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游戏竞技电子书 > 中国现代文学史 >

第135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135章

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史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王实味的批判,是文学史上第一次发生在共产党领导的区域内的较大规模的斗争。由于没有经验以及抗战时期的复杂情况等种种主客观原因,批判中出现过某些简单化、说理不够充分的缺点,也曾采取过某些未必适当的组织措施,它们对后来文艺战线上一些斗争不是没有影响的。但是,通过这场思想斗争,延安文艺界澄清了不少糊涂观念,端正了对文艺和政治关系的认识,深刻理解了“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和国民党统治区的文艺工作者的环境和任务的区别”,清除了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某些影响,这对于教育王实味和促进文艺整风运动的深入开展,都起了良好的作用。王实味和促进文艺整风运动的深入开展,都起了良好的作用。王实味后来在一九四四年五月会见记者时,曾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
  在与王实味错误思想进行斗争的同时,文艺界和中央研究院也对过去的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检查,对革命队伍内存在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平均主义、极端民主等严重的小资产阶级倾向,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许多文艺工作者用毛泽东同志的《讲话》精神作对照,检查自己思想上的不足和差距,都表示要在革命斗争中彻底改造自己。丁玲在中央研究院批判王实味的大会上作了《文艺界对王实味应有的态度及反省》(注:《解放日报》1942年6月16日)的发言。她在揭发批判王实味的问题之后,着重检查了自己在主编《解放日报》文艺副刊时发表王实味的《野百合花》的错误。她还对自己所写的《三八节有感》一文的某些毛病作了检查,认为自己“只站在一部分人身上说话而没有站在全党的立场说话。那文章里只说到一些并不占主要的缺点,又是片面的看问题;那里只指出了某些黑点,而忘记肯定光明的前途。”她说,通过这次整风,“我把过去很多想不通的问题渐渐都想明白了,大有回头是岸的感觉。”一些同志还在认识提高的基础上联系工作检查了执行党的文艺方针的情况。周扬在《艺术教育的改造问题》(注:《解放日报》1942年9月9日)中,对延安鲁艺的艺术教育做了深刻的工作总结和自我批评。他说,鲁艺过去在艺术教育中存在“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严重的毛病”,“教育和实际脱节的现象是很严重的”,主要就表现在“关着门提高”。提高的方针是对的,问题是“把提高和普及机械地分裂开来”,片面强调了提高,强调了技巧,脱离了现实斗争与现实需要。这样,就导致只重视西洋古典作品,“看不起当代中国的作品,民间的文艺更不消说”;而对现实主义也产生了“糊涂观念”,即只写“身边琐事”,写“过去生活回忆”。周扬并提出了改进方案,要求加强艺术教育与部队、农村文艺运动及其他文化部门的联系,深入体验实际生活,研究民间艺术,正确接受遗产,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张庚在《论边区剧运和戏剧的技术教育》(注:《解放日报》1942年9月11、12日)中,也检查了戏剧运动与戏剧教育“专门讲究技术”,脱离现实内容,脱离实际政治任务来谈技术的倾向,指出当时追求“演大戏”是没有摆正普及与提高的关系,而是“朝着一个旧传统的既成目标往上爬”。他还谈到过去学习技术没有考虑很好为革命内容服务,学习古典的和外国的文学遗产没有很好地批判继承,有人单纯追求学习托尔斯泰的宗教“悲剧气氛”,等等,这些都是确实存在和必须解决的问题。何其芳在《论文学教育》(注:《解放日报》1942年10月16—17日)里也检查和反省了鲁艺文学系过去脱离现实的倾向,对于今后应该培养什么人才并如何培养,对待文学应抱什么态度,以及课程、教学的安排等,提出了积极的意见。冯牧发表了《关于写熟悉题材一解》,有分析地批评了那种单纯提倡“写熟悉题材”的论点,认为片面强调这种说法“常有可能把自己的创作方向引导到一个狭窄的甚至错误的道路上去的。”(注:《解放日报》1942年8月22、24日)革命文艺队伍内部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促使了文艺工作者思想水平和理论水平的提高,从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当时延安文艺整风取得的收获。
