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一世富贵 >

第1187章

一世富贵-第1187章

小说: 一世富贵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第77章 岁币不须再提

    徐平看罢手中的公文,随手交给旁边的杜衍,口中道:“契丹以皇太弟重元为南京留守,兼天下兵马大元帅,而不判北南枢密院事。”

    几位宰执传着看罢,丁度道:“重元在契丹地位非他人可比,以其为南京留守,是真防本朝攻山前幽州。虽有王太尉镇雄州,河北诸将还是不时鼓噪北伐,契丹人必有耳闻。”

    王德用虽然没有带兵打过大仗,但其在契丹的威名很盛,在禁军中的声望也高。他坐镇雄州、保州前线,最早是防契丹人的。结果现在是宋军战意高涨,任务不得不反了过来。

    明镐沉默了一会,才道:“耶律重元曾在丰州败于相公,让他到幽州,只怕契丹人并不是为了打仗。相公随圣上北巡,两国交战,契丹还能指望耶律重元一雪前耻不成?”

    年前在丰州,耶律重元对上徐平,结果很狼狈。这次还是徐平随赵祯北巡,两国一旦真打起来,宋军在前线指挥的肯定还是徐平。明镐在军中多年,其间经过数次大战,可不相信耶律宗真这么糊涂,再派耶律重元来对徐平。

    徐平笑道:“签署说的有道理。此次重元正式去了兼判北南枢密院,只以天下兵马大元帅为南京留守,意思甚明。且过些日子看看,如果契丹皇子耶律洪基判北南枢密院,则此次派耶律重元到幽州,只是契丹国主要以其子为太子罢了。”

    众人深以为然。耶律宗真是子继父位,但仪式上还是以柴册礼登基,契丹并没有正式形成父死子继的制度。萧耨斤要废耶律宗真立重元,重元主动向宗真告密,在平定太后的叛乱之后,耶律宗真曾答应重元,死后由其继位,并立其为皇太弟,为契丹正式皇储。现在耶律宗真春秋正盛,其子燕王耶律洪基已经十一岁,耶律宗真只怕要反悔了。

    契丹与大宋南北对立,双方的政治互相影响,制度上很多模仿的地方。耶律宗真和赵祯一样,都是幼年登基,由太后当朝。后来不同的结果,对耶律宗真刺激很大,有意地在制度上借鉴宋朝。只要不应对失当,两国并不会发生大规模的战争,这一点耶律宗真应当很清楚。把律重元正式派往幽州,并去其判枢密院事,更多的是为皇位继承安排。

    现在耶律宗真所做的,就是模仿数十年前的宋太宗,反悔兄终弟及的诺言,安排儿子将来继承皇位。趁边境局势紧张,把耶律重元踢出王庭,便是重要一步。

    去年在丰州前线没有谈妥誓约,今年双方在边境对峙,比拼国力,接着谈。只要边境军力大致均衡,双方都不会冒险发动战争,耶律宗真借机办点别的事在情理之中。能够确定父死子继在传位顺序,契丹稍微吃点亏,也是能够接受的。

    几人商量了一会,均觉得契丹的用意可能就是如此,两国没那么容易打起来。

    判断不会打起来是一回事,认真进行战争准备是另一回事。知道不打,一切也都按照要打来进行,因为不打的前提是你对战争的准备到位了。放松警惕,本来不会发生的战事可能就会真地发生,这是双方和平的前提。

    公吏进来行礼:“相公,馆伴使富舍人与契丹使于门外求见。”

    “请他们进来。”公吏出去,徐平以众宰执道,“这几年刘学士往来两国,着实是不容易。但愿这次契丹君臣想明白了,能够把誓约定下来。”

    几位宰执一起笑了起来。赵祯北巡,按照规矩是知会了契丹的。契丹商量之后,再次派出刘六符,以拜会北巡的真祯为名,到大名府来。拜会是礼仪,但刘六符真正的来意其实还是誓约的谈判,这一点大家都明白。

    不大一会,富弼陪着刘六符进了衙署,与位宰执见礼。

    徐平吩咐设座,对刘六符道:“学士一路劳顿,辛苦了。”

    “酷署已过,一路又没有雨雪天气,哪里算得上辛苦。去年在青冢见相公,正是严寒时候,那时才是辛苦。只是可惜,多日商谈,誓约并没有议定。”

    徐平吩咐上茶,对刘六符道:“国家大事,岂能草率。上次没有议定,我们慢慢再谈。”

    问过了路上情形,徐平不再绕弯子,对刘六符道:“学士此来,可要接着议誓约?”

