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富贵-第6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及早下手得好!”
徐平对郑戬摆手笑道:“天休,你说的也有道理,不过不必什么事情都这样做。我们现在京西路的新政,并不是从民间敛财,而是舒缓民力,是松不是收。最关键的,不是惩治那些不跟着我们的人,而是让老老实实遵从新政的人得到好处。那些真地开了公司,安心做生意的,要让他们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才是最重要的。官府收了多少税现在来说倒在其次,这些人赚到了多少钱才最关键。做事情,眼光要放长远一些。”
杨告道:“真正安心做生意的,今年大多还是赚到了钱,数额不小。不过现在的钱都在钱庄里面,对他们就是个虚数,民间为此多有怨言。”
“钱庄里的钱难道不可以随时取出来?自设钱庄到现在,还没有不让百姓取的事情。”
王尧臣摇头:“钱拿在自己的手里才安心,没办法,百姓这样想难免。”
徐平道:“这就没有办法了,只好让他们慢慢改了这想法。最多,我们也就是让取钱花钱更加方便一些。这样吧,从下个月起,想办法让钱庄在三司铺子里设个交割的地方,可以直接用钱庄的交引在铺子里买货物。花钱方便一点,让他们心安。”
钱庄的下一步是改为银行,然后由银行发银行券,也就是纸币,慢慢取代铜钱。徐平绝不可能在这种事情上让步,铜钱进去了,就不要再想大规模地取出来了。铜钱本身就是贵金属,流通过程中由于储存和销钱为器等等原因,大量地退出流通,官府再怎么铸钱也很难补上这个窟窿。简单地说,铜钱的流通成本太高,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了,用纸币取代铜钱势在必行。不适应这种转变的,只好慢慢去适应,徐平不会走回头路。
见徐平的态度坚决,王尧臣摇了摇头,没有再说什么。现在钱庄的凭据还不能自由地流通,只是存款证明,而没有货币的职能,他们还看不出钱庄未来的前景。
徐平没有再详细地说,事情没有到那一步,再多的话也只是徒费口水。等到民众习惯了大额交易在钱庄交割,钱庄的信眷建立起来,发行很行券,他们自然就明白了。
郑戬道:“还有一件事,都漕让读书人学过之后查账,弥补官府人力不足,这样做是极好的。我想着此次回到京城,也在开封府做这件事,三司勾院再招公吏,便就从这些人里招。现有公吏,学过考不过的,也就不要在勾院做事了。”
徐平听了点头:“此法可行。只是开封府现在没有公司要查账,学了没有饭碗,只怕没多少人肯去学。你若有心,还不如把心思用在现有的三司公吏身上。”
“都漕能在京西路待多少年?这里的事情,要不了多少日子开封府不照样发生?我能够这样想,读书人又有几个傻子?在下官想来,还是有不少人愿意去考这一个饭碗的。”
郑戬是徐平一手提拔起来的,虽然脾气古怪倔强,脑子却很清楚。为什么徐平做三司副使的时候没有这些动作,一到了京西路就大刀阔斧地干了起来?还不是因为京城里掣肘太多,不能施展拳脚吗。等到在京西路做出了成绩,必然还是要回到京城去,同样的政策肯定要推向全国,那个时候谁还能挡得住?只要对朝政不陌生的,都能看出这一点。
徐平笑了笑,没有说话。郑戬的话说的没错,只是不适合明白说出来而已。
郑戬又道:“现在可虑的,是京西路考出来的人也不多。这一次查账虽然勉强完成,实际上在下官眼里,疏漏之处还是不少。等到再过几个月,便就是收夏税的时候,接着又是秋税,秋税完了就到年底了,事情更多。勾院里能够抽到京西路来的人,那时就没有多少了。依我之见,还是乘着这几个月的功夫,多教一些人出来,不然来年人力就捉襟见肘。”
“这话不错。杨告,你回去拟一个文书,行到京西路各州县,便就在夏天之前,再教一些人出来。分别在河南府、许州、蔡州、邓州、襄州和金州立学,不拘本路外路,凡是读书识字的,都可以入学,学过考过之后,由官府发给文告。以后凡是本路设的公司,都要由这些人做账,否则以偷逃税算论处。”
杨告应诺。
京西路特别是南部,学风不盛,读书识字的人并不多,达到要求可以学审计的人就更加少。郑戬是因为徐平是自己的老长官,才带着属下官吏到京西路来帮着培训,也只能起个种子的作用,并不能把这事情一直包下来。现在开公司的还没有见到大的利益,京西路开的公司并不多,还能勉强应付过来。等到秋后大量公司见到利益,那就是另一种情况了。
说过了这次大规模查账的事情,几个人坐下来聊一些其他话题,气氛轻松下来。
王尧臣道:“虽然我总觉得有不少人在逃税,但这一次查过,河南府还是比往多收了不少税算,府里手头宽松了许多。我想着趁还没有秋忙的时候,用夏天这几个月,把西京城池收拾一番。洛河上游已经筑坝,天津桥倒不急着重修,可以放一放。就是外城城墙已经倾颓得不成样子了,重新整治一番,云行觉得如何?”
