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名著文学电子书 >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

第52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52章

小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种象小协约国一样的纯然是反对修改和约论者的面貌,失去了它作为处于萌芽状态的巴尔干联邦的性质,而把一个处于关键地位的持不同意见的国家丢下来作为大国的立足点。然而保加利亚的孤立又完全不象匈牙利那样彻底。它对南斯拉夫提出了最大的领土要求,但它同南斯拉夫的关系却又时坏时好,在1933年和1934年,后一种倾向竟然那么显著,致使希腊和土耳其都为之吃惊。巴尔干协商这一结构在1934年鼓励了由维尔切夫和格奥尔基耶夫发动的保加利亚政变,他们终于取缔了“马其顿内部革命组织”,并加强了与南斯拉夫的联系。但博里斯于1935年又推翻了维尔切夫,这意味着保加利亚…南斯拉夫恢复友好的政策将由旁人完成,而且还涉及到其他方面。
  从1930年到1934年,意大利在东欧的势力逐步到达全盛时期,与此同时,法国和意大利两个体系之间的竞争却趋于暗淡与消沉,首先是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然后是德国的复兴。这些原因产生的趋势便是多瑙河地区也和巴尔干半岛一样都在走向联合,只是不那么明显,也不那么成功。捷克斯洛伐克的政策是在多瑙河流域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之间不断谋求新的经济合作,以接受当前存在的边界为基础,此种合作由于世界危机而显得更需要了。奥地利于1931年提出要同德国缔结关税同盟,以改善它的经济地位。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激烈反对,而且挫败了这一计划,其理由是关税同盟必然导致结成被禁止的政治联盟。意大利也加入了法捷的反对行列,这是法国和意大利在东欧利害关系上的首次趋向一致,在此后三年中,意大利便在确立自己对奥地利的控制权。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提出一个以塔迪厄为名的多瑙河国家关税优惠计划以取代奥…德关税同盟,这将加强法国在中欧的影响,但在德国和意大利的反对下这一计划被破坏了。意大利与德国有一个共同点,即反对法国势力在东欧扩张,它与法国也有一个共同点,即反对德国势力在东欧扩张。
  1933年2月,希特勒在德国登台两个星期后,各小协约国签订了一个“组织公约”,根据这一公约,它们将原来的双边联盟条约续订为永久条约,建立了一个常设外长理事会来统一它们的外交政策。这是小协约国联合一致的高潮阶段。一个月以后,墨索里尼建议由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签订一项四强公约,这将以一个由大国组成的共同指导机构来正式替代法国在东欧的霸主地位,而法国在这个机构中处于少数地位,俄国则被排除在外。四强将促进和约的修改,并逐步承认德国、奥国、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在军备上可以获得平等待遇。此项计划是意大利争取威望、修改和约以及与法国争霸的政策的合乎逻辑的结果。它受到小协约国和波兰的强烈反对,法国人则成功地删去了计划的要害部分,所以最后于1933年6月签订的四强公约已失去其最初的特点而平淡无奇了。正如奥德关税同盟计划预示着德奥合并一样,四强公约也预示了慕尼黑协议。不过那时法国和它的盟国还有能力躲避它们所担心的威胁,而意大利却无力去改组并掌握“大国的一致”,象德国在五年后所作的那样,所以它只能退而求之于要求修改和约的东欧诸小国的联合了。
  东欧结构在1934年发生了根本性动摇。1933年,陶尔斐斯为谋求避免德国纳粹革命的影响,便如法炮制,采取了一个在国际事务中常用的步骤,暂时停止了奥地利议会政府的活动,奥地利独裁制的忠诚支持者是施塔伦贝格的祖国保卫团,这个组织接受意大利的津贴,是奥地利的亲意派,正如奥地利纳粹党是奥地利的亲德派一样,陶尔斐斯自己也谋求意大利的庇护。在1934年2月,通过短暂的内战,他镇压了社会民主党人,终于把奥地利变成了一个法西斯国家。他得到墨索里尼的支持和鼓励,后者对奥地利的社会民主党人也很不满,因为他们揭发了希尔滕贝格的丑闻。一个月以后,奥地利便同意大利和匈牙利签订了罗马议定书,规定了在政策问题上的相互协商和经济上的合作。这是意大利对其多瑙河卫星国的政策获得的成功,防止了组成一个反对德国的共同阵线。1934年7月,当纳粹党在奥地利发动暴动并杀害了陶尔斐斯时,意大利在意奥边界上部署了四个师,宜称它要保卫奥地利的独立。这是两次大战之间意大利威力在东欧到达顶峰的时刻。此后由于它在非洲和西班牙浪费兵力,它的力量便趋向衰退,等不到四年,它就只能接受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
