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一世富贵 >

第1082章

一世富贵-第1082章

小说: 一世富贵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必是赔本生意。

    除了军队,治理地方的官吏也不从本地招募,全部从内地来。上至州县主官,下至衙前里正乡书手等等小吏差役,一律不用本地人。归降的党项官员,等地方稳定之后,可以崇之以高位,啖之以厚禄,但不可以给实权。高官厚禄是朝廷答应过的,朝廷的信用不可失,应该给他们,但他们原来的势力不可以保留,一切权力收到地方州县手中。

    宋朝有特殊的渠道,不再需要像秦汉一样强制性地从内地迁人户实边。内地招过来的兵,可以让他们或三年或五年之后除役,成为本地乡户,作为朝廷羽翼。这个年代的兵是职业军人,都是带着家眷的,除役之后可以在本地落户。空出来的名额可以继续从内地招兵,一直坚持几十年,这里的人口、文化、风俗也就变过来了。来的底层小吏也可以照此办理,让他们携带家眷前来,由官方拨给土地,给牛给农具,直接成为本地乡户。

    当然更大规模的人口填充还是要依赖三司之下的营田务等各种场务,从内地招人,到这里之后直接圏起土地发展农业。一个地方开发成熟地,便变成村庄,营田务带着新一代的青壮再去开发别的地方。只要坚持几十年,一直到阴山,都可以再开辟成农田。

    经过五代乱世,宋朝百姓对乍穷乍富,辗转迁徒已经习以为常,不像其他朝代一样安土重迁。只要给出足够的代价,就可以吸引人前来,当年徐平在邕州已经做过一次。

    千言万语,还是归结到一个钱字上来。在宋朝这个年代,有钱就有了一切,民间对钱无比热情。三司只要保证了经济的良性循环,一切就都不是问题。

    至于本地原来的民户,则要并帐为村,变游牧为驻牧。由官方主持划分牧地,建越冬棚舍,成为牧业村庄。前期可以由营田务提供越冬的牧草,牧民用牲畜来换,以后可以出现专门种植牧草的农户。解决了牧民靠天吃饭,生命无常的生存处境,文化心理就以慢慢变过来。这一带本就不是出身哪个民族的问题,而是生产方式的不同带来的文化不同,哪怕把这里的人全部换成汉人,生产方式不变,依然会出现离心倾向。慢慢发展,牧民可以转变成农民,只要土地水源合适,他们一样可以学会种庄稼。

    进党项腹地的时候,徐平特意强调过凡是不耕不牧者,一律要到都护府报到,以后就变成到经略司报到了。说到底,这就是用阶级斗争的手段降低民族冲突的矛盾。游牧部落底层的牧民是非常苦的,没有什么田园牧歌,大量奴隶的存在本就说明了问题。有了一千年的见识,便就知道到了这里之后,绝不能再依赖以前的部落首领,不然无法改变。合作的部落首领,朝廷会给钱,让他们到城市享受衣食无忧的生活,由朝廷养起来。不合作的首领,则就只能是镇压的对象了,在这些里驻那么多兵总要有事情做。而如果有跟朝廷合作还愿意继续劳作的,当然也欢迎,不介意给他们荣眷,以劝世人。

    这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细细想来千头万绪,徐平付出了无数不眠这夜,尽量以自己的见识考虑尽可能多的细节。

    比如牧地改农田,会不会造成水土流失,导致沙漠化?这在徐平前世是个常识一样的问题,但在这个年代却未必。为了解心中的疑惑,徐平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再加上实际考察,才最后笃定不必担心。沙漠化无关农耕还是放牧,而只跟是否过度开发有关。过度开垦农田会引起沙漠化,过度放牧同样也会。实际上在农业最发达的秦汉时期,从这里一直到阴山,都没有成片的沙漠。现在黑山监军司南边的沙漠,恰恰是在废弃农田,全部改为牧地的唐朝之后出现的。大量胡族内迁,人口突增,过度放牧才出现的问题。如果把这一带重新开垦为农田,配套合适的措施,让那片沙漠消失也有可能。

    跟吴遵路讨论着他以后施政的细节,不知不觉就到了傍晚时分。徐平吩咐掌灯,摆了酒筵,为吴遵路接风。

    刘兼济和种世衡在灵州城下指挥战事,谭虎从来不参与,作陪的只有张亢、田况和王凯三人。他们现在都已经是方面大将,位比管军,跟两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吴遵路作为一路经略使,已经没了用兵之权,不再是帅臣,跟他们实际地位相当。

    饮了几轮酒,徐平道:“于我们都护府来说,现在最要紧的事情是攻下灵州,让未归附朝廷的党项豪酋再没有侥幸之心,而后大军北上。于吴经略来说,则是手下欠缺人手。朝廷允诺,令录以下官员,可以许其自辟。你们家里若是有合适的亲友,可以提出来,让吴经略上奏朝廷,来西北效力。这是个好机会,凡新设州县,官员一律堂除,以后是个晋身之阶。而且来这里为官减磨勘,为官两年减一年,两考一任,两任任满。”