    刘六符应是:“誓约一日不定,边境便一日不得安宁。此正是忙农事的时候,我这一路南来,却见农夫忙于应付差役,农事不修。农为天下之本,治国理政,岂能置之不理。”

    徐平微笑不语。刘六符说的是契丹境内,宋朝境内可没有耽误农事。河北禁军的粮草是这几年积攒下来的,短途运输靠的是厢军和禁军自己派人,连义勇和弓箭手都没用。加之因为黄河改道,大名府以东以北受灾颇重,人口外流,哪有多少农事。

    河北路的灾民是就近在京东路安置,那里的上等户,依照户等挪出一间到五间不等的房屋,让灾民居住。现在水患基本消除,灾民正在陆续返回,重整家园顾不上农事。

    由官方统一安排,居民按照各自能力提供空房救助灾民,京东路此次做得让徐平非常满意。这件事要做成功可不容易,城里的空房大多出租,每天怎么也有六七文租金,农村的空房虽多,但多放置杂物。无偿提供给灾民居住,官方控制力弱一点都做不到,控制力够了,平时不得民心也会怨声载道。能够帮着河北灾民平稳过渡,可见京东路平时施政最少是及格的。就这一件小事,能够做到的历史时段并不多。

    见徐平不接话,刘六符自己也觉得没有意思,转换话题道:“两国交界,边境绵延何止万里。若没有誓约约束,边境日日冲突不断,本国难为,贵国也将不胜其烦。”

    徐平道:“自去年在青冢,我就已经向学士说过本朝的意思,誓约当最好是立。是贵国执意不肯,一定要作过一场试一试。试过了,还是你们不许啊。”

    “相公误会,本国是真地想立誓约。只是你们要取消岁币——”

    “什么岁币!银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是每年助你们太后之费。现在贵国太后都因为谋反被幽禁起来,银绢当然也就没有了!此事不须再提!两国互通有无,可以在边境选地开互市,你们要银绢,拿马来换也可。平白得财物,断无可能!”

    刘六符一时怔住,这次徐平不再像上次那么委婉,直接回绝了再难岁币的可能。心中明白这就是宋朝的底线,誓约要立,契丹就不可能再每年白白得到财物。但契丹的王公贵族却不死心,每年数十万的财物没了,他们如何肯甘心?

    (今天有事,只有一更,见谅。)nt

   


………………………………

第78章 要知耻

    一时气氛有些紧张,众人好一会不说话。最后杜衍道:“四十前澶州誓约,本朝使节已经讲得清楚,银绢以助太后之费。时移事易,此一注钱是断不可能再给了,北国欲重定誓约,此事便不能再提。不然,以后边境再无安宁。”

    刘六符看了众人一眼,明白这一点是宋朝宰执的共识,没有任何商量余地。不过就此答应下来,他回去又无法交待,只好道:“此事以后再议,总能想出两全其美的办法。”

    徐平道:“办法已经告诉过你们,可以用银绢买马。每年三十万银绢不变,按市价你们卖马即可。幽云十六州本为汉地,现为北朝所有,虽非本朝之事,但恢复故土,却是天下之义,朝野悬望。两国议和,本朝已失大义,万民嗟叹。再白白给你们银绢,朝廷如何面对天下百姓!两国要和,就把话说得清清楚楚,不要妄想不义之财!”

    此话一出,不但是刘六符怔住,就连其他宰执也怔在那里。

    山前山后十六州,宋朝自立国就志在恢复,契丹对此也是心知肚明。但在正式的交往当中,除非宋朝决意北伐,不然此事是不提的。领土争端,最容易起纷争。在两国再次议和的时候,徐平把这件事明摆出来,一下子让和谈再无法继续下去。

    沉默良久,刘六符道:“相公,幽云十六州,本国得自晋高祖皇帝,此事甚明——”

    “石敬塘年纳帛三十万匹于北朝,你们一再要本朝每年三十万两匹银绢,是以本朝为后晋耶?以天子为儿皇帝耶?学士,我话说明白,此事再提,河朔永无宁日!”

    石敬塘向契丹借兵,不但是割让了幽云十六州,还答应年纳帛三十万匹,宋朝岁币的三十万匹两银绢实际上是从这里延续而来。四十年过去,很多朝臣的说法,当时派曹利用去契丹议和,真宗皇帝伸出了三根手指,是觉得可以三百万,最后谈到三十万让他喜出望外。这只是为了面子的遮掩之辞,实际契丹延续的就是始自后晋的三十万这个数字。宋朝延续儿皇帝石敬塘的岁币,实在太过丢人,编了些故事出来。现在实力改变,徐平把话挑明了说,再提这三十万银绢,就是契丹把宋朝当儿皇帝,只有打到底了。

    时机不合适,十六州可以暂时置之不理,契丹再纠结三十万的银绢,那就只能打,誓约不可能再立。这是宋朝君臣商量过的最底线,不过徐平在刘六符面前直接相告,不再找各种借口。现在就是比拼国力定和约,任何说辞再无意义,断掉契丹的侥幸心理。

    刘六符知道此事再无挽回余地,一时不语。过了一会,才苦笑道:“相公,此事纵然你们不许,也无需如此直率。话说到这里,我回朝禀奏,都不知道如何开口。”

    徐平缓缓道:“子曰,匿其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幽云十六州就在那里,天下百姓就是要恢复故土,此事人人心知肚明。为百姓计,不欲起刀兵,是以两国要盟誓立和约。为了议和,把这天下之怨避而不谈,是为匿怨。匿怨议和,吾等岂不羞耻!”

    刘六符张了张嘴,终究没有说出话来,坐在那里满面尴尬。杜衍等一干宰执,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