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名著文学电子书 >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

第707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707章

小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支小型机动部队提供现代化装备和运输工具的重整军备计划。对这样一个需要若干年才能完成并花费国家开支好几百万英镑的计划,现有的本国资源无法提供资金,如果没有外国顾问和技术人员的帮助,这项计划也不可能完成。于是阿富汗政府求助于欧洲一些国家,主要是依靠大不列颠、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那时英国政府感到无力提供他们所要求的信用贷款,但同意供给小型武器,后来又供给了一些飞机和教练人员。此外,在1937年再提供一笔五十万英镑用以购买机器的信用贷款。随后,从规模巨大的斯科达兵工厂运来了机枪、部分榴弹炮和其他重炮。1937年国际制裁解除之后,意大利在装备和训练阿富汗空军方面同英国展开了竞争。但阿富汗政府获得的最巨大的援助则来自德国。德国政府愿意承担对一个几乎不能提出,或者甚至无法提出确实偿还保证的国家提供长期贷款的风险。他们给新创办的纺织厂、水力发电厂提供高级机器,并且派遣艰苦耐劳、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前往安装。他们建造桥梁并指导修筑公路。在各类技术性工业方面,他们同阿富汗人合办了一个联合公司。作为交换条件,他们接受阿富汗的原料,并为这些原料寻找欧洲市场。纳粹分子在其他方面也煞费苦心地讨好阿富汗人。1936年在柏林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阿富汗的曲棍球队和几位高级官员居然成了德国政府的座上客。他们亲眼目睹德国人所炫耀的效能和力量,回国时犹感到眼花缭乱。1938年,从柏林至喀布尔每周一班航空线的开航,使阿富汗人得以首次与欧洲建立直接联系,这也给德国在效能和友谊方面带来日益增长的声誉。
  因此,1939年战争爆发时,阿富汗政府感到处境为难。它的工业发展和重整军备计划正进入全面铺开阶段。向捷克斯洛伐克和德国订购的大量材料已经运到,但还有许多要运来。纺织厂的工程仅完成一半,水力发电设施缺乏主要部件。而且存在着有枪无弹或有弹无枪的情况。要与德国断交,那比什么都要糟糕,至少要等到新近订购的货物全部交货后再说。且不论政府的政策,阿富汗人民的心里也绝不愿与发生冲突的任何一方结盟。他们的传统敌人英国和俄国,即使说还没有同他们处于交战状态,也所差无几了。在英俄两国中,他们更担心的是俄国人。尽管他们看到英国人哪怕遭受一些挫折都会幸灾乐祸,他们却也害怕德国人取胜,如果这意味着俄国人也赢得胜利的活。同时,德国协助他们国家的发展已在阿富汗的大多数阶级中产生了亲轴心国的感情。然而这一切仅仅是情感而不是政策,而且也不大可能发展成为政策,如果英国能通情达理地行事的话。阿富汗政府在紧急时期,同别国一样,必先考虑本国的利益;他们的最终目标是保存自己,并尽可能继续贯彻其对外政策,旨在使他们从事于国内发展工作的同时,维持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因此,他们宣布中立,并尽力保持中立。他们眼前最担心的是俄国。他们惊恐万状地注视着俄国军队开进波兰以及苏联政府对待巴尔干各国和占领比萨拉比亚的方式。他们不问这些行动的防御价值,而对苏联政府一旦决定与德国祸福相共后可能向他们提出同样要求,感到忧心忡忡。
  由于这方面的威胁越来越小,阿富汗人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欧洲战场。德国人对阿富汗的宣传有增无已。1940年春,有一些德国工程师访问喀布尔,这似乎表明他们的政府着眼于未未的发展,正把通向东方的道路保持畅通。接着德国在西欧战场节节胜利,法国遭到蹂躏,德军长驱直入到达了英吉利海峡口岸。德国驻喀布尔公使宣布希特勒将于8月中旬抵达伦敦,并愿为阿富汗复兴杜伦尼帝国,其版图包括他们垂涎欲滴的卡拉奇港口,如果阿富汗愿意支持德国,并在沿印度西北边境一带对英国进行骚扰的话。阿富汗有史以来第一次面临着瓦解英国在印度的势力的可能性。他们意识到战争业已迫在眉睫。在这样的处境下,阿富汗统治者的经验值得赞赏,他们拒不背弃他们的传统政策,而于1940年6月底趁机再次重申中立立场,坚决维护印阿边境的和平。在整个困难时期内,这不啻是对阿富汗的真诚的真正考验。要是他们转而采取了亲德的政策,那么在永不宁静的边境,这一转变的迹象必将表现出来。但是没有这样的迹象。除了1939年秋在蒂拉赫发生过一次短暂的事件和一些轴心国特务偶尔试图挑动伊皮的法基尔投入战斗外,一般说来,在这段时期里阿富汗及其边境地区出现了空前的平静。苏联对阿富汗的威胁促使舆论团结在王室周围,地方居民之间的争执被搁置一边,连所谓共和党也意识到当时在国内搞政治斗争是不适时宜的。与此同时,他们密切注意土耳其对各交战国的态度,这种态度起着一种受到人们欢迎的稳定作用,它抵消了轴心国的得势所带来的越来越大的吸引力。
