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富贵-第5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沆和曾公亮两个人笑嘻嘻地走在一起,到了徐平的身边,把藏在后面的手举起来,晃着手里的一对野鸡,说道:“好运气,今晚炖个鸡汤!”
徐平笑道:“你们只管跟庄里的人吩咐,自己开小灶好了!”
这个季节田地里的野鸡野兔已经开始多了起来,等到了秋后,田野里就遍地都是。
动物也一样要在秋天准备过冬,而且都摸清了人的脾性,知道秋天的时候种田的人忙得没白天没晚上的,它们自可以大摇大摆地在田地里找食物。哪怕就是跟着人的脚后跟跑,也没有人顾得上理会它们。
晚上照例饮酒,一夜无话。
第二天,李咨派了自己的随从,拿着自己的手帖,到周边的中牟和尉氏两县去调派厢军过来。枢密副使要调人使用,地方官哪个敢不从?包括河渠都大提举司,和两个县衙,连厢军带差役一起派过来,一天就到了近五百人。
徐平的庄上杀猪宰羊,好酒好肉把这些人招待饱了,第二天便就下地采棉。
都是生手,效率自然不高,但架不住人多,一天的功夫,场院里头的棉花就堆得像小山一样,看着蔚为壮观。
第三天,又来了一批,加上徐平庄里原来雇的人手,加起来近一千人了。
徐平不再等,决定开始加工棉花。
蔡齐和李咨两人与徐平走在前头,再一次走进了加工棉花的场院。
看着面前如同大山一样的棉花堆,洁白如雪,蔡齐不由惊叹道:“这不过才两天功夫,不想就有这么多棉花在这里!先前听徐待制说一夫一天不过采一亩,还觉得收起来有些太慢,看来是想得差了!这棉花不比蚕桑,一亩当可织好多布!”
徐平点头:“相公说得不错,若以一亩栽的桑树和草棉来算,棉布的产量比丝绸多几十倍不止。就是比麻布,也要多上好几倍。”
“好东西,好东西!这棉花甚是节省土地啊!”
蔡齐一边说着,一边与李咨一起,随着徐平,进了旁边放机器的厢房。
李咨带上老花镜,与蔡齐一起围着轧棉机看了又看,问徐平:“徐待制,这机具是要怎么使用?是手摇还是脚踏?怎么不见人用力的地方?”
“相公,这些机器不用人力,都是用的驴和骡。我庄上半耕半牧,大牲畜应有尽有,能用畜力的地方,都不用人力。”
听了这话,李淑左看右看,奇怪地问徐平:“驴骡在哪里?还没牵进来吗?不过也没有见驴骡用力的绞轮。”
徐平指着轧机连着的几根粗大链条道:“舍人,驴骡都在墙外,他们带的绞盘用这几根铁链,带动机具。这里是作业的地方,要求清洁,牲口到底不通人性,它们在这里不免会把地方弄得又脏又乱,所以用墙隔了起来。”
众人觉得稀奇,纷纷围上来观看。没想到徐平还有这种心思,专门把作动力的牲口放到外面,还想出用铁链把动力传进来。
徐平前世日常生活中,用到的链条大多都是要求高速精密,一般都是滚子链,或者是齿形链。但在他最熟悉的农机中,还经常使用一些粗糙的链条,比如现在用的环形链。环形链基本类似平常见到的铁链,一个铁环套着一个铁环,跟日常人们熟悉的链条大不一样。环形链不精密,但传递的动力远,而且负载也大。
这一套的纺织机械,靠的是作业机具的连动,除了最后的精纺和织布,并不要求动力多么稳定。而牲畜作动力,也稳定不了,刚好适用环形链传递动力。
见人都已经到了地方,徐平问蔡齐:“相公,准备就绪,不知可否开始?”
“好,开始!”蔡齐转身对其他官员,“都好好看着,不要白来一趟!”
徐平吩咐一声守在旁边的孙七郎,让他招呼人手,正式开始。
孙七郎应诺,招呼在这里作业的人员到位,走到墙边,伸手拉了拉一个细绳。
只听“叮零零”清脆的声音响起。原来这绳上连着铃铛,是给墙外人的信号。
只听外面传来呵斥牲口的声音,不大一会,地上的大铁链猛地一挣,繃紧了,随后便就慢慢动了起来。
随着铁链的动力,轧棉机也开始缓缓转动。
孙七郎在一边仔细地看着,看机器转得平稳,猛地一挥手:“开始!”
守在机器旁边的庄客,得了指令,把取到旁边的棉花,连续不断地喂到轧棉机里。
轧棉是把籽棉里的棉籽分离出来,同时分离出散碎的短绒棉花,形成用来梳理的皮棉。徐平按照前世自己的理解,使用了带刺辊子剥离,外加刷子清理。这都是农机里面常用的结构,没有什么稀奇,恰好也与实际上的轧棉机原理大致相同。
看着这边喂一蓬一蓬的棉花进去,那边就出来相对整齐的棉花纤维,人只要不断向里面添料就可以,两位宰执和一众官员看得啧啧称奇。
分离出来的皮棉,都被取到一边,到了一定数量之后,便就放到一个带大螺杆的压机上面,被压成一捆一捆地紧密大棉捆。
蔡齐看着奇怪,忍不住问徐平:“为何把那些去籽的棉花压起来,有什么用处?”
