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隋唐之李家庶子 >

第23章

隋唐之李家庶子-第23章

小说: 隋唐之李家庶子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大半年来,北上这条道路,运粮的队伍就没有停过,前几个月,因为有提前运送的众多粮食再次,倒没什么,但最近却感到有些捉襟见肘了。

    于是杨广再次大笔一挥,又征发小车夫六十余万,两个人推三石米到军粮基地怀远镇、泸河镇(皆今辽宁阜新县西南地区)。

    但由于运粮的道路艰险而且遥远,三石米还不够车夫们在路上吃的,等到达怀远、泸河两镇的时候车夫们已经没有可以缴纳的粮食了,只好畏罪逃亡了。

    再加上今年以来,劳役频繁,导致耕种失时,田地荒芜,所以许多地方的谷价拼命上涨,东北边境尤为突出,一斗米要几百钱。

    吃不上饭的人,自然不会在家里等死,有的拖家带口的四处流落,有的则终于忍无可忍,扯大旗造反了。

    齐郡邹平(今山东邹平北)人王薄,本是个普通百姓,在大业七年十二月这天,率人占据了长白山(今山东章丘境内,非东北的长白山),自称知世郎,宣称自己可知世间的任何事情。

    王薄又作《无向辽东浪死歌》来劝说人来投靠自己,歌曰: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绵背裆。

    长矟侵半天,轮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莫向辽东去,迢迢去路长。

    老亲依闾望,少妇守空房。

    有田不得耕,有事谁相将。

    一去不知何日返,日上龙堆忆故乡。

    这首《无向辽东浪死歌》,文字直白,句句都直击现在普通百姓的内心,所以一下子就流传得十分的广,很多逃避征役的人,都在听了这首歌后,投奔了王薄,使得王薄的部众一下子便达到了几万人。

    王薄率领人马,在齐郡、济北郡附近抢劫掠夺,闯出了很大的声势。

    王薄基本算是隋末第一个扯旗造反的人,在他之后,各地的造反的如雨后春笋般接连冒了出来。

    平原郡东有个叫豆子岗的地方,背靠海且环绕着河,地形深远险阻,自从北齐的高氏王朝以来,成群的盗贼多隐匿在其中。

    有一个叫刘霸道的人,家住在豆子岗旁边,他家世代为官作宦,资产丰厚且喜好仗义助人,打抱不平,他家的食客常达几百人,待到群盗兴起,远近的盗贼很多都依附于刘霸道,他拥有部众十几万人,号称“阿舅贼”。

    漳南人窦建德,年轻时就崇尚豪侠义气之举,他胆识力气超过常人,乡里人都爱归附于他。

    正逢朝廷招募人去征伐高丽,窦建德因勇敢而被挑选为二百人长。

    同县的孙安祖也因骁勇而被挑选为征士,孙安祖以家被水淹没,妻子饿死为由来推辞,县令发怒,鞭打孙安祖。孙安祖刺杀了县令,逃到窦建德家,窦建德把他藏起来。

    官军追捕孙安祖,循踪觅迹追到窦建德家。窦建德对孙安祖说:“文帝时,国家富庶强盛,他征发百万之众去讨伐高丽,尚且被打败。

    如今水涝成灾,百姓穷困,加上过去西征吐谷浑,去的人没能回来,国家的疮痍未崐平复,皇上不知体恤百姓饥苦,仍然要发兵亲自征讨高丽,天下必定大乱。大丈夫不死,应当建立大功,怎么能只作逃奴呢!”

    于是他就招集了无依靠的少年几百人,让孙安祖率领进入高鸡泊中作盗贼,孙安祖自称将军,也很快闯出了很大的声势。

    当时县人张金称在河曲聚众;郡人高士达在清河境内聚众为盗。郡县官吏怀疑窦建德与盗贼来往,把他的家属都抓起来杀掉了。

    窦建德率领部下二百人逃奔高士达,高士达自称东海公,任命窦建德为司兵。

    在不久的将来,天下人都会知道窦建德这个名字。

    从这之后,大隋境内群盗蜂拥而起,不可胜数,徒众多的可达万余人,攻陷城邑。

    大业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杨广命令都尉、鹰扬郎将与郡县要互相配合追捕盗贼,随捕随杀,但是仍然无法制止百姓造反。

    对于国内百姓的造反,杨广只是感到十分生气,并没有将这些造反的人放在心上,在他看来,只要自己从高丽得胜回去,分分钟能将那些泥腿子给镇压了。

    此时的杨广,正大为高兴,因为东。突厥的始毕可汗,终于到了蓟城临朔宫朝见他。

    杨广之所以迟迟没有攻打高丽,除了高丽的缓步之计迷惑了他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他想等齐各藩国再打,让他们知道不听大隋号令的后果。

    其他的藩国之主早早就到了,但唯独这个实力最强的东。突厥始毕可汗,却一直说在路上。直到十二月中旬才终于到来了。

    杨广这时也知道了高丽不会投降,于是便决定开始攻打高丽的行动!