  可是,法国和意大利争霸东欧还有最后一次的暴力行动。法国在1934年的政策集中在建立与意大利的和好关系以对抗德国,这就涉及解决意大利和南斯拉夫之间的宿怨。南斯拉夫颇为恐惧地看到意大利对奥地利的控制加强,这是同意大利对阿尔巴尼亚的控制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就形成了从三方面包围南斯拉夫的威胁,就象后来德国相继包围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那样。南斯拉夫在1923年和1934年7月先后声明,如果意大利军队进入奥地利,南斯拉夫军队也将跟踪而入。法国想与意大利达成谅解的企图促使法国和南斯拉夫之间的关系也趋向冷淡。1934年10月,南斯拉夫的亚历山大国王乘船前往马赛会见法国外长巴尔图,就在那里遇刺了。他此行的目的也就随着他的死亡而消逝,不管他此去是要告诫法国,在保卫奥地利的任何国际安排中南斯拉夫必须与法国、意大利享有同等权利,或是要把巴尔干公约的前景告知法国,或是与巴尔图计划的东欧公约有关。这次暗杀暴露了意大利的巴尔干政策的本质:这是意大利和匈牙利庇护克罗地亚恐怖主义者的果实,它是在意大利和匈牙利的领土上组织的,谋害后意大利又拒绝引渡帕韦利奇或将他交付审判;案件的曲折说明了对南斯拉夫的攻击是统一行动,因为凶手本人就是“马其顿内部革命组织”的一名保加利亚成员。法国关心的是要防止国际反响,深恐危及它自己、意大利和南斯拉夫之间的和好关系。因此它对南斯拉夫施加压力,要它别控诉意大利,又争取到使意大利不袒护其卫星国匈牙利作为交换条件,这样国联行政院才取得了一项妥协方案。
  东欧本来就又弱又分裂,经过十年的波兰帝国主义、意大利的干涉和马其顿的恐怖主义,东欧又进一步削弱和分裂,这就为德国的扩张准备了成熟的条件。纳粹革命对外所引起的波澜首先是干扰了波罗的海和多瑙河地区,德国自己就是这一地区的大国;然后又影响到巴尔干半岛,德国和巴尔干国家之间还隔着两层或三层中间国家,意大利一手倡导的国际革命恐怖主义传到了德国手中,就被使用得更坚定更有针对性了。法国本来为应付这一类事故在东欧设计的法国联盟体系立即遭到歪曲并很快被破坏,因为德国的复兴引起了一场外交革命,这场革命引进了苏俄以代替波兰作为西方国家抗衡德国的力量;于是波兰自己便解除了被包围的忧惧,罗马尼亚解除了来自俄国的压力,南斯拉夫解除了来自意大利的压力,小协约国的瓦解就这样开始了;最后促使意大利追随德国,东欧与西欧隔绝。
  受到纳粹革命威胁最直接的国家是奥地利和波兰:奥地利是因为德奥合并乃是希特勒政策明白宣布的目标,波兰是因为德国从未默认其东部边境领土的丧失。但波罗的海的外交革命是颇不寻常的。对波兰来说,纳粹主义是一种颇为模糊的现象。它提供了一个分裂波兰敌人的机会,因为德国新政权是反布尔什维克的,它废除了曾为魏玛共和国外交政策基石的德国与苏俄的谅解。纳粹主义对波兰表示友好,不仅在德国是这样,在纳粹党于1933年5月取得政治控制的但泽也是如此。而且,毕苏斯基对俄国的仇恨甚于对德国,他的不文明的波兰政权和德国纳粹政权的反动和反共等方面似乎有相似之处。在1933年3月,后来又在11月,毕苏斯基向法国建议对希特勒采取军事防范措施,法国没有接受。这条可供选择的路走不通,波兰就于1934年1月和希特勒签订了一项十年互不侵犯条约,法国在东欧的体系首次出现了裂缝。
  波兰和德国恢复友好所造成的后果立即对波兰的邻近国家产生了影响。第一个后果是,波兰恢复了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敌视,这就使波…德条约看来象是包括了波德之间的一项谅解,即两国对它们向捷克斯洛伐克提出收复领土要求是都感满意的。第二个后果是促使三个波罗的海国家进行合作。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早已因纳粹革命的威胁而恐慌,深怕德国可能对自己提出领土收复要求,所以于1934年2月17日,参照巴尔干公约和小协约国组织公约的形式,签订了一项防卫同盟条约。然而波…德条约更为独特的后果是对立陶宛的包围。在此之前,立陶宛因维尔纳与波兰结下了仇,又因美美尔同德国记下了恨,这种双重政策只有在波兰自己的注意力分散的时候,即它既要戒备俄国的敌视,又要防止德国的挑衅时才有可能实行。波…德条约是立陶宛的两个敌人的结合,使立陶宛所处的地位预示着1939年8月23日德…苏条约后波兰自己也将处于这种地位。这就促使立陶宛于1934年9月12日加入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条约。第三个后果是俄国参加反对修改和约阵营的倾向明确了,从而导致俄国于1939年9月18日被接纳为国际联盟成员。在此之前,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都在法律上承认了苏联,只剩下一个南斯拉夫是东欧唯一尚未和俄国建立充分外交关系的国家。
  外交革命的最终结果是1935年5月2日苏俄与法国签订的互助条约和1935年5月16日苏俄与捷克斯洛伐克签汀的互助条约,这些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