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10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成就表明,在丹麦是左的情绪和左翼党派占着优势,可是从二十世纪初以来,丹麦未曾有过一个党派能够单独在下院中拥有多数议席。这一情况是实行了一种复杂的比例代表选举制的结果,在这种选举制度下,议席分配得很散,每个少数党派都能无遗漏地得到代表,因此除成立少数党政府外,只有组织联合政府一途。事实上,从1920年至1929年,丹麦就是由少数党政府统治着——两届自由党政府和一届社会民主党政府,而从1929年至1940年则由社会党人和激进党人所组成的联合政府执政。需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政党的合作,才能保证法案在议会中通过,但幸而这一点常常证明是可以办得到的,因此政治上的派系斗争并没有堵塞进步的道路。例如,在1933年,当丹麦也象其他国家一样受到世界经济萧条所引起的劳工风潮的困扰时,社会党、激进党和自由党通过所谓坎斯勒加德协定,共同保证采取一些被认为是应付当时局势所必要的措施。又如在1937年,通过政党间类似的合作,对初等教育进行了一次彻底整顿。大约就在这同时,所有政党还曾联合起来对宪法作进一步修订;可是,虽然它们设法使议会两院都通过了宪法修改案,但议会的这一决定,依法需要有公民投票中百分之四十五的票数赞成才能得到批准,而在1939年的公民投票中该法案却以极微小的票数之差没有能赢得所需的百分之四十五赞成票。
在这段时期内,原来是第一大党的农民党(农民自由党)已把这一地位让给了社会民主党。甚至在1849年国王批准第一部宪法之前,丹麦经营个体农场的农民就已作为自由民主主义的旗手而大露头角了;1870年起,他们的政党(当时称为“统一左翼党”)在下院拥有多数议席达一个多世代之久,虽然保守派内阁仍凭着宫廷和上院的支持而继续掌权。1901年下院的无上权威得到承认之后,农民党就取得了其应有的执政地位,组织了几届内阁,实行了许多改革,但是,农民日益富裕的经济情况逐渐地改变了他们这个政党的性质和观点。它对社会改革的同情开始衰退,到了1920年,它的纲领中主要就只剩下对于曾使农民富裕起来的自由贸易和经济上的自由放任制度表示向往的内容了。而且,虽然在丹麦如同在其他地方一样,城市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一支需要认真对待的力量,但该党对城市工业中的尖锐问题极少关心。严重的城乡对立一直是丹麦政治生活的一大特色,农民党虽然在乡村地区仍有很巩固的地位,却愈来愈不能同它在城市中的原有支持者保持良好关系(原先是它的民主政策把他们争取过来的),结果,一个叫做激进党(激进左翼党)的新党就发展壮大起来了。
激进党虽然一直是四大政党中最小的一个,但因为它有来自知识界的杰出领袖,同时因为它在其他政党间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很快就成了丹麦的一大势力。这个党中那些颇有点教条主义色彩的知识分子民主主义者——一批有文学修养、宗教上抱有自由思想、主张和平主义的人物——成了既是替城市中的手艺工人,也是替地位较低下的农业工人和租种农场土地的佃户们说话的发言人,这些农业工人和佃户感到自己受农场主的剥削,而且农民党又不理睬他们。最后激进党终于因社会民主党的得势而黯然失色,但有一个时候这两党曾携手合作,从而凑成了一个执政的多数派。
社会民主党在农村居民中有少数追随者,但它主要依靠的是城市工人的支持,随着城市工人阶级人数的增加和影响的扩大,该党的威望和重要性也相应提高,一直到它成为丹麦的第一大党。然而它的大多数领袖却是知识分子而不是工运人物,它的纲领也一贯是温和的。表面上它的最终目的是生产资料的国有化,但它一贯愿意谋求一些眼前的不越出现有社会结构范围的改良措施。最重要的是,它始终下定决心不同共产党打交道——除非得到共产党所永远不会提供的那种保证。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左翼势力居支配地位的那段时期内,第四个大党人民保守党是经历过一番盛衰变迁的。这个党作为旧时“右派党”的后继者建立于1916年,多少以同时代的英国保守党作为它建党的样板。在二十年代,有一个时候该党曾被人怀疑有法西斯倾向,但在后来的十五年中凭着党首脑克里斯马斯·默勒巧妙有力的领导而消除了人们的这一印象。
