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明末工程师 >

第335章

明末工程师-第335章

小说: 明末工程师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五百零五章 竞争


  的出现,让的舆论垄断地位一下子失去了。

  以前山东只有一份报纸,李植在报纸上说什么,百姓就只能听什么,可以完全牵着山东的舆论走。比起士人茶余饭后的议论,拥有广泛念报人的报纸影响范围更广,影响深度更大。报纸上有远新于坊间的新闻,有专家的社论。那些社论文章是专家人士的精雕细作,说的话十分雄辩,不是普通士人的议论可比。

  山东只有一份报纸的时候,李植的可以让山东的士人失去话语权,让百姓们的情绪跟着报纸的用词起伏。这样发展下去,要不了多久,李植的势力就会一点点渗透入山东。

  若是谁得罪了李植,李植登载官员的受贿证据,官员们还能不能当官?若是李植在报纸上揭露哪个商人卖国,他的生意还能做下去?若是李植在报纸上反对某项行政举措,群情激愤之下,当政者的管理根本没法执行。

  最后的结果,就是山东的各方力量都畏惧李植,李植可以通过舆论压制山东的各种力量,最终为自己入主山东铺路。若是李植同时拥有报纸和军队,他的势力在山东基本无人可挡。入主山东,只是时间问题。

  但打破了这种舆论垄断地位。三王日报不但登堂入室,让山东出现了两份报纸,而且这份新报纸一上来就和李植死磕,一副要把李植搞臭为止的气势。这就不仅是夺去一半的舆论影响力了,而是摆出架势想要把的影响力降到零。

  这份新报纸,可以说是李植往山东扩张的重大阻碍。

  桓义华担忧地说道:“国公,这来势汹汹,恐怕比想象中还要难对付啊!”

  李植问道:“如何?”

  桓义华是个没什么胆略的文化人,这些天似乎因为的出现焦虑坏了,叹了口气说道:“国公,我们的报纸在山东传播,靠的是茶铺、茶楼雇佣念报人读报。这些念报人毕竟是拿钱读报,一个乡镇上往往只有一个。乡村的百姓若是哪日有空想听报,还要到镇上去,花几个铜板进茶楼听报。”

  “但是我们的扩张如今让山东的士绅如临大敌,如今为了保住他们的既有利益,一个个都抱成了一团。名义上是三名亲王办的报纸,实际上却是山东的文官和士绅办的。如今山东的读书人有了这份报纸,都十分兴奋,一个个不要钱免费为其他人念报。”

  桓义华叹了口气,说道:“城里街上,每条街都有读书人念。就连村落里,村里的士绅子弟也跳出来给农民念。有这些免费的劳力,三王日报的人手远胜于我们的山东日报啊!”

  桓义华摇了摇头,似乎十分为的前途命运担忧。

  钟峰听到这里,一拍大腿喝道:“这三个亲王站出来办报,不就是怕我们在他们的庄田上收田赋么?当真是自私!师长,你给我五千兵马,我杀过去把这的报社砸了!把报社里的文人全抓起来砍了!”

  李兴听到钟峰的话,冷笑了一声。

  钟峰眼睛一翻,骂道:“李兴,你笑什么?”

  李兴笑道:“我笑你不动脑子!”

  钟峰听了这话却不生气,说道:“如今报纸办不下去了,你倒是说个动脑子的办法给我听听。”

  李兴啐了一口,说道:“三个亲王好歹是大明的亲王,在大明地位仅次于天子。就是巡抚平日里也丝毫不敢得罪亲王。是三个亲王的产业,亲王们办报纸又没有违反律法,我们天津的兵马莫名其妙杀到山东去杀亲王的人,这如何说得通?这不是强盗么?”

  “这可是亲王,若是惹火了天子,觉得我们藐视皇家,调兵讨伐我们如何?我们两万人再能打,能打得过十几万边军?”

  钟峰笑道:“你便会说我不对,自己又没有好办法。”

  李兴翻了翻眼睛,没有说话。

  众人没有什么办法,都看向了李植。

  李植摇了摇头,说道:“这,确实有些棘手。我们好不容易垄断的山东舆论,倒是被它一下子抢去了不少。”

  众人听到这话,叹气不已。

  顿了顿,李植又说道:“不过他办他的报,我们做我们的宣传。我们失去的,只是垄断地位罢了,我们还是可以很大程度影响山东的舆情。只要我们不断提高报纸质量,最后百姓们争着听的还是我们的报纸。”

  李植的手下们只见过李植的报纸,没有见识过后世动辄几十份报纸在一个城市共同竞争的情景,不知道报纸的竞争是看质量的。实际上,只要一份报纸有特色,都能在广大群众中找到自己的受众,越办越大。

  李植说道:“我们的新闻这块做的比士绅的报纸好。士绅的报纸只会抄邸报,没有深入天下各地的情报机构,做出来的新闻既不全也不快。想要知道新闻的人,还是回到茶馆里听我们的报的。”

  “而我们的新闻力求客观,我们的社论就事论事,说的是公正的道理,代表的是最广大贫苦百姓的利益。百姓们都不傻,只要听了一次山东日报,就不会再听为逃税士绅们百般辩护的三王日报!”

