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挺机枪到南宋-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懿恼怒地骂道。
“算了,老邹,别和死人一般见识,”另一个年轻人上前制止了他。
这人叫刘子俊,他们原来都是文天祥的部属,与陈懿是同事,空坑战前,他俩奉命到外地游击,得以逃脱元军的魔掌。这一次,正是他们从东边堵截住了陈部败兵的退路,迫使他们转取北边退却,结果被我们一千将士逮了个正着,南北夹击,予以全歼。
“哈哈哈,你就是赵善良?哼,老子不服!你小子凭的就是奇技淫巧和耍弄阴谋诡计,老子不是被你打败的,”
平心而论,我有些佩服这样无所畏惧的人。
“这次本将军用机枪了么?”
“没有,什么机枪?就是那个……?它不是没弹了吗?”
连他也知道我们没有子弹了,哦,对了,这正是他敢于进犯的原因之一。
“我只问你,你为什么投降元廷?”钦差的脸上很和蔼,甚至带着一丝的喜悦。
陈懿不知他是谁,但是对俘虏而言,这张笑脸太稀缺了,他突然有些感动:“你们太可怜了,真的。”
“哦?什么意思?”逊菊继续微笑着,很好奇地眨巴着眼睛,他的眼睛真温和得诱人。
“唉,你们注定要灭亡的,还要带着成千上万的百姓,咳!”陈悲天悯人的样子很好笑。
“哦?说清楚一点儿。别藏着!”我也很想知道他背叛的原因,因为,我也担心部下会出同样的问题。
“大宋君昏臣暗,士绅欺压良善,升斗小民生计日绌,沉年之水,腐败太久了,已经是一架枯木,还有什么前途出路?反观大元朝,则皇帝英明果断,文武尽英俊之士,政治清澈,策略明晰,富国强兵,疆土开拓,国家形势蒸蒸日上,所以,本将军顺从天意,投了大元,又有何不对?”
“难道现在我们大宋就没有恢复兴旺之气么?”钦差的目光中突然有了凛冽的杀气。
“能有什么?恭宗皇帝北向,端皇帝五大臣中,李庭芝陷入困境,隔离淮北,陈文二丞相和张世杰争权夺利不休,文天祥狼狈出朝,陆秀夫模棱两可,还有国舅杨亮节外戚参政,赵逊崖宗室横行,这都什么事儿!哼,乌合之众而已。”
钦差怒不可遏地给他的脸上印了个漂亮的大蘑菇,他的情绪反差之大令陈懿目瞪口呆。
“带下去!”
中军帐里又召开了军事和政治会议,商讨战后的局势,将领们兴高采烈,情绪激昂,各抒己见,最后确定两点,一是加强军事训练,着意防范北边元军的袭击和报复,二是加紧研制再生子弹,复活神兵利器的机枪。
好久了,坐在角落里的三位县令都没有插话,我叫了半天,他们都唯唯喏喏,小心谨慎,不敢轻易言讲。汕尾苗县令,陆丰张县令,海丰单县令,很尴尬地互相观望着。
将军们出去了,钦差高兴地来邀请我:“赵将军,你真棒!又立下了一场不世的功勋,我代太后和皇帝谢谢你这位功臣啦!怎么,不和我到外面转转?老百姓们和众战士都要见见你呢!”
我的心思还停留在陈懿的话里,尽管他是叛军将领,与我们相敌视,我却知道,有时候自己的弱点还是他们看的更清醒些。
“哦,不了,钦差大人,您先请,小将还有一些事情脱不开身,稍等末将就去请您!”我恭敬地向他致意。
他有些失望地盯着我,想了再想,终于悻悻地走了。
“海丰单知县,单老先生!我要多多谢你,这次如果不是您……”我真诚地说道,双手一揖到地。
“哪里!”单知县慌忙起身端住我的大礼仪:“将军果然是奇才啊!以新得愚憨之兵居然能全歼凶悍之强敌,令老朽敬佩之至!”
汕尾和陆丰知县也一起为我大唱赞歌。
我当然得意,但是马上问道:“单先生,您是我大宋亏待了的不世之才,由应科举而熟世务,洞天彻地,末将有个问题还望老大人教诲!”
单知县被我的谦虚谨慎的美德灌得晕头转向了,立即说道:“只要老朽能为国立功献策,即是赎买前愆万一也。”
“单先生,陈懿的话是否有合理之处?比如说升斗小民之苦,比如说朝廷大臣之争,可是真的?”
单知县的眼睛细小得象是一条缝隙,很专注地瞅着前面帐篷前挂着的一张地图:“也未妄言。”
“还请大人为末将详细解释?晚生是北方之人,对大宋并不熟悉,先生赐教啊。”
于是,单知县就先讲了民间的百姓之苦难。“将军啊,世间万物,总以人为最苦,因为人性精灵,感悟最深,我大宋百姓有二十五苦可知矣,一曰疾病之苦,二曰风雨之苦,三曰虫害之苦,四曰贫乏之苦,五曰压迫之苦,六曰劳作之苦……但是,苦中之最苦者,莫过于贫乏之苦,乡间小民客户被主户欺压多年了,生不得自由,死也要因循债务,与奴隶无异……”
真想不到南宋时代的封建制度和关系有这样严格,地主和农民有着分明的隶属,地主拥有种种先决的权利,那些事情要是放到现在,我一下子就想到了那个词汇:万恶的旧社会!