默勒领导人民保守党,对该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他那进步的,带有强烈个人主义色彩的政策给了该党以蓬勃的生气,但却使党付出了分裂为两派的代价:即分裂为接受默勒主张的进步派和抵制这种主张的正统派。默勒的目的,是要清除残存于人民保守党内的反动精神的一切痕迹,消除人们心目中关于它受“大金融资本”收买的一切怀疑。他还希望这个党能够在政治上摆脱对另一个中产阶级大党——农民党——的依赖,并建立起它在中派政治力量中的地位。他支持防务措施,并主张采取积极的改革政策,认为这是反击社会主义的最好办法。他在大战前夕同其他政党领导人合作,共同草拟了一个新宪法草案,但没有能使广大保守党选民跟着他一起行动,这一宪法草案终于在一次全国公民投票中被否决。
第二节 解放后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的恢复
战争期间丹麦被德军占领以及丹麦人反对占领军的抵抗运动的逐渐发展,导致了国家团结的加强,而不是象在法国和比利时那样加深旧有的矛盾或产生新的分歧。在丹麦,认贼作父同德国人搞合作的事,总的说来要比其他被占领国家少得多,因此在本民族内部引起的仇恨情绪也少得多。这主要是由于国家被占领时,它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情况都比较健全。尽管国王和政府在战争开始前不久曾同德国缔结过一项条约,但人们并没有对此提出多少严厉的批评,因为国王和政府后来的举动表明,就连这一次屈服于高压的行为也是出于爱国的动机,而且这次屈服在时间上和范围上也都不是漫无限度的。丹麦从没有内奸卖国分子掌过权,1943年举行议会选举时,本地纳粹党人只捞到百分之二的选票。丹麦不得不等到1945年5月5日德国军队投降之后才获得解放,可是一经解放,它就异常迅速地恢复了立宪政府。国王不用从流亡地回来,他本来就在国内,声誉完好无损;议会也还存在着,它虽然在不久前暂停活动,却是新近在1943年才选出的,而且在它的一百四十八名议员中,有一百四十三人是公开反对纳粹主义、反对德国统治的。再有,甚至在德军撤离之前,早就商定了一个内阁名单,其中有不少抵抗运动代表人物参加,因此能够毫不迟延地由这个内阁把国家接管过来。
在物质方面,尽管有德国人的劫掠和本国人搞的怠工破坏,丹麦的生产能力还几乎是完整无损的,工业农业都是如此。战争结束时,国家肉类仓库内堆满了食品,只等布雷的海洋恢复通航,就可以装运出口。所以,丹麦不存在黑市问题,不过为了帮助不那么幸运的其他国家,它曾自愿实行过定量配给制。工业装备着高效率的现代机器(德国人为求增加生产,曾供应新工具);因怠工和德方报复而造成的破坏大多是可以修复的。另一方面,丹麦没有任何原料可言,只有依靠进口,特别是煤和焦炭。战前它每月要从英国进口四十万吨燃料,在被占领期间则从德国得到燃料,最低时每月也有十二万五千吨。可是在战后,由于船位和原料都普遍缺少,就不能指望维持这样规模的进口了。
因此,丹麦解放后所能获得的工业用煤和家庭消费用煤,反而比被占领时少。而且,使它感到沮丧的是,它出售黄油和熏猪肉所得的价格竟不如战时德国人所付的那么高。当时欧洲物资普遍缺乏,丹麦的农产品本来很可以在自由市场上卖得空前高价,但由于煤和航运全部控制在盟方几个大国手里,丹麦人不可能大做有利的买卖。而且,英国和德国以前是丹麦的最好主顾,也是它原料的最大供应国,可是现在这两国都被迫大大削减进口,丹麦也不得不自动地跟着紧缩进口。所以,丹麦在战后初期阶段所遭遇的经济困难,是由于外部原因,而不是它本身条件所固有的内部原因。
第三节 解放后政治方面的事态发展
丹麦虽具备较健全的政治社会条件,但仍不免象它的一些邻国一样,在获得解放之后同抵抗运动发生麻烦。首先,在抵抗运动今后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上,以及在处理通敌分子的问题上,都有着通常会发生的那种紧张关系。在共产党的影响下,在一些已知有通敌分子或怀疑有通敌分子的工业部门中发动了罢工,有人还试图给所有议会议员统统加上通敌分子的罪名,虽然在丹麦提出这样的指控要比在其他国家更没有理由。另外,在丹麦如同在其他地方一样,吸收抵抗运动的代表参加内阁被说成是企图收买抵抗运动或捆住它的手脚。当警察重又担负起他们的职责,而且有通敌嫌疑的人只能在警察监督下加以逮捕,作了这样规定之后,警察同抵抗运动成员之间也产生了紧张关系。丹麦境内存在着三十五万名德国难民和伤员的事实,以及解放以后又发现了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德国人的罪行和德国人搞宣传和间谍活动的渠道(甚至也有红十字会在内),这些也都是进一步引起摩擦的因素。的确,丹麦的抵抗运动总的说来要比挪威的抵抗运动更富于革命精神。
在丹麦,也象在其他国家一样,虽然共产党人在抵抗运动中取得了很显著的地位,但其他政党成员也从一开始就在抵抗运动中站稳了脚跟,共产党的影响和威望从未显得有可能压倒传统的政治党派。1932年以前,共产党在丹麦并没有什么重要的发言权,但三十年代的经济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