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明末工程师 >

第400章

明末工程师-第400章

小说: 明末工程师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十万边军正在河南剿贼,朝廷正是兵力紧张,这些文官还要调最后一支关宁军去打李植,挑起内乱。”

  “这些文官眼里,何曾有一丝家国之重?”

第六百零六章 民兵

  济南府中,从山东撤退的办事人员在紧张地搬运着各种资料和文档。

  韩金信的消息很灵通,七月二十五日上午的朝会决定调关宁军攻打李植,韩金信的人下午就得到了消息,快马报到了天津。李植因此在关宁军调动之前就行动起来,开始准备应对措施。

  关宁军号称天下强军,当初李植观看祖大寿的兵马就知道这支部队不弱。七万人攻来,李植不敢小觑。虽然李植估计两万五千虎贲军就基本上能击败关宁军,但兵事太凶险,李植最后还是决定集结全部力量迎战。

  他把驻扎在山东和大阪的兵马全部征召到天津,准备集齐三万虎贲军迎战。山东驻扎的一万兵马因此全部撤出,山东境内不再有李植的武装力量。

  山东士绅们对三万本地营兵颇有影响力,而且山东毗邻南直隶,南直隶是士绅的大本营,那边的明军情况不明。虎贲军撤出后,士绅们说不定能够调动邻近省份的兵马攻击李植的人员。为了防止山东的士绅趁机作乱,李植把各个条线的人马全部撤走了。

  税务员、法官和警察全部暂时回天津。几万人同时搬家,工作量颇大。

  最麻烦的是那些文件。李植进入山东几年来,各个部门积累了大量的文件档案。这些东西平时不太用,但却一件都不能丢。李植征召了各地的马车牛车,浩浩荡荡地把一车一车的文件往天津运。

  好在关宁军的动作并不快,命令到了关外十天,关宁军还没有动身。从关外攻到天津起码要走二十多天,李植有足够的时间组织撤退。他抽身到山东来,检查山东机构大搬家的情况。

  李植在济南府城门上,看着一车一车开出城门的牛车马车,沉吟不语。

  府城中的百姓们见李植撤退,都有些不舍。虽然报纸反复宣传这次撤退是暂时搬家,但是济南府城中的市民们都怀疑李植这一走就回不来了。街坊中的百姓们听说关宁军要攻打虎贲军,都觉得这是朝廷要讨伐李植,觉得李植凶多吉少。

  李植入主山东以来,对山东的商贩们征收商税,市民们的收入是有损失的。但是另一方面,李植却在去年整整一年都对市民们赈灾,救活了山东的百姓,这也包括山东的市民。所以这些市民们还是感激李植的。

  一些搬家的车马被道路上坑坑洼洼的石板卡住了,街道两侧的市民都走出来帮助推车。市民们喊着号子,和驾车的车夫一起用力,把一辆又一辆的车马推出坑洞中。

  李植正在城门上看着那些帮助自己的市民,却看到城外的道路上突然走来浩浩荡荡上千农民。

  那群农民走到城门外,停住了脚步,站在了一起。农民们似乎是有意识地想表现得有纪律一些,站在一起的时候一个个昂首挺胸。他们手上抓着镰刀锄头,有些人不知道从哪里搞来短刀,举在手上。

  三个年纪较大的乡老从人群里走了出来,走进城门爬上了济南城城楼,朝李植作揖行礼。

  李植扶起了三名乡老,好奇地问道:“三位乡老,你们这么多人来府城是做什么?”

  中间一名头发花白的乡老往前走了一步,大声说道:“津国公在上,我等小民受到津国公的大恩大德,岂能不报?”

  那老头看上去五、六十岁了,声音却像是洪钟一样。他大声说道:“若不是津国公去年在山东赈灾,我们能活到今年的丰收?若不是津国公均平山东的田赋,我们能吃饱饭?津国公对我们这些小民有大恩大德,我们不能不报。”

  “我们听了报纸了,知道士绅调集关宁军攻打津国公。我们知道这次大战不是天子的本意,天子如今卧病在床,指挥关宁军的都是朝中的士绅老爷!”

  “士绅老爷们吃我们的肉吸我们的血,把我们折磨得饭都吃不饱。津国公开了法庭保护小民的财产,建税务局均平了田赋,让我们能大口吃白米饭,不用担心家里田肥被人盯上。如今津国公受到士绅老爷们攻击,我们要站出来为津国公出力!”

  “人若知恩不报,和畜牲有什么区别?”

  “津国公放心,我们小北庄的一千多农家汉子会进城为津国公守城。无论士绅老爷调集多少兵马来,我们都会为津国公守住这座济南城。”

  李植听到这个老头的话,眼睛一亮。

  李植入主山东一年,做了无数的好事,如今这些百姓都感念李植的恩情,民心可用!

  那个老头大声说道:“津国公,不是老头我夸口,如今济南府附近的农民哪个不感念津国公大恩大德的?津国公的山东不止是津国公一个人的,也是我们这些农民的!只要津国公一声令下,济南府别说一万人,就是五万农民也能马上聚起来。只要津国公给我们装备一些长枪大刀,我们就和造反作乱的士绅老爷们拼了!”