“这是你河南府的事情,何必问我?不过说到了此事,倒是让我想起一件事来。以往征发民间徭役,也没有个准数,有事便征,无事便罢。――当然,河南府这里又有皇宫又有皇陵,徭役比其他地方都多,也没个闲的时候。既然是官府手里宽松,我想着以后也不能随便征用民夫了,要立个规例下来。每年一丁要服多工的徭役,有个准数,少做了的人用钱来补,多做了的人发钱下去。前些日子李觏要修南下道路,我就跟他说过此事,只是没有定个数目下来。这次便就定下来,行文各州县,看是一丁多少工合适,由转运使司统一考虑。这也是为州县立个规矩,避免过多征用民力,你们觉得如何?”
………………………………
第84章 蓄势待发
留守司后衙,孙沔坐在树下,慢条斯理地喝着茶。
童主管站在一侧,神情恭敬,轻声禀道:“官人,此次官府查账已经做完了。以后虽然账目都要送官府那里去看,但不会再如此严格,不必操心了。”
孙沔淡淡地道:“让你看着的那几家,都没有出什么事?”
“没有,账目都是找人专门做过,绝没有漏洞可查!听说是河南府有些不甘心,但到底是没抓到把柄,也奈何不了我们。”
孙沔摇了摇头,冷笑道:“找人专门做过账便就查不出来了?笑话!都不用三司勾院的人来,我去查都不知道有多少把柄。查不出来,只是不想查罢了!”
童主管急道:“怎么可能?转运使司发下来的条例小的仔细看过,账目不知道对了多少遍,绝没有不按条例的地方,怎么会有把柄被人抓住!”
“那么多钱在那里,河南府却收不到税,跟其他家一比,这就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有蹊跷!别说那些公司里真地动了手脚,就是没动手脚,也要扒下一层皮来!你也随着我在州县做过官,这个道理还不懂吗?只是把账过一遍,这是摆明了不想查了!”
童主管随在孙沔身边多年,见多识管,听了这话,转念一想便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做官的有傻的,有迂腐的,能被下面糊弄过的也有不少,但绝不包括王尧臣,更不包括徐平和杨告。特别是徐平和杨告,都是精于理财的人,只要把数额一对,都不用去查账就知道其中有猫腻。这样轻轻放过,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不想深究。
童主管还是有些不明白,对孙沔道:“官人,徐平做出这样的动静,必定是有所图,把我们的人轻轻放过是个什么意思?自他到京西路,可一向都与官人没有交情。”
孙沔叹了口气:“还能是什么意思?无非是两种可能。一是知道背后的这些人在朝廷里有些能量,不敢轻易得罪死了,所以这次轻轻放过,先易后难是做事的不二法门。不过徐平是当今皇上面前宠臣,未必就会真怕了我们。再一个,哼,就是知道我也不是傻子。这些事情我派人去牵头,并没有瞒着人,徐平和王尧臣当然也都知晓。只要他有脑子,就知道我这里必然准备了手段,敢深查绝饶不了他!哎,可惜了,这次又让他滑过去!”
童主管一惊:“原来这是官人放出去饵,就是让这些人来查的!”
“什么饵不饵的,不过是多备下些手段罢了。徐平这厮在京西路如此大搞,朝廷里自然有人看不过眼,只要这里有事情闹起来,自然有他好看。只要徐平走了,王尧臣虽然是状元出身,但书生习气,我不惧他,河南府还是我说了算啊――”
“哎呀,那着实可惜了!只要把那个徐平排挤得离开京西路,官人在河南府还不是要风得要雨得雨!做成这件事,舍了那点钱财又算什么!”
孙沔沉默了一会,幽幽地道:“这厮年纪不大,做事情却如此谨慎,倒是有些不好下手了。罢了,也不指望在留守司这一任上做出什么大事,便就安安稳稳做完,到时候想办法寻个大州去做知州好了。不过――仕途没了念想,钱财总要弄些在手上。”
童主管眼睛一亮,向前凑了凑了道:“官人的意思是――”
孙沔笑笑,转头看了看童主管,对他说道:“按照往常年份,春天不冷不热,也没有什么大事,转运使都要挑这个时候出去巡视州县。春天走一路,到了秋天再走一路,便就把冬天和夏天避过去了。徐平却偏偏不这样做,一直到现在了,还待在洛阳城里不出去。不用说,他也知道动静太大,怕一离开下面出了乱子。但治下州县总是要走到,不然我一道奏章上去,他的转运使也不用做了。以京西路之大,哪怕只是巡视北路,也非半年几个月不可。我估计,春夏之交他该动身了,总不能等到冬天再出去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