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一世富贵 >

第1196章

一世富贵-第1196章

小说: 一世富贵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旦想打了,随便一件事都是借口。


………………………………

第90章 捉襟见肘

    九月初,耶律宗真幸南京析津府。

    析津府即幽州,太宗时升为南京,又名燕京,圣宗时改析津,以燕分野旅寅为析木之津而改。析津府即晚唐五代时的卢龙节度方镇,圣宗开泰元年落军额。

    石敬唐割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以太行山为界分为山前和山后,山后又称山西。山后地区以云州,即现在的西京大同府为中心,山前地区则以南京析津府为中心。两地通过横穿太行山的几条古道联结,现为契丹控制的有北三陉,即南边的飞狐陉、蒲阴陉和北边的军都陉。飞狐陉与蒲阴陉以飞狐为中心相连,向北走飞狐陉至蔚州,与军都陉相连,可绕幽州侧后,向东走蒲阴陉到易州,即到幽州外围。

    蒲阴陉和飞狐陉在山后的灵丘,分别有道路通代州和大同府,是另一个节点。到代州是沿滹沱河的上游河谷,最险要的地方即为宋朝和契丹的国界,瓶形寨。瓶形寨在徐平前世非常有名,那时已经改成了另一个名字,平型关。

    种种迹象表明,宋军以灵丘和飞狐为中心,正在准备一场战事。一旦被宋军攻占灵丘和飞狐,则契丹山前和山后地区的联系,就只剩下北边的军都陉一条路。不管是宋军在西线北攻云州,还是在东线攻幽州,契丹都没有越太行山攻击其侧后的机会。契丹的燕云十六州,战略形势就成了一担细扁担挑着两个重筐,很容易被各个击破。

    刘六符传回来的信息,宋军私毫没有掩饰自己的战略意图,如果再不立誓约,今冬就可能对灵丘、飞狐、易州一线发起进攻。这样一场战事,直接威胁契丹汉地十六州,比去年的丰州战事还要凶险得多。耶律宗真不敢怠慢,离开了夏季驻地奉圣州,亲临南京。

    南京析津府城方三十六里,比宋朝的北京大名府还要小一些,不过这已经是契丹的第一大城,繁华无比。皇城在城内的西南部,宫殿完备,同时配有中书和枢密院及其下属机构的衙署。严格说来南京并不是契丹的都城,但却部分具有都城的功能。特别是在前些年云州未升西京前,南京管理山前山后汉地的所有事务。

    到了皇宫,耶律宗真稍事休息,便召集包括南京留守耶律重元在内的大臣议事。

    面上带着疲惫,耶律宗真对耶律重元道:“刘学士来书,说若是再不立和约,南国有意在今冬对本朝用兵。而且南国宰相徐平明言,用兵地域为易州一带。”

    耶律重元来守南京,基本确定被剥夺了皇储的身份,虽然耶律宗真一再厚赐,心中依然不爽,哪里肯信耶律宗真的话。道:“那个徐平,十数年前在岭南的时候,便以一州之地灭大国交趾。前几年主政西北,又攻灭党项,败我于丰州。这厮精于用兵,极是狡诈,他若是要取易州,岂会跟刘学士讲?汉人讲兵不厌诈,实则虚之,虚则实之。若是南国宰相说要打易州,我以为本朝应当加倍留意西京那里才是。”

    马保忠上前拱手:“殿下说得极是。兵者,诡道也。南人说有意山前,焉知不是欺骗本朝。待本朝集兵力于幽州,山后空虚,他们乘虚进兵,何以应对?”

    耶律宗真不由以手扶额,头痛欲裂。党项被灭,宋朝在西北建丰胜路,驻扎重兵,契丹的战略形势就恶化了。在西线宋军由守转攻,响影到了东线,也一样攻守易势。

    没有丰胜路的时候,山后地区的契丹驻军没有后顾之忧,与河东路宋军对峙于雁门关一线。契丹大军从河北路南攻,有山后支援,可以拖住河东路的宋军,使他们不能威胁东线的后路。现在有丰胜路,从后面威胁山后地区,宋朝河东路的禁军便解放出来,随时可以投入河北战场。契丹大军南下,一旦被宋军拖住,就面临后路被断的危险。

    战略形势的恶化,让前线局势一恶化,契丹便就觉得捉襟见肘。

    萧贯宁道:“若是宋军真地有意今冬开战,只要不大打,无非争夺这么几个地方。东边从雄州北上,沿大道争新城、范阳;中间从代州和定州出发,夺灵丘、飞狐;或者从代州越雁门关,夺朔州;西边,从云内州东来,夺丰州。这几处打起来相差不多,只是南朝皇帝北巡大名府,必有所图,还是山前打起来最有可能。”

    耶律宗真抬起头来,看着萧贯宁道:“如此说来,要点集兵马聚集山前?”

