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末世来-第8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还将华国的建筑和雕塑艺术介绍给日本。在他亲自设计和主持下,在日本奈良建造了“唐招提寺”。
此外,他还治愈日本光明皇太后的眼疾,又亲自以嗅觉鉴定药物,向日本人民介绍了医学知识,交流了我国的佛学、语言学、文学、建筑学、雕塑、书法、印刷术等科学技术,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被日本人民誉为“文化之父”、“律宗之祖”。
在日本唐招提寺内供奉着鉴真圆寂前弟子为他塑造的干漆夹红坐像,已是日本国宝。一九八零年鉴真坐像曾回到华国的京城、扬州展出,历时近一个月。
赵朴初会长为迎接鉴真大和尚坐像回国巡展,题“风月同天”石额,置于鉴真纪念堂正殿东侧面西牖门之上。此牖门乃日本国宝鉴真坐像回扬“探亲”时,通往鉴真纪念堂正殿必经之处。
森本孝顺长老护送鉴真大师像于五月四日由华国历史博物馆移至法源寺展出时,受到聚集在法源寺的京城各寺一百多名僧侣的欢迎。从“鉴真纪念馆”出来,穿过一个院落,便是“鉴真大师纪念碑亭”。
碑亭内横卧一方汉白玉须弥座巨碑,正面为郭沫若所书“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背面为赵朴初撰书纪念鉴真圆寂1200周年的碑文和颂辞
纪念碑亭右前侧立有一尊著名建筑师梁思成先生的头像。中日两国为纪念鉴真圆寂1200周年,决定在扬州大明寺筹建“鉴真纪念堂”并进行了奠基仪式。
鉴真纪念堂由著名建筑师梁思成主持设计,建有门厅、碑亭、正殿、东西庑廊,占地2540平方米,整个建筑为唐代风格,正殿与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大殿相仿。
纪念碑亭左前侧还立有一尊原华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的半身雕像,雕像旁边还有一方诗碑。
赵朴初《梦扬州?访鉴真故居》暮天开,望片云江上飞来。振衣蜀冈,千古高踪长怀。当年舍身宏道,涉风涛远渡蓬莱。奈良代,招提寺,风流懿矣休哉!
两国宗师共推,算诗酒顾苏,只合追陪。明月扬州,多少雄姿英才!东风换却芜城面,报群功挹注江淮。律梁重任,留与吾侪。
院中立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所赠石灯笼,在日本国会演讲时说:“在扬州大明寺内有一个石灯笼,它与日本唐招提寺的石灯笼是一对,至今还在燃烧着,象征着中日友谊长明不灭。”
正堂为仿鉴真在日本主持建造的唐招提寺金堂,纪念堂正中供奉着鉴真法师坐像,这尊坐像是仿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鉴真像,用楠木雕刻干漆夹纻而成。
坐像前有一只铜香炉,是日本裕仁天皇为了表彰鉴真大师对日中友好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正殿内左侧放着鉴真东渡日本时所用“遣唐使船模型”。
一个橱柜里陈列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赴华国的友好代表团参观鉴真纪念馆时送的纪念锦旗。
一千多年后鉴真大师仍在发挥着中日两国间友好大使用作用。纪念馆中用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反映鉴真大师的生平,以及他历尽艰险,六次东渡,为日本送去大唐佛教和文化的悲壮经历。
纪念堂中有1980年日本唐招提寺鉴真干漆像回国巡展的照片,其中有邓同志接见护送鉴真干漆像回国巡展的日本唐招提寺森木孝顺长老的合影。还有当时的报纸上登载的邓书记撰写的《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盛事》的文章复印件。
纪念堂门厅对面原为晴空阁,现为鉴真生平事迹文物史料陈列室。星云大师倡导下,基金会捐资5000多万元建造的鉴真图书馆。鉴真图书馆落成,星云大师亲自来到扬州剪彩并参加了植树活动。
日本著名佛学专家池田和夫先生花费了巨资购得一尊西晋永康年间的珍品—白玉佛首,此佛首距今已有1700多年,其价值不可估量。
池田和夫晚年时产生了一个强烈愿望,就是让这尊佛首回归其故里华国,后通过陈从周艺术馆副馆长、民俗文化学会副会长乐峰几经周折,终于回归了扬州大明寺。
为纪念佛首回归,在大明寺内建立了这座类似于日本建筑的弘佛亭。弘佛亭楹联:千年弘德随云易;一缕佛心伴月行
第八四二节 小鱼考拉的争风吃醋
两个大美女,还都是上上之选的大美女之间,大概是不会有什么友情的吧。更何况颜沉鱼和考拉可是情敌,是不折不扣的情敌。颜沉鱼可是安初遇这一片的,可是和安青桔站在一起的,考拉就是半路加进来的啦,不是颜沉鱼很是喜欢的哦。
弘佛亭内供奉着一块上题“佛”字的泰山石,佛字由乐峰敬书。在泰山石碑的背面;刻有陈从周先生最后的墨翰“无量寿佛”四个大字,亭子内顶有浮雕释迦牟尼弘佛图。