  可是,对熟悉阿富汗人的历史和心理状态的人们来说,尽管这些迹象证实了他们从1915年先例中得出的信念,即阿富汗的统治者在任何情况下决不会听从某一外国人的吩咐而就贸然参与战争,但当时局势所显示的动荡不定有时是令人惴惴不安的。在阿富汗政府的经济和工业部门中,德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占着重要的顾问职位,阿富汗商业部则不遗余力地同柏林保持联系,大约有一百名纳粹特务分散潜伏在全国各地,纳粹分子还用无线电广播、电影和小册子,日益加强其恶意宣传。印度政府对这种宣传未能作出任何十分有效的反应,可是他们对阿富汗过分放纵纳粹在那么靠近印度边境的地方制造这一局势表示不满,而阿富汗政府心里明白,纳粹所作的宣传对他们的绝大多数人民来说,实际上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他们认为,在整个危急时期,他们为维护印度西北边境平安无事所作出的卓有成效的努力应该受到某种实质性的重视。这种意见分歧使英、阿两国政府之间的关系于1940…1941年冬有些恶化了。但是阿富汗首相保证他的政府不会改变中立政策,扫清了疑团。由于阿卜德·卡迪尔·吉拉尼创建的卡迪里教派颇具声望,拉希德·阿里·吉拉尼于1941年4月至5月在伊拉克发动的反英叛变得到阿富汗人的支持颇多;但是阿富汗政府果断地处理了这一局势,正如它在7月份所采取的行动一样,那时有两个德国“科学家”企图在印度边境地区与伊皮的法基尔进行联系时被击毙。
  1941年初夏,形势虽然微妙,却有理由令人满意。但在同年6月,英国政府决定调换驻喀布尔的外交代表,这一决定很自然地引起阿富汗怀疑英国政策的改变。随后德国方面同样地提出更换外交代表,建议由奥托·冯·亨蒂希来接任公使之职。此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经是德国派赴阿富汗的那个流产的使团的成员之一,最近几个月还在近东诸国策划反英活动,但没有取得显著的成就。阿富汗政府在听取英国政府对这一问题的意见后,拒绝了这一建议。可是这些事情所产生的普遍影响,使英阿关系在一段时间内相当紧张。加之,俄国的参战,对这个缓冲国家的地位和作用也带来了显著的,即使是短暂的影响。阿富汗在1919年参加国际礼让盟约以来,中亚细亚的两大对抗者第一次为着共同事业,并通过一项联合政策而团结起来了。这一联合政策在当时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清除所有在阿富汗受雇的德国侨民和在喀布尔和其他中心区经商的德国人,以削弱德国在阿富汗的势力。这个问题曾一度引起英国政府的重视。只要这个国家的海上贸易路线以及经由中东和苏维埃俄国的陆上贸易路线保持畅通,就无法劝说一个中立国家去排除一个与之有商务和外交关系的国家的侨民。可是到1941年初,阿富汗同轴心国家的贸易几乎下降到零的时候,向阿富汗政府提出的抗议得到了不再让德国人渗透这个国家的保证。7月份,阿富汗政府在挫败两个德国人要潜入瓦齐里斯但的企图后,正在考虑把还留在这个国家的大部分轴心国侨民清除出去,但是他们的意见是让这些人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分批静悄悄地撤完。
  8月底,英国和苏联的部队开进波斯,切断了阿富汗与轴心国之间的最后通道,因而轴心国侨民的撤离势在必行。可是那时盟国政府不允许阿富汗政府用慢吞吞的步子来安排他们的撤离,认为这会给轴心国以可乘之机,去利用可能会产生的种种分歧。在过去十五个月中,英国政府已受到过轴心国如何利用埃及(阿里·马希尔)、伊拉克(拉希德·阿里)、近东国家(维希法国)和波斯等政府的借故拖延或背信弃义的教训,而且它也无疑地意识到面临即将同日本交战时自己在东南亚的虚弱地位。因此,苏联大使于10月11日提出抗议说,阿富汗政府雇用的轴心国侨民在干扰阿苏睦邻关系,并声称德国商务旅行者组织的恐怖分子小组曾先后对土库曼、塔吉克和乌兹别克等苏维埃共和国进行武装袭击。10月17日和19日,英国和苏联的外交代表分别提出要求,限一个月内把德国人和意大利人驱逐出境,虽然为了尊重阿富汗的主权,他们承认德意两国使馆人员仍得继续留驻。10月20日,阿富汗政府作出了让步,到月底前有二百零六名轴心国侨民,包括妇女和儿童,离开阿富汗,取道伊拉克和土耳其前往欧洲。
  可是这种做法违背了阿富汗的中立政策和亲善的传统,因而激起了阿富汗舆论的谴责。阿富汗政府不得不召开“洛易…杰尔加”(国民会议)——这类性质的会议只有在民族危急时期才召开——要求会议批准他们为同意英苏两国的请求而采取的行动。盟国政府这一政策所冒的风险在于:如果严重地触怒了阿富汗人,那么他们能在严守中立的表象下暗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