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冷梅香-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身旁的女子是沈碧纱,两道秋水似的眸光,深情注视在他脸上。“我正在街上徘徊,打算找家客栈住下,却碰巧遇见十三和老杜,她把你交给我,让我立刻带你离开应天,走得越远越好。”顾秋寒“唔”一声道:“难道她给我的不是毒酒?”
“是毒酒。”沈碧纱道:“但并不是致命的毒药,你只不过能让你暂时昏晕而已。”
顾秋寒双拳紧握,指甲几乎刺进肉里,心痛的念叼着:“十三,十三!”
沈碧纱接着道:“她说只有用这个办法才能保全你的性命,还说虽然保住了性命,你却永远不能在应天出现,也不能再使用‘顾秋寒’这个名字。”
顾秋寒点点头,他明白,自己虽还活着,“顾秋寒”却已经死了,否则不但辜负了十三的一片苦心,还会连累她和老杜。
沈碧纱道:“她给我一枚宫里的金牌,让我趁夜出城,带你远走高飞,还帮我雇好了马车。”
顾秋寒痛苦的闭上眼睛,凄声道:“还有吗?”
沈碧纱微摇螓首,“最后她让我转告你一句话——相忘于天涯。”
车厢内昏暗无比,沈碧纱并不能看到,在这一刻,两行清泪从他眼中飘落,沾湿了衣襟。车外冷月高悬,一株腊梅夹在垂柳之间,悄然呆立,仿佛在凭吊那已逝去的芬芳。
后记
江湖险,人心更险
今年的创作计划是《浮生六记》结束后,写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大长篇,并没有打算写专号,但在李辉以请客按摩的利诱下,我极其果断的暂停了正如火如荼的长篇创作,于是就有了这篇《月冷梅香》。不过考虑到路途迢遥这一因素,李辉许给我的,百分之二百又是个“马歇尔计划”。
开个玩笑,因为接下来将要探讨的,是个十分沉重的话题——春冰薄,人情更薄;江湖险,人心更险!
胡惟庸案,是明初历史上最重大的一次政治事件,朱元璋为肃清“逆党”,在处死左丞相胡惟庸后,株连杀戮者达3万余人(算上亲眷,这个数字更加惊人),前后延续了10年之久,堪称一次名副其实的大屠杀。值得注意的是,之所以要为逆党二字加上引号,是因为胡惟庸当时是否真有谋逆之举,尚待考证。很多史学家都认为,朱元璋一手造就的胡惟庸案,只是他为加强中央集权而设计的一个大阴谋。
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君主制国家以来,宰相或丞相就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政,位高权重。宰相可以是皇帝的得力助手,也可以对皇帝的权力构成威胁——历史上宰相篡夺皇权的并不罕见。朱元璋历尽艰险登上大位,他决不能容忍别人与他分享权力,他对身边的任何权臣都会严加防范。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他身边的任何权臣都面临着危险。
众所周知,朱元璋在登上帝位后,一直对迫害开国功臣乐此不疲,原因只有一个,谁影响了他的集权,谁就该死。可是胡惟庸死后,朱元璋敕谕廷臣说:“国家罢丞相,设府、部、院、寺,分理庶务,立法至为详善。以后嗣君,其勿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可见,朱元璋认为对皇权真正构成威胁的,不是胡惟庸,而是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将近两千年的丞相制度。
胡惟庸究竟有没有谋反?《明史·胡惟庸传》里清楚记载着:“惟庸既死,其反状犹未尽露。”就是说,胡惟庸被处死的时候,他谋反的罪行还不清楚。胡惟庸的罪状像故事传说一样,逐步添枝加叶,越到后来越显得完整。他的罪状包括:谋刺徐达;毒死刘基;与李善长勾结往来谋逆;通倭(其实这一罪名是到了洪武十九年,即1386年时才发现的),甚至派遣明州卫指挥林贤下海勾结日本,欲借兵为助;通蒙古(称臣于元嗣君这一罪名,则是到了洪武二十三年,即1390年时才发现的),派遣元故臣封绩致书元嗣君称臣,并约为外应,等等。经过史家考证,胡惟庸的上述罪状多属捕风捉影之词。
朱元璋处心积虑,先制造出胡惟庸这个跳梁小丑,再亲手将其毁掉,并拿他莫须有的罪状说事,撤销中书省,废除丞相制,而且陆陆续续屠杀数万人,帝王之心,何其毒也!
顾秋寒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江湖人,他家庭条件不错,老爸生前贿赂胡惟庸,让他从一名整天唿朋友唤友,使枪弄棒的浪荡子,摇身变成了国家公务人员。他原本可以这样波澜不惊的生活下去,可一次偶然的善举,却让他卷入到天子的阴谋当中,成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的道具,如果不是泡上了十三公主,他恐怕连性命也丢了。
小顾参加工作之后,便与从前那些狐朋狗友逐渐疏远了,唯一持续发展的,只有一个梅大官人。但是这个他最信赖的朋友,最终还是亵渎了“朋友”这两个字,不过小顾表示理解,“朋友之义,敌不过父子情深”嘛。但他是否理解了十三公主呢?十三也是为了父亲,以及朱家千千万万的后代子孙们。
十三自己也承认,她生长在一个没有人情味的地方,但是她却用行动捍卫了一份纯洁如腊梅花般的爱情,可惜无论她演绎得如何完美,终究逃不过“永世不得相见”的命运悲剧。
【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