鉴真佛教学院位于鉴真纪念堂之后,整体设计采用仿唐风格,校园内绿树成荫,芳草匝地,碧水环绕,古典建筑错落有致,钟声梵音萦绕,与千年古刹大明寺融为一体;是风景秀丽、环境宜人的读书研修圣地。
学院坚持“学修一体化、生活丛林化”办学方式;实施“以信为本、以戒为师、解行相应”的道风修持教育。
注重夯实学僧文化基础水平、提升宗教素养知识,强化英语、日语会话能力,拓展实际应用技能;致力培养爱国爱教、弘扬人间佛教、自利利他、能荷担如来家业、促进和谐友好的合格僧才。
有寺庙的地方必有塔,通常人们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即是印度梵文中塔的别称。
相传隋文帝未登基时,遇一印度僧人,文帝与之甚洽。僧人赠他一小袋佛舍利。嘱云:“此乃大觉遗灵,故留公与之供养。”帝诺。文帝登基后,曾与昙迁法师将舍利子倒出。经反复计数,忽多忽少,莫能所测,大奇之。昙迁则徐徐云:“诸佛法身。过于数量,非世间所能测耳。”于是,文帝乃用七宝瓶藏之。至天下初定,俄尔思及梵僧所言,因而将舍利分送各州,令以建塔供之。大明寺栖灵塔之舍利。乃为其中之一。
栖灵塔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初建,塔高九层,雄踞蜀冈,塔内供奉佛骨,谓之佛祖即在此处。本焚僧大觉遗灵之言,故称“栖灵塔”。
隋唐时期,扬州的政治经济发展很快,已成为江南地区的商贸中心,全国第三大都会。繁华程度仅次于长安、洛阳。日日商贾云集,游客如潮。历代文人墨客,皆喜光临。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高适、刘长卿、刘禹锡、白居易等均曾登临栖灵塔赋诗赞颂。李白登临此塔后,在《秋日登扬州西陵寺塔》诗中赞叹道: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顶高元气合,标出海云长。万象分空界,三天接画梁。水摇金刹影,日动火珠光。
诗人白居易、刘禹锡在登栖灵塔后。也有诗歌描述该塔。白居易写诗道:“半月腾腾在广陵,何楼何塔不同登。共怜筋力尤堪任,上到栖灵第九层”。
刘禹锡诗写道:“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阑干。忽然笑语半天上,无数游人举眼看”。
可惜在唐武宗会昌三年(843)的灭佛运动中,一代胜迹化为焦土。自此。以后很长时间内的观光者来此,无不喟然长叹,怅茫若失。
真宗时曾重修,然塔则被递减为七层,后不久又被毁。宋代宋庠于宝元年间(公元1038…公元1040年)任扬州知府时。有《登大明寺塔》诗,写到自己带着病足攀登寺塔,可证栖灵塔在北宋时期是存在的。
鉴真大师塑像回扬州“探亲”,各界人士倡议重建栖灵塔,励图宏业。1大明寺方丈瑞祥法师在该寺东园选址重建栖灵塔并立奠基石,仪式隆重。瑞祥法师圆寂后,由能修法师主持栖灵塔的重建,率众僧省吃俭用,募化资金,虔心操劳。
栖灵塔开机钻探,12月7日正式动工打桩,工程桩柱36根,另有锚固桩9很。每根桩径为0。9米,桩深25米。不久栖灵塔以空前之新貌展现于人间。
能修法师欲以一流的风采,恢复当年栖灵塔之优峻,专请扬州建筑设计院精心设计,塔身方形、平面为22米x22米,底层面积484平方米。九级佛塔置于2。50米高的承台之上,塔下设地宫4。00米,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木构楼阁式,总建筑面积1865平方米。
栖灵塔风格仿唐,东西南北每面四柱三间,一门二窗,平座腰檐,平座与屋檐由斗拱支撑,出檐大而平,柱以腰鼓形,窗形直棂。
塔高各层不一,第一层8。20米、第二层6。30米、第三层6。20米、第四层6。15米、第五层6。10米、第六层6。05米、第七层6。00米、第八层5。95米、第九层8。50米,塔尖10。55米,总高度为70。00米。
栖灵塔佛历二千五百三十九年仲冬赵朴初题
该塔设计气势雄伟,建成后雄踞蜀冈,扬州景观尽收眼底。栖灵塔建筑总造价约在一千万元以上,大明寺为重建栖灵塔募化缘起,敬望海内外缁素大众,护法擅越,广种福田,共襄胜举,则功德无量矣!大明寺对募化一千元以上者,在栖灵塔塔廊立石留名。
栖灵塔总造价达1000万元以上,总建筑面积1865平方米,总高度为70米,建成后的栖灵塔气势雄伟,雄踞蜀冈,成为大明寺的标志性景观。塔了望,扬州所有景观,一览无余矣。
传闻:在唐会昌三年某月某日,有一使臣奉命出使高丽。他在高丽驿道上遇见一僧人,手托一塔,健步如飞。使臣见此塔眼熟,遂好奇赶上问之。那僧云:“此乃扬州栖灵塔也。”使臣惊问其故。
僧曰:“此塔今有难,故移高丽以避之。”使臣闻而讶异。归而询之,人皆云:塔被毁之时,见塔在火光中凌空而飞,不知所往。其言塔飞时日,一如所见。合之。后又闻高丽南端某地,故有一古塔,酷如“栖灵”也,甚奇。
再闻:会昌三年某年某日,扬州某商人往明州的途中,在舟中午睡。梦见灵栖塔。自空中飞往明州。并见原寺中一熟识僧人,似在塔三层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