂》的男主角)、伯特·兰卡斯特(《乱世忠魂》的男主角)。
最终呼声最高的马龙·白兰度落选,被威廉·霍尔登给夺走影帝之位。
中间又颁发了几个小奖项,主持人说了一会闲话,等大家都平息下来之后,准备颁发今晚另一个重要奖项——最佳女主角!
佛雷德里克拿起获奖名单说:“我看到有好几个美女已经准备上台领奖了。可是奖品只有一个,我要发给谁呢?真是头疼!”
大伙听了都哈哈大笑,弄得一些女星不好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一个个都变得老神在在。
弗雷德里克拉长了声音,说:“获得最佳女主角提名的有……。”
“李思莉·卡侬《孤凤奇缘》!”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可爱小女孩和一个木偶同台表演的片段,那个女孩叫莉莉!她发自内心的真情唱着“莉莉,你好”的歌曲。
《孤风奇缘》讲述的是,16岁的莉莉从家乡马纳兹来投奔面包师,不料此人已经去世,走投无路的她跟随偶遇的魔术师马克来到他的演艺团。潇洒、热情的马克帮她找了份工作,她却因手脚笨拙被开除……
“艾娃·嘉纳《红尘》!”伴随着主持人的话,屏幕上出现了一个身材火辣的女人。她分别与两个男人深情款款地拥抱亲吻的镜头。
《红尘》描写的是探险队员维多爱上歌舞女郎艾洛丝,迅速打得火热。但当人类学家唐纳带着他的妻子琳达出现时,维多却把爱情目标转向琳达,造成了无可挽回的三角悲剧。
“黛博拉·寇尔《乱世忠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