    萧贯宁沉默了一会,降低声音道:“只怕宋军声东击西,西京不得不防——”

    耶律宗真气得牙痒痒,不知道说什么好。现在的问题不就是兵没有宋朝的多,钱粮没有宋朝的多,不能跟他们硬碰硬对峙吗。如果自己手中也有七八十万兵,怎么布置怎么有道理。山前山后,各堆上三四十万大军,哪里还怕宋军虚虚实实。

    去年丰州一战,虽然打得不激烈,兵马却是点集起来了,山后地区伤筋动骨。今年再来一次,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民力是有限的,数十万大军一过,就吃掉数年积蓄。这可跟以前打到宋境不一样,打出去了因粮于敌,加上抢回来的钱粮财富,自己的损耗并不多。现在对峙,兵马点集起来,吃的可是自己的粮食。契丹哪来这么多粮食?

    叹了口气,耶律宗真道:“去年丰州一战,点集三十万兵马,山后余粮消耗一空。如果今年再点集,粮草从哪里来?以前还有党项可以想办法,现在却是买也无处可买!”

    马保忠拱手:“今年山后未遭大灾,若是朝廷从民间广征粮草,还可以支撑几个月。”

    耶律宗真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强行征集,委实是能再支撑二三十万人,只是以后呢?宰相,把秋后的粮征了,来年必定是要饿死人的。如果宋军下年说是要打丰州,甚且是要打西京,可就无粮可征,无兵可点了!”

    民间饿死人,耶律宗真并不怎么在乎,但饿了一次,十年八年不要想再征了。按现在的局势,宋军却是年年可以作战,契丹怎么可能支撑得了?今年不用说,山前幽州一带是必须点集兵马,征用粮草。赵祯北巡,带了二十余万禁军到河北路,怎么也要闹出点动静来,契丹不能不防。还是那句话,今年用兵,下年宋军再来一次怎么办?

    山前必须要有不少于三十万兵马,如果宋军真地来攻,最好是不少于五十万人。从千里之外的东京道和中京道点集兵马前来,耗费的粮草惊人,山前地区供应地非常紧张。数年积蓄,数十万大军一过就吃得精光,民间也会深受其害,这种事情哪里能年年来?nt

   


………………………………

第91章 不合规矩啊

    “嗯——”徐平手中拿着文书,抬起头来看着赵珣。“契丹点集的兵马,正向幽州进发,将于九月底布置于山前各地。山后呢?”

    赵珣叉手:“相公,契丹以为今冬战事在山前,山后没有点集兵马。相公一再说,今冬用兵于太行山,夺飞狐、灵丘、易州,并对刘学士明言相告。”

    “这不合规矩啊!”徐平扬了扬手中的文书,“我们可以不打云州,但契丹要点集兵马来防啊。他不点集兵马,是瞧不起我们围着云、朔等州的近三十万兵吗?岂有此理!”

    赵珣怔住,一时不知道该怎么接话。原来还有这种规矩吗?打不打操之在我,但你要用重兵防守,不然就是瞧不起我们。瞧不起要怎么样?

    沉默了一会,赵珣道:“相公的意思,以后契丹应当年年防秋?”

    “对啊,当然了。以前敌攻我守,本朝年年措置防秋,费了无数人力物力。好不容易转守为攻了,契丹凭什么不防秋?真当本朝不敢打吗?世间哪有这种道理!山后如果契丹不点集兵马,那就打了!先打山后,再打太行山,最后打山前,几千里打上一气!”

    赵珣吓了一跳,转身看了看地图,才道:“相公的意思,是从丰胜路一直向东打来?”

    “不错!契丹不点集兵马,坏了规矩,那我们可要想清楚怎么应对!”

    说完,徐平起身站到墙上挂的大幅地图前,看了一会,对赵珣道:“你去知会明太尉等人,一会一起入宫奏事。丰胜路要动一动,让契丹把兵马点集起来。不然,今冬的方略就要大改,仅仅是太行山中一条蒲阴陉可是不够,怎么也要再搭上几座州城。”

    现在与契丹的大局是对峙,对峙要求双方在前线保持相当兵力,军力均衡。一方不布防,那是怎么一回事?夏天和秋天不适合用兵的时候也就算了,到冬天还不点集兵马,契丹这是破坏南北对峙的大局啊,那还了得!这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够被允许的。

    到了靖方殿,徐平与一众大臣行礼如仪,捧笏道:“陛下,都部署司有从契丹来的信报,其已点集兵马到山前数州。山后却没有异动,并不点集兵马。”

    赵祯道:“宰相不是已告知契丹使节刘六符,今冬于山前用兵,山后并不开战吗?”

    “是啊,但那要契丹点起兵马来,分守要地才可以。本朝二十余万大军,环契丹山后数州而列,每年所费钱粮不少。契丹岂可置之不理,以不足十万军守地方,世间哪有这种道理?以前本朝年年防秋,无不在沿边列五六十万禁军,严备契丹。现在攻守易势,轮到契丹防秋了,他们怎么可以不点集兵马,布防重兵!”

    徐平说得义正辞严,赵祯和几位大臣各得目瞪口呆,没有想到世间原来还有这种道理。

    双方没有正式立约前,就是战略对峙,一旦前线军力失衡,随时会发生战事。这是徐平一再强调的,只是契丹人还没有形成这种意识,宋朝的官员同样也没有。前些日子徐平还一直说今冬在山前打,山后不要异动,以免让契丹误会,没想到现在完全变了。

    当然变了,徐平怎么会想到契丹竟然不在山后点兵,去年明明那里才刚打了一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