    见徐平为自己说话,吴遵路忙起身道谢,两人饮了一杯。

    徐平小门小户,家里没有什么人,惟有一个丈人林文思,年纪大了没必要来再来西北镀金。其他几人家中都是有数人为官,听了徐平的话记在心里,回去考虑。

    对于一般官员来说,堂除就是一个分水岭,有了这种经历才算有了前程。四年两任减磨勘看起来不起眼,实际上好处非常大。这个年代很多官员都是一年两年便调任,做不满三年一任。而官员的考绩是按到任离任的实际日期,加起来算年数的,以日为单位加满一年才算一考。频繁调职,在路上用掉的时间,很可能比任职时间都长,西北四年可以当一般地方十几年的资历。这样算下来,对有点追求的官员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不说别人,这几年跟在徐平身边,柳三变依然过的是写写诗词喝小酒的日子,官阶也飞速地升上去了。同年之中,他没有什么突出政绩,竟然也冲到了第一梯队。

    做事情终究是要靠人,经过徐平一再争取,朝廷给西北地区官员的待遇终于提了上来。


………………………………

第279章 破城

    城头的党项士卒看着城外排着一大片黑黑的火炮,都缩在墙角处,神色漠然。现在不要说“泼喜”军的石砲,就连弓弩都不敢向宋军放。哪个地方有东西掉下城墙,城外就一阵火炮打过来,就连走路不小心震下石块,都会引来宋军火炮乱轰。

    鄂桑格再也不到城头来了,躲在自己的城主府花天酒地,珍惜最后的快乐时光。他的心中矛盾无比,知道现在自己要赶紧降了,却又心怀侥幸,想着拖一天是一天。

    太阳从东方升起来,阳光洒满大地。最是一年春好处,城外正山花烂漫,这本该是携亲朋好友春游的大好时节,灵州城却迎来了数百年最猛烈的急风骤雨。

    刘兼济和赵珣到了城下,举起手中望远镜看看了城头,道:“番贼都躲了起来,再不敢冒头,看来是被打得怕了。今日天气晴好,是个好日子,这便轰天城门,你带着本部兵马杀将进去,抓了那个不降的厮鸟城主!打得快,我们还能在附近歇息两天!”

    赵珣叉手应诺。

    刘兼济点了点头,待要吩咐手下开炮,想起什么又转过头吩咐赵珣:“你进城之后先占住城门,守稳了才去攻城主府。后边刘沪一军很快就会跟上,不要过于着急。”

    吩咐罢了,才叫过传令亲兵来,用号角和旗子一起,指挥昨日试好的火炮一起轰城门。

    鄂桑格在城主府里抱了一个寨妇饮酒,突然一声惊天动地的声音传来,整个地都像抖起来了一样。腾地从榻上蹦起来,鄂桑格惊慌失措地喊道:“怎么如此厉害?好似天塌地陷了一般!昨日宋军攻了一天,也没有如此动静!”

    想要到城墙处看看,却又不敢,只是在厅里转来转去。

    鄂桑格在城主府里慌乱的空当,灵州的东城门已经轰然倒塌。守城的党项士卒纷纷对身边的人说:“宋军有军法,弃杖者不罪!都快快丢了兵杖,免遭杀身之祸!”

    赵珣指挥着本部兵马,从一片黑烟中冲杀出来,直奔洞开的城门。

    陇右军法,主将不可以当先冲杀。到了赵珣这个地位,只能在后面协调指挥,冲在最前面的是指挥使,他身边的传令亲兵随着前军,不断地流水报过前方战情。

    过不了多少时候,第一个传令亲兵回来,叉手道:“将军,第六指挥当先入城,已占住城门!后续兵马正在陆续入城,并没有什么厮杀!”

    赵珣愣了一下:“番贼守城的兵马尚且不少,怎么如此顺利?小心有诈!”

    传令亲兵道:“番贼人数是有不少,只是人无战心,都弃杖等在一边,是以无厮杀!”

    宋军打得最激烈的就是天都山一战,最后遇到的顽强抵抗是在天圣寨,之后便是秋风扫落叶,再没有遇到死战的党项军队。灵州是宋军上下认为的最后一场硬仗,赵珣已经做好了跟守军厮杀的准备,听了传令亲兵的话不由感到意外。

    想了一想,赵珣道:“既如此,我便把将位移到城门处。你飞步去报都指,把城门那里的事情说一说,顺便知会都指,我已去了城门!”

    传令亲兵叉手应诺,飞跑着向后方去了。

    赵珣带了自己属下将佐,由亲兵护卫,到已经洞开的城东门处。一到城门,就见到门洞里两排弃杖的党项士卒,规规矩矩地站在那里。

    赵珣看了大怒,吩咐亲兵把守这里的指挥使叫了过来,指着党项士卒道:“如何敢叫他们站在这里?若是他们心存歹心,重新夺了城门怎么办?速速带出城去!”

    指挥使正在忙着清点人数,查看有多少缴获,听了赵珣的话不由心虚,急忙带人把弃杖投降的党项士卒押出城去。现在赵珣所部正在陆续入城,让投降的敌人在门洞里碍事不说,一个不好,他们突然发难,还会造成意外的损失。

    登上城楼,赵珣看果然这里没有抵抗的党项军队,转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