    这日,杨广在蓟城城南的北郊,编组出征的各军,亲授诸将节度。

    编有左右二十四军,每军大将、亚将各一人,有骑兵四十队,每队一百人,十队为团,每团各有偏将一人,各团以青、绛(深红)、白、乌四种颜色的兵甲加以区别;步卒则有八十队,分为四团,每团的铠胄、缨拂、旗幡也都是颜色各异,每军的辎重散兵也分为四团,让步卒保护而行。

    比较奇特的是,二十四军中,每军还设受降使者一人,承诏慰抚,不受大将节制。

    也就是说,在打仗的过程中,如果敌方要投降的话,进攻的将军无权受理,需交给受降使者来处理。

    这个奇葩的规定,将会是杨广此处征高丽大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另编有中军(杨广亲率部队)十二卫,并分禁内军为内外前后左右六军,所以共编成了三十军十二卫。

    这场影响深远的惊天大战,即将打响。
………………………………

第三十二章 大业八年

    大业八年正月,在大军即将出发的前夕,豪气冲天的杨广,向名声颇大的合水令庾质问策:“高丽之众还不到我国的一个大郡,今朕以此众伐之,卿以为能克否?”

    庾质回答:“伐之可克,然以臣之愚见,陛下最好不要亲自去征讨。”

    杨广脸色一变:“朕现在集结大军在这里,岂能没有见到敌军,就先退却?”

    庾质道:“攻战而不能取胜,恐怕有损陛下的威名。要是陛下留在蓟城,指导传授谋略,将指挥权交给各军大将,让猛将劲卒,火速进击,出其不意,必定可以攻克。军机在于神速,迟缓就会无功。”

    杨广不悦的道:“你既然害怕,自可留在此地。”

    右尚方署监事耿询上书杨广恳切地劝他留在蓟城,杨广勃然大怒,命令左右将耿询斩首,经少府监、右屯卫将军何稠的竭力相救,耿询才得以免死。

    另一边的高丽士兵,也知战争即将到来,因国王高元刚刚慰问过全军,加上有长期抗隋的准备,所以高丽士兵的士气此时十分的高涨,并无多少惧色。

    高丽的百姓也是不怕隋朝的百万大军的,一是因为文帝征高丽就失败过,二是知道大业五年的时候,杨广征西北的吐谷浑,吐谷浑坚持抵抗,隋军伤亡惨重,最后虽然获得了数郡之地,但并不能将吐谷浑灭国。

    高丽抵抗隋朝大军,以天然屏障的的辽水为第一道防线,鸭绿水(今鸭绿江)为第二道防线,萨水(今清川江)为第三道防线。

    而辽水防线中,又以辽东城(今辽阳县)为核心。

    辽东城控驭戎貉,限隔海岛,汉得之以断匈奴左臂,慕容氏并有辽东城,则蚕食幽蓟,建立燕国,为祸中原,高丽得了此城后,连年加固,其实已算是这东北之地的第一坚城,而且还“负山面海,水深土衍,草木丰茂,粮食自足”。

    因辽东城在战略地理上的重要信,所以此地是为隋与高丽此战的主要战场。

    高丽抵抗隋朝的最重要防线,是第二道防线的鸭绿水。

    《汉志》中记载:“元菟郡盖马县有马訾水,西南至辽东郡西安平县入海,过郡二,行一千一百里,郡二,即元菟、辽东也。”

    鸭绿水上游有盖马大山,以为屏障。(盖马大山,古名不咸山,汉朝时称为单单大岭,又称盖马大山,后魏时城太白山,之后又有太山、太皇山等称呼,自金朝到现代,称长白山。)

    鸭绿水的防御重心,是丸都城(今集安市安县),愿为高丽故都,在丸都山下沸流水之东。

    当年高丽建这丸都城的时,就是依险筑的城,城的附近有多为大山深谷,城北有盖马大山的余脉作为天然屏障,在丸都城的西面,又有新城,新城东北,还有南苏、木底等城拱卫,共同构筑了一条坚强的抵抗线。

    高丽的最后一道防线萨水防线,附近皆为一马平川之地,过了萨水后直到平壤,再无险可守,所以萨水防线,实为高丽的最后生命线。

    大业八年正月初二,杨广在桑干水的南面祭祀土地,在临朔宫的南面祭祀上天,在蓟城城北祭祀马祖(非东南沿海一带的妈祖/马祖)。

    正月初三,杨广下诏命令即刻按顺序出发,征讨高丽!

    隋各路大军自蓟城东进发前,杨广亲自穿着戎装向众将官道:“现在征讨高丽,并非为了功名,诸将或许不识朕意,欲轻兵突袭,孤军独斗,立一身之名,以邀功赏,这不是大军的行法,尔等进军,必分为三路,有所攻击,必须三路相知,千万不可轻军独进,以致败亡。”

    接着,杨广扫了众将官一眼,继续道:“尔等凡是军事进止,皆需要奏闻待报,不可擅自行动!”

    众将官听了这话后,都是面面相觑,心中都想:“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这仗还怎么打?”

    前日刚差点被杀头的右尚方署监事耿询,在牢狱中听闻了这事后,大声悲呼不已。

    之后,各路大军以高丽都城平壤为总目标,以辽东城和鸭绿水为中间目标开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