  李植看了看身边的李老四,笑了笑。

  李老四拱手说道:“东家,我看这老翁说的话十分可取。如今我们的大军撤出山东,万一士绅们从南直隶杀过来反攻倒算,均平了田赋的农民有被士绅们欺辱的风险。尤其是那些投献田地给士绅的佃农,这些日子为了降低地租和士绅讨价还价,可以说和士绅产生了很大的矛盾。这些人中带头的若是不进城躲避一下,说不得要被反攻倒算的士绅杀害。”

  “如今农民们如此拥护津国公,我们组织民兵,可以守住六个府城。山东和南直隶的地方军军纪混乱操练松弛,根本没什么战斗力。只要民兵万众一心,顶住这些地方军几个月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这些年缴获了无数的刀剑长枪,此时发给民兵们便是。”

  那三个乡老听到李老四的话,在李植面前跪了下去,大声说道:“津国公大恩大德,山东的百姓岂能不报?我等一定为津国公守住城池,保证山东始终握在津国公手上。”

第六百零七章 对阵

  

  李植派士兵到农村里去招募民壮,农民报名十分踊跃。李植让士兵专门拣那些生得强壮高大的农民录用,用五天招募了六万多人。基本上,山东的六座府城每城都可以配置一万多的民壮。

  实际上,使用冷兵器的军队攻城能力是十分有限的。比如崇祯十一年满清攻打济南,近十万清兵围攻济南城,而济南城中只有老弱乡兵五百人和由莱州增援的七百名兵士。就这样,济南都守了两个多月。

  士绅们能够调动的地方军战斗力远不如清军,攻坚能力更差。李植派出六百名军官到山东六座府城指挥战斗和训练,每座城上安排一万多民壮守城,李植相信能守住城池三个月。

  有民兵出力守住城池,李植可以把部分人员和各种档案文件放在六个府城里了,不需要全部运到天津。

  ####

  八月二十五日,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七万关宁军穿过天下第一关——山海关,朝天津攻去。

  这一次东林党诸大佬亲点洪承畴率军讨伐李植,洪承畴躲无可躲,只能上阵和李植对阵。

  在洪承畴心里,他是一百个不愿意和李植为敌的。

  这一次出兵全是东林党的主意,天子十分地不愿意,甚至干脆托病不上朝。洪承畴觉得就算自己灭了李植,天子也不会给自己什么封赏。

  更何况对手是李植,那可是比鞑子更可怕的对手。当初锦州之战李植以一万五千兵马硬扛五万鞑子骑兵不败。虎贲师士兵的战斗力令洪承畴记忆犹新。而如今李植至少有两万多人,据说有三万人,洪承畴暗道自己这带入关的七万六千人未必能打败李植!

  天子给这次讨伐定下的旗号是整肃天津地方秩序,这用词十分含糊。如果打赢了这一仗,当然是可以把李植在天津的势力拔了,恢复天津巡抚和地方官的权威。但如果打输了,天子会不会说自己擅用职权开启内战?

  这一仗打输了,自己是不是就要掉脑袋?

  洪承畴满腹的心事,率领大军走走停停,花了十五天才从宁远走到山海关,总算是入了关。

  洪承畴的后面不仅是七万六千大军,还有几十万辽西的百姓。

  这些年来辽西的百姓和关宁军一起守在宁锦防线上,不知道多少次躲进城里死守坚城,和鞑子是死敌。如今关宁军突然拔地而起入关讨伐李植,再没有人保护这些辽西的百姓。

  等鞑子占领了辽西,会给好日子给这些百姓过?被鞑子抓去,做鞑子的奴才,那是惨不堪言的。能被折磨十年不死,就是命大了。辽东那么多汉人,二十多年下来全被鞑子杀光了,以至于鞑子还要入塞劫掠人力。

  辽西的百姓们背着细软家私,拖儿带女,一边哭一边跟着关宁军往关内走。关宁军的身后拖着几十万悲伤痛苦的百姓,整个大军极为压抑。

  穿过山海关,洪承畴突然听到背后传来滚滚蹄声,他转身一看,看到三骑快马从后面追了上来。那三骑快马是先锋总兵官祖大寿的斥候。斥候冲到祖大寿面前,下马单膝跪在地上,脸上已经是泪流满面。

  “大帅,鞑子进了锦州城。”

  “大帅!我们守了十七年的锦州再也不是我们的了!”

  祖大寿猛地回头往北面一看,脸上变得狰狞起来。他自崇祯元年起驻守锦州,距今已经十七年了。这座城池是他全部的事业,是他精心构建的巢穴。想不到如今一朝之间,自己就失去了这个巢穴,变成了无家可归的一介匹夫。

  然而自己是投靠了东林党的关宁军,除了听命东林党别无选择——这些年是东林党反复强调宁锦防线重要,才保住了关宁军的粮饷。没有东林党,恐怕关宁军早就被天子裁撤了。所以东林党让关宁军入关作战,关宁军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