  “和士绅的斗争,是旷日持久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份报纸的运营靠人力是没用的,关键还是靠质量。我们已不变应万变,在山东把报纸办下去,把三王日报压倒。”

  众人听到李植的话,眼睛一亮,倒是觉得确实如此。

  虽然不能完全垄断舆论,但是有自己的特色,必然会继续受到遭受不公对待的贫苦百姓的欢迎。而三王日报为少数人说话,又没有过硬的新闻和质量,从长远来看不是的对手。

  李植挥手说道:“别看三王日报刚开始势头这么足,有这么多读书人帮宣传,但恐怕不要一个月,百姓们就会明白他们全是在扯淡!”

  

第五百零六章 念报


  何老三把茶杯端了起来,却不舍得喝,想了想又把茶杯放了下去。

  何老三是集相镇的自耕农,他是来茶铺听的。这山东日报只有到镇上刘家茶铺里才听得到,这里的茶一杯一文钱,喝完了就没有理由赖在桌子上了。

  不过若是你一口不喝,也没有人会因此赶你走,毕竟好多人都是买一杯茶坐下来听报的,小二都习惯了。这乡镇上到处都可以摆桌子,茶铺经营的成本非常低。茶铺在店外面摆一张长桌,可以坐好多人。

  而听报的人听到精彩处会给念报人打赏,这打赏的铜钱茶铺老板也是有份的。

  念报人站在高高的戏台上,把当天的打开,咳嗽了一声,抑扬顿挫地大声念道:

  “陕西大旱,李自成杀出太行山,聚众三万攻下雒南县!”

  听到这个消息,听报的群众发出一片惊叹声。这年头灾荒越来越多,不是这里旱灾就是那里蝗灾,朝廷无力赈灾,根本不管。听说陕西去年和今年大旱,陕南的百姓易子而食。李自成居然乘这灾荒时候又闹了起来,这下子朝廷又要头痛了。

  山东这些年也不和顺,小灾不断。流贼不会闹到山东来吧?若是山东也遭了贼,那就完蛋了。李自成一过,哪里还有正常的社会秩序?一进城就把粮食抢光,若是从贼就有一口饭吃,若是不从贼就要被饿死。

  茶客们竖着耳朵,听念报人把这头版头条念完了,一个个十分关注。

  这李自成攻下雒南县仅仅是十天前的事情,今天就报道了。这样的速度,三王日报是远远跟不上的。三王日报要等陕西巡抚上奏这件事,奏章到京城被天子处理了,过几天披露出来,然后传到山东来,才登在报纸上。没有一个月,三王日报也不会登出陕西的消息。

  有时候坊间的消息都传过来了,三王日报还没有反应。

  念报人读完了头条,又读了几条天下大事,然后就开始读评论员文章。前面的文章何老三都没有仔细听,但最后一篇文章引起了何老三的注意。

  “均平田赋,天津九成百姓平均减负五成。”

  这篇文章讲的是天津均平田赋以后,百姓负担大减的事情。这事情也算是和百姓们利益攸关,喝茶的农民们都听得十分认真。

  “均平田赋后,原先被不公田赋重压的小民自不用说,负担大减。便是原先投献到士绅门下的农民,也尝到了好处。士绅为了避免田地被没收,主动被动地将地租降低到一斗以下。比起原先动辄两、三斗的地租,这些投献农民也负担大减。”

  “一个均平田赋的政策,竟让天津的乡镇大为繁华。原先空荡无人的市镇,如今到处是茶铺、酒铺。卖肉的、卖布的、卖油的商贩,原先只有城里有,如今乡镇里随处可见。。。”

  听到评论员介绍天津的情况,听报的百姓都沉默了。谁不希望少交几斗地租,多吃几口肉啊?眼看着天津的百姓因为津国公的政策已经富足起来了,而山东的农民依旧在忍受士绅的欺压,这一对比。。。

  要不是有这样的报纸,山东的农民甚至不知道在天津发生了那样翻天覆地的大事。若是山东有一天也能均平田赋就好了,那日子就一下子好起来了。

  便有农民大声喊叫,为天津的政策叫起好来。店家见气氛好,拿出一个铁盆出来接赏钱,并不富裕的农民们你一文,我一文地往盆里扔打赏,最后竟扔了薄薄一层。

  何老三没舍得打赏铜钱,听完了报纸最后一篇社论,他叹了一口气。他一口把桌上的茶喝完,一拍手站了起来,往自家的柳河村走去。

  走到村口,他看到七、八个村里的男妇正站在梁老爷的家丁梁七旁边,听梁七读。

  梁老爷是附近有数的大地主,名下田地无数。自从问世后,梁老爷就派出家丁到附近几个村子免费读报,总是第一时间把的文章传达给村民们。

  一些无事的农民,也时常聚在梁七身边听报纸。

  不过这的内容有些无聊,满篇是空谈圣人道德的说教,这半个月来听报的人是越来越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