怪不得宋朝有那么多有名的农民大起义呢。
宋朝柔弱的根基在哪里?不就是群众丧失吗?民心因何而丧?还不是人民生活太苦社会财富占有太过悬殊?政府对官员和地主过于温和偏袒,对于小老百姓过于凶狠盘剥。
我想到了一个新的问题,它缠绕我很久了。
粤东南根据地 一章 两宋田税
(起1E点1E中1E文1E网更新时间:2006…6…15 9:29:00 本章字数:3799)
单不名果然对南渡以来的宋朝情况了如指掌,他神情激烈,侃侃而谈:“我朝最大之特点就是不抑兼并,比之前唐相差十万八千里。并不是好歹问题,而是立国思想不同。前唐承自鲜卑之魏国,乃胡族紊乱中原,农事残破之后,黄河南北人烟稀少,地土广大,百姓四处奔波飘零,为了笼络百姓,涵养财富之源,把国家荒地立为均田之制度,每户男丁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女丁减半,各缴纳租调若干,租为谷物,调为布帛,输纳国家财政,由是,百姓安定,农事恢复,国以富强,中间禅代以大隋朝,也是以均田为本,因循下来,唐制度中百姓田地都有得耕种,宛然有圣贤所言之大同之风采,奠定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局面。然而,唐之中后,较前汉之中后,情形完全相同,承平日久,人口增加,田地就开始不敷使用,于是争夺之,混乱之,田制渐渐失败不用,是以有中唐之两税方法,降至于五代及我朝,土地崩坏如后汉,所以,我们朝太祖太宗就学习后汉故事,对田野制度不加约束,于是,民人官兵,所占田地就极为不均衡,多者千百顷膏腴,少者无立锥之地,尤其我朝南渡以来,不论皇家,文臣武将,还是豪绅土财,都乘动荡不安之势,大肆掠夺,建制家业,奸相秦桧受永丰圩赐田数万,大将张俊田庄二十,横行无锡,嘉兴十二县,年赋六十万斛,到我朝理宗年间,岁收租米上百万石者有之,当涂之广济圩,宣城之惠民,政和诸圩,芜湖之万春,永兴等圩多被官僚霸占。土地兼并之后,百姓自然流离,我朝苏湖之地乃是最富区,,人言,看吴侬之野,茅屋炊烟,无穷无极,皆佃户也。佃户之租有两种,一为分成,一为定额,轻者二五分,重者四六分,三七分,定额者上田一至二石,中田七九斗,下田三五斗,其
实额外盘剥极多,要交纳耗米,靡费钱,而且佃客随田,不能随意退佃,其家属也要为地主服务,甚至于地主随意杀害佃户之事经常发生。总之,我朝土地之制度极伤百姓之心。“
单不名叹着气,捻着花白的胡须苦笑:“赵将军,难道北朝不是这样吗?”
我想到了中国近代后期轰轰烈烈的土地大革命,想到了土豪劣绅,想到了农民协会,想到了红军。
“无地百姓能占多少?”
“可能十之五六吧。”
“这样严重?也就是说全国一半以上的农民都是受压迫剥削的佃户了。”
“大概吧。”
“县令大人家占若干?”我问道,既然豪权之家能广占土地,想来单家也不会落后吧?
“二顷。”
“二百亩?”
“嗯。”
“家里有几人?”
“四世同堂,连带仆从,左右一共五十三人。”
“哦,也就是说平均每人四亩地,不少啊。”我想到现在的农村人均一亩半地,就能温饱小康了。
“什么不少?老夫家人自己耕作,勉强糊口而已。”
“每年交纳多少赋税?”
“嘿嘿,不交了,自老朽考上进士至于今,我家为官户,不再交了,否则,还不把全家饿死?”
“四亩地一亩产米最少一千斤,就是四千斤,不少啊。”
单知县奇怪地看着我,“两季节水稻也多不过六百斤,顶上好之田偶尔能有六七石之获得,遇见有水旱灾害之年,三四石就满足了,中下之田要差上一半以上,哪里有成千上万斤?喂,赵将军,是不是您师傅能寻常种出上千斤之米稻?”他的嘴巴翘起了胡子,隐隐有讽刺之意。
我马上明白自己失言了,现在的化肥加品种改良那时候谁知道啊?别说两季节三季节的高产稳产的水稻一千斤,就是一季节冬小麦在河南的
温县基地都能打717,2公斤了,真说出来还不把他们吓死?!
“老先生啊,将来确实会有千斤和数千斤的水稻的,哦,不说了,现在都谁有免税之权?”
单知县还是怀疑地想着我的千斤浮夸产量,敷衍道: “官户和寺庙不交,其实,一些非官宦权势之家也勾结官府大量隐瞒田产,占田数千亩却只交数亩,甚或连户主名字也未见的。”
“土地兼并真是害国不浅!”
“是啊,所以我朝君子都有激愤之言曰:地主之说,前代犹谓之豪民,谓之兼并之徒,宋来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