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富贵-第6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地的地方没有人,有人的地方没有地,这个年代还真是难两全其美。
回到转运司衙门,早有公吏上来禀报:“都漕,现有唐州方城知县李觏,有事禀报!”
徐平听了,忙让公吏把李觏带到自己长官厅的会客花厅,又对杨告道:“这个李觏不比别人,与我多年相识,不必拘礼,我们就不回去换公服了。”
说完,与杨告一起到了小花厅。两人刚刚坐好,李觏便由公吏带着,急匆匆地走了进来,向两人见礼。徐平让李觏坐下,吩咐公吏上了茶来。
喝过了茶,李觏拱手:“都漕、副使,下官前些日子得了整修由河南府到邓州道路的差事,最近有了些眉目,特来禀报。”
徐平笑道:“刚才回来的路上,我还跟杨副使说起此事呢。现在正是春忙时节,虽然不能征发差役,但还有厢军可用,能做的事情不妨先做起来。”
“都漕说的对,下官前些日子去鲁山和南阳两县,他们也都说这个时节民间不宜征发徭役,无论如何要等上一两个月。依下官的意思,那一段的道路先放一放。”
河南府到邓州的南下大道并不走方城,而是过了汝州之后到鲁山县,过三鸦口走鲁山关到南阳县,这也是江汉一带勾通中原的古道,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逐鹿中原的要地。之所以派不在沿途的李觏去主持,一个是为了不过多考虑地方利益,更好一协调,再一个也是徐平给李觏展示自己的机会。知州的独立性强,而且地位高职权较大,转运使司是不好随便调派的,通判和知县用起来就相对容易。
听了李觏的话,徐平想了一会道:“也不能全部放下,沿线的徭役可以先不征发,但要派桥道厢军去先把道路勘查好。包括路线,要用的人力物力,都先要有规程。过不了多少日子就要发桃花水,虽然北方雨水不多,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早作准备总是好的。”
李觏应诺,把事情记了下来。现在能够动用的厢军,除了鲁芳手下的桥道厢军,还有每州都有的壮城、牢城等指挥。壮城是专门修筑、维护城墙的,牢城自然就是配军,别的州军发配来的囚犯,也是平常人口中的“贼配军”。因为只有牢城厢军是充军发配来的,每州都有,算是固定编制,其他的无论禁军厢军都不属于“贼配军”的范畴。
这些人力,如果安排好了,先把路线勘查清楚,得出大致的劳动量还能做到。
说过这些,徐平又道:“西京城周围,新安到渑池间多煤矿,采了可以沿谷水而下,顺水路运到城里来。惟一就是缺铁,近一些出铁较多的,只有汝州的宝丰,先前建的铸小铁钱的钱监也在那里。鲁山到南阳的道路可以暂时先放一放,洛阳到宝丰一段却必须尽快修筑起来。新的场务不管用多少,总是缺不了铁的,不能耽误了。”李觏应诺,仔细记下。这一段相对山都不高大,沿途人口也密集,驻军也多,人力还算充足,提前开工是可以的。
徐平对杨告道:“先秦之时,自管仲为相,齐国富甲天下。因为其不仅有盐铁之利,更重要的是货殖四方,聚天下之财。惟有道路修通,商贾来往方便,互通有无,才能真正聚起财来。如果天下百姓,仅仅是自耕自食,家无余财,这道路便就没有用处。但那样天下能称富足吗?最少最少,除了税算田租,还要种三年有一年积蓄,才能抗得到天灾。而一旦有了剩余,便就要互通有无。不然再是有用的东西,找不到人使用,最后无非是朽烂不堪用,有等于无了。我们在洛阳城建新场务,通四方的道路便就马虎不得,不然的话我们东西造出来,却不能运出去卖掉,新场务又有什么用?”