“回相公,这些棉花被这样轧了之后,就可以送到纺纱的地方,纺成纱线。我这里也纺不了多少纱,织不了多少布,将来还是要送到三司场务去。压成捆之后,好搬好运,省了许多功夫。”
蔡齐点了点关,原来跟徐平庄里把牧草压捆是一个意思。
螺杆真要制作起来非常麻烦,徐平是先让人精心打磨了一套钢制的出来,然后直接在黄铜棒上套制。有这一套钢制螺母螺杆,再制这些东西就简单得多了。
………………………………
第159章 乔大头进京
轧出皮棉,徐平这里省掉了弹棉花的过程,直接使用机器梳理,然后纺纱。粗纺之后是精纺,棉纱越来越细。
徐平的前世是用支来表示棉纱的细度,虽然有公制单位,习惯上用的是英制。徐平对那些完全不懂,自己另创了一套,用一两棉纱有多少尺来表示。这个数字相当庞大,用起来相当不便,只能等后续重量衡制精确了再想办法。
纺纱对动力的要求高了许多,不好再使用畜力,还是靠着人脚蹬。依然是一个人在一边像骑自行车一样,脚蹬带动绞盘,利用齿轮传动带运纺车。
看着纺车上同时运转的近二十个纺锤,蔡齐和一众官员的眼睛都瞪了起来。可以这样纺棉纱,也可以这样纺丝麻啊,这个效率可比手摇的纺车高得多了。
以前的纺车只能单人操作的原因,是一些动作需要人手工作业。徐平这里用机械把这些动作连动了起来,速度一下子就上去了。如果有稳定的动力,比如水力,这些纺机可以做得非常巨大,效率会非常惊人。
看了一会,蔡齐忍不住,问徐平:“这种纺机,不知可否用来织丝麻?”
“可以是可以,只是去哪里收丝麻来纺?乡村里的农妇,闲时就靠着纺纱织布赚点钱财,完朝廷的税赋,又有多少能够卖出来?”
蔡齐点点着,又摇了摇头:“那也可以把这纺机做小一点,省织女无数力气。”
“那自然可以,过个一两年,三司的人手足了,便会做的。”
徐平说着,心里有些无奈。自然经济条件下,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的成本极低。纺织机械做出来,这个年代的人首先想到的是能不能小型化,让小农户可以操作。完全商品化的工场,就要跟这些人竞争,相当不容易。
这是中国经济的特点,不要说这个年代,徐平前世也面临着一样的问题。引进国外的大型农机,首先面临的问题不是仿制生产,而是小型化。不小型化,在中国就没有市场,而一旦小型化,工业化就要面临小农经济的激烈竞争。
想把农村的这种生产模式摧毁不是几十年一百年可以完成的,惟一能做的,就是让农民生产出来的也成为商品。更多的劳动凝结在产品里,便就有更高的价值,让他们自己穿着不划算,宁可把自己制的卖出来,再去买工业化的产品。
越是纯手工的越贵,越是批量生产的就越便宜,这才是商品经济的逻辑。只有如此,才能够形成顺畅的商品流通,让农民也参与到商业链条中来。
从一开始,徐平对棉纺织业的定位就是取代以前手工的麻纺织业,而不是取代丝绸。丝绸有自己的生产逻辑,在棉布工业化生产之后,估计还可以存在很长时间。
只是随着棉布流通,可能几十年后,大宋就会流行起讲究纯天然,讲究手工织造的风气。说不定,也会有专门的商人去收农村的土货,高价卖进城里来呢。
一众官员最感兴趣的就是纺纱环节,对后面流水一样织出来的布匹,反而没有那么大的兴趣。还是那句话,这些机械织出来的布匹不够精美,远不能跟市面上的丝绸制品相比。提花织造技术的机械化相当复杂,远不是徐平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只有用更长的时间,技术的自然发展,来解决这个问题。
时代的限制,众官员对劳动效率提高带来的好处还只是有一个感性的谁识,并不能从理论高度来看待这一句题。对官府来说,布帛是随着两税收上来的,根本就不需要成本,生产多生产少,只有在布帛跟铜钱一样是货币时才有意义。而棉布,显然是不能跟丝绸一样做为货币的,在他们眼里的价值没有徐平想的那么大。
只有当财富是由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成为共识,劳动工具的发明和改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的意义,才能成为一种理性的认识,明确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陪着大家参观这些机器,徐平能够明显地感觉到一种认识上的疏离感,一种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孤独。不是这些人不够聪明,这种认识上的错位,是一千的时间凝结出来的。再是天纵奇才,也无法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