  为了贯彻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精神,一九四二年六月,边区政府文委临时工作委员会就召集延安剧作者座谈(后来并成立了“剧作者协会”);同时发动艺术各部门的创作运动,征求剧本、歌曲、图画、街头诗、小故事等,以响应毛泽东同志的号召。在“七七”、“八一”等几次纪念活动中,即出现了一些新作品:鲁艺戏剧部的五场活报剧《反扫荡》,迅速反映了华北军民与敌寇“三光”政策所作的斗争;青年剧院演出的《刘家父子》、《贵娃》、《流动医疗队》,分别表现了我子弟兵、顽军的生活以及白求恩大夫的战斗事迹;鲁艺音乐部创作了《七月里在边区》等一批新歌曲。这些作品表现了一个总的方向的转变,即“力求反映现实”,“并且尝试着应用民间的文艺和民众的语言来创作”(注:萧三:《可喜的收获》,《解放日报》1943年4月11日),自然,也不免存在较为粗糙浅露的缺点。一九四二年七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文化工作委员会又举行会议,决定文艺工作者要有组织地到部队去,各协会刊物内容要以工农兵为主要对象,要抓紧创作以边区现实为题材的剧本。一九四三年二月,延安文化界组织二百多人举行欢迎边区三位劳动英雄的座谈会,劳动英雄的事迹使与会者“深受感动”,促使他们对自己“过去缺乏生产知识及脱离实际政治之文化活动”“展开了深刻的自我批评”(注:《解放日报》1943年2月7日),响起了“到农村去,到工厂去”的呼声。同年春节,延安的群众性文艺运动空前活跃。在毛泽东同志《讲话》精神的鼓舞下,在半年多来群众文艺活动普遍展开的基础上,春节联欢期间的群众性秧歌运动搞得热火朝天。当时,鲁迅艺术学院、部队艺术干部学校、西北文工团、青年剧院、民众剧社、中央党校、一二师战斗剧社等单位都组织了大规模的秧歌队,演出了《兄妹开荒》、《十二把镰刀》、《红军万岁》、《预备队长》等小型或中型剧目。每次演出,秧歌队走到哪里,群众跟到哪里,场内场外,观众和演员的感情溶为一体,出现了十分动人的场面。在这些演出中,鲁艺的秧歌队尤为突出。他们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指示,走出“小鲁艺”,奔向“大鲁艺”,通过调查方问,向群众学习秧歌,在原来的基础上大胆创造了新秧歌,使这个群众十分熟悉的形式面目为之一新,不但受到群众欢迎,也得到毛泽东同志的赞扬。这次延安春节秧歌运动,锻炼了文艺队伍,推动了文艺运动的发展,实践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解放日报》曾为此专门发表社会,着重总结了它的三个显著特点:第一,“是文艺与政治的密切结合”,文艺工作者努力使自己的工作表现出革命的战斗内容,把抗战、生产、教育的问题作为创作的主题;其次,“是文艺工作者的面向群众”,在内容上力求反映群众的生活和要求,在形式上力求让群众能接受;再次,是“文艺的普及和提高问题,在春节前后的创作表现里,也看出了解决的方向”,证明“艺术的普及不但迫切需要,而且充分可能。边区的工农兵群众不但热烈欢迎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活动,而且只要他们的作品真正正确反映了群众的思想感情,群众也是能接受的。”(注:《从春节宣传看文艺的新方向》,《解放日报》1943年4月25日)
  但是,当时文艺还面临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扩大文艺活动的范围,更好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把运动扩大、深化,使它普及到全边区,使它成为在工农兵群众自己内部生根和繁荣起来的东西”(注:《从春节宣传看文艺的新方向》,《解放日报》1943年4月25日)。为此,一九四三年三月,中央组织部和中央文委联合召开了党的文艺工作者会议,集中解决文艺与革命实际相结合、文艺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问题。参加会议的有五十多个党员文艺工作者,刘少奇、陈云、凯丰等同志也出席了会议。会上陈云和凯丰同志详细讲了作家到群众中去的重要意义,和几个应该在认识上彻底转变的根本问题,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参加会议的同志,并通过他们带动广大文艺工作者到前方,去农村,下基层,参加实际的斗争。陈云同志针对文艺工作者存在的“一个是特殊,一个是自大”这两种倾向,告诫大家要“真心的”和工农结合,“具体地遵守纪律”,要提倡自我批评,学习马列主义,学习实际政治,说老实话,听老实话,把文艺工作搞好(注:《关于党的文艺工作者的两上倾向问题》,《解放日报》1943年3月29日)。刘少奇同志的发言批评了党内一部分知识分子“口头上唯物,行动上唯心”的倾向,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只能从深刻了解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得来,文艺工作者除了读书外,还应该“直接向实际学习,直接从改造实际中学习”(注:见《解放日报》1943年3月13日《中央文委召开党的文艺工作者会议》的报导)。凯丰同志讲了下乡的目的、任务及希望,要求文艺工作者“放下文化人的资格”,甘当小学生,与工农群众打成一片,“要打破做客的观念,真正去参加工作,当作当地一个工作人员”,到军人就是军人,到政府就是职员,到地方党就是党的工作者,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服从当地组织的领导。要抱着工作的态度下去,不要抱单纯收集材料的态度下去;要抱长期工作的态度下去,不要抱暂时工作的态度下去。真正“解决以前还没有解决的问题,使文艺工作者与实际结合,文艺与工农兵结合,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