杨告道:“都漕说得是,没有道路,一切终究是无用。现在有洛河汴河通京师,有黄河通关中,惟一缺的就是南下大道,李知县担子着实不轻。”
重农抑商的基础就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能够自足当然不需要交换,如果有了剩余官府征走就是,不需要你去售卖互通有无,商人当然就是无用的。这是法家的思想,秦国用之一统天下,从此也就成了天下的主流思想了。
商品经济的基础就是生产者除了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之外还有剩余,这些剩余之物才需要交换,才需要商业。等到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就开始社会分工专门生产这些用于交换的剩余物资,自己需要的去交换就是。到了商品经济这一步,经济中心首先要求的就是商业交换方便,交通必须发达,洛阳现在急需的就是打通与江汉水系的联系。
这一带的河流不少,但由于地形关系,有黄河、淮河和汉水几大水系,河流之间的贯通相当复杂。伊水离着汝河并不远,但一个属于黄河支流,一个属于淮河支流,想联起来便就涉及到跨流域调水。黄河水系的水怎么敢外调?一个引洛入汴还要用汜水在中间隔起来,尽量使用山洪等等蓄水,并不敢把洛河直接引到汴河去。
向南汝河的支流离着白河的支流也不远,千年来一直有政权想把两者联结起来,便就是太宗时最后一次大规模动工的襄汉漕渠,最后以失败告终。这联系的是淮河与汉水两大水系,利处自然巨大,但同样是跨流域,工程艰难,后患也多。
徐平已经放弃了这种跨流域的运河工程,中间没有调水湖泊,运行成本大,一不小心还遗祸子孙。最后还是决定由各水系发展内部水运,关键的地方用陆路联结,这便就是李觏现在正修的道路,把黄河、淮河、汉水三大水系用路联起来。
………………………………
第71章 少取多予
说了一会闲话,徐平又问李觏修路所需的人力。
李觏道:“主要的事情,自然是由厢军去做。都漕要修的路是个精细活,随便征人也不放心。一些零碎的活计,比如挖土铺石,路边栽树,才用到沿路的民夫。”
“南阳县还好,鲁山县民户不多,只怕本地民夫也没有多少。”
听了徐平的话,李觏道:“都漕说得不错,下官想的是从临近的县抽调,主要是方城和叶县,实在不足,才到许州和蔡州调人。”
徐平想了想,才道:“人自然是可以抽,只是我问你,动工正是春夏之交,并不是冬天农闲的时候,征发徭役必然有民户不愿去,又当如何?”
“下官也想过,有两个法子拿不定主意。一是不管愿与不愿,都要征发,让县里看住里正,按户抽人。只是如此做,必然会引起民间的怨气,有些不妥。再一个就是有那不愿意服差役的人家,可以出钱雇人来做,官府只管点齐人头。这样一来做工的就只有贫苦人家,只怕民间也会有非议。两个办法各有优劣,定不下来。”
徐平笑道:“第二个办法好,便就用后一种。”
这就是历史上王安石变法中募役法的雏形,此时不少地方已经采用。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当然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其实大多数措施都经过了实践。不过变法的时候有了太多为国敛财的意图,又急于求成,再加上党争,在实际执行中变了模样。
比如募役法,本来只是普通差役的补充,公私两便的事情。被变法派采用之后,一刀切地代替了原来的差役,为了更快得到更大的政绩,最后走向了极端。比如本来下等户是不负担差役的,实行募役法后免役钱也摊到下等户头上。结果最终民间百姓的负担并没有减轻,只是充实了官方的钱袋子而已。
这样的时代,这样的经济基础,并没有实行完全的募役法的条件,征发徭役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徭役的补充,部分实行免役法倒是可以,方便官方,也方便百姓。
至于差役,比如民间谈之色变的里正和衙前,倒是可以用募役代替,最好直接变成公吏,纳入官方编制。实际上王安石变法也是这样做的,只是这样做了之后收免役钱比官府付出的多出太多,成了敛财手段而已。
别说是这个时代,就是千年之后义务工直接折成钱从民间征收,也成了农民巨大的负担,让农村民生凋弊。徐平前世在农村跑得多,明白这中间的细微变化。
李觏当知县的时间不长,对于这些事情还没有清晰的认识,见徐平这样说,自然就一口答应下来。其实在心里,他也觉得第二种方法简便。
徐平又道:“用第二种办法,但有几条我要给你讲清。第一点,原则上凡是征发民夫的各县,则凡是壮丁,都要服此次徭役。你先会同桥道厢军,拟出一个章程来,算好修路的用工量,平摊到每一丁身上,要做多少个工。这算出来的数量,打个八折,则就是服役壮丁每人需要做的工数。到修路的时候,由公吏会同桥道厢军,把要做的事情折成工数,全部登记造册,交到你这里还有本地官府,到时候由转运使司稽查。这每一个工,都按民间雇人每天所需的钱数,折算出钱来,不服徭役的按此数交钱。而愿意做工的,只要超出了自己需做的数额,则按此数由你会同当地官府,给他们发放工钱。记住,不允许不服役的人家自己雇人,否则一旦发觉,加倍罚钱。”
李觏奇怪地问道:“为什么不允许民户自己雇人?我们只需要点齐人头,有人做工就是了,公私两便的事情。若是官方雇人,又多许多麻烦。”
杨告也道:“都漕,下官也觉得这样多此一举,无此必要吧?”
徐平摇了摇头:“不,很有必要。不要怕官府麻烦,公吏们拿着俸禄,不愿意辛苦做事只管辞职回家,重新募人就是。若是官府只管点齐人头,你知道这人是怎么雇来的?话说明白了,来的这些人大多根本就拿不到钱。比如大户人家允诺来年让他们租好地,或者说是农忙时便宜雇家里的牛,很多农户欢天喜地就去了。等到事了,又是一笔糊涂账。你们以为修路的时候省了心力,却不知道已经埋下了无数事端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