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将门-第8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彦博的这一套方案,得到了大多数人赞同,就连司马光也被文彦博说服了。
他觉得老家伙的确不简单,竟然把师父的这一套东西,都给学会了,而且运用如此娴熟,真是不能小觑。
“陛下,臣以为文相公所言还是有理的,只要落实好了,堪称一个表率,可以推广全国。”司马光说完,也得到了赞许,可唯独最应该支持的王宁安,一直沉默不语,甚至皱起眉头,他的手里,握着的正是王安石的那一份奏报。
王宁安一遍又一遍看着,渐渐的手攥紧了。
不得不承认,一直以来,王宁安都希望效仿前世的经验,按照羊吃人的方式,推行工业化,实现所谓富国裕民的目标。
当然了,在柄国过程中,他不断反思,也做了一些调整,没有完全照搬,但大体思路是不变的。
文彦博的这套想法,完全是摸准了王宁安的脉,对症下药,他是不愁王宁安不支持。
但是文彦博这一次算错了。
王宁安早就猜到了他强推改种棉花的后果,可是看过了拗相公的札子之后,王宁安更是不寒而栗,浑身发抖。
这一次拗相公没有讲太多的大道理,他完全把目光放在了普通百姓身上。
王安石提出,改变经济模式,改变延续千百年的种植传统,老百姓是要承受代价的。这没什么难理解的,毕竟一个人换工作还要适应一段时间呢,更何况是千百万的农户。
王安石还告诫所有人,这些农户多数都是佃农,他们没有一点积蓄,很多人还背着债,稍微的动荡,就会让他们彻底破产,难以维系。
如果活不下去,他们会怎么办呢?
上山当土匪,还是下海当海贼?
哪怕只有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的人成了贼,到处烧杀抢掠,这个后果朝廷也承担不起!
有人要问了,能不能进行殖民扩张,拿海外的土地解决农民的问题?
王安石也给出了分析,可以,但是作用有限。
就拿西域为例,大宋目前一年的移民不到十万,这已经是很高的数字了。
向南洋移民,一年最多能转移走多少?
三十万,五十万,还是一百万?
别忘了,南洋的气候和中原完全不同,又要跨越重洋,当地还有那么多的土著,随便把人扔过去,光是水土不服,就能要了许多人的命!
王宁安不是下不了狠心,但是有些基本的工作,你要替老百姓做好,然后才能推动移民。而且每年转移出去几十万人已经很多了。
假如转出去的移民,十个里面有八个死了,老百姓不是傻子啊,谁会愿意去送死啊,他们根本不会听朝廷的命令,只会拿起刀枪,跟你玩命!
陈胜吴广的教训,不就在史册上写着吗!
举事亦死,移民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到时候,登高一呼,遍地烽火,离着改朝换代就不远了。
王安石的这份札子,一改他之前的风格,甚至说,完全变了一个人!拗相公提醒满朝诸公,在制定国策的时候,如果眼睛里光有数字,光算计着能增加多少收入,而不想着老百姓,能不能承受得住,那是行不通的!
因为你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牛羊!
要知道,这世上多一半的农民起义都发生在这片土地上,从来不缺乏陈胜吴广一般的勇者。
拉拉杂杂,说了一大堆,那王安石就没有提出解决的办法吗?
提出了,而且还很简单!
王安石只有两个字:分地!
就像幽州干的那样,给老百姓分地,有了土地,就有了活下去的本钱,也就能抵御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剧烈动荡……不分地就是死路一条,怎么都走不通!
第858章 定海神针
王宁安深知自己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上,一步走不对,就会产生无法挽回的失误。
还是那句话,发展工业很好,但是工业化的后果同样很可怕!
不要说别的,光是不久之前,地方的财政困窘,就敲响了警钟,你发展城市,发展工业,必然会出现有地方得利,有地方受害,不患寡而患不均,真的有人因为吃不上饭,活不下去,揭竿而起,好不容易发展的成果,全都会毁于一旦。
王安石这次的上书,是彻底触动了王宁安。
朝廷连着议了三天,也没有结果。毕竟王宁安不松口,谁也不敢承担后果。至于王宁安,他也没闲着,而是派人快马去兖州,把王安石请来。
“半山公,你到底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能不能全都告诉我,我现在也是举棋不定啊!”
王安石一身布衣,但却神采奕奕,他看到王宁安的态度,脸上就止不住的笑。
“唉,王爷,你果然比王某合适,光是这份胸襟,就让人钦佩!”
王安石抓起茶杯,灌了一大口,然后也不顾路上的疲惫,就和王宁安谈了起来……不得不说,学问不是读书读出来的,而是拿脚板走出来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王安石这一次是自信十足,侃侃而谈!
“兖州有田亩一百五十余万,其中一百二十多万亩在以孔家为首的大户名下,光是给他们干活的佃户就有近40万,拥有自己土地的百姓不过10万人,另外还有10万左右的市民……这六十万人当中,以佃户情况最为悲催,就先说他们……平均每人能有3亩田,每年能产麦子450斤,丰年最多500斤,其中4成到5成要交给孔家等大户,老百姓手里的麦子最多300斤,脱粒之后,磨成面粉,也就200斤出头,扣除朝廷的田赋,苛捐杂税,最后能剩下也就是150斤啊……也幸好百姓勤劳,能种一些豆子,油菜,再上山砍柴打猎,下河摸鱼,勉强度日吧!”
王安石讲述了百姓的生活,他的眼圈也发红了。
“王爷,民生如此艰难,你让他们怎么改种棉花?万一不成,一家老少,就要全都饿死!即便是丰年,商人大户,也能通过压低棉价,抬高粮价,把老百姓多挣的一点钱,都给榨干净了。王某真是惭愧,直到今日,我才清楚民间的状况,如此情形,怎么能推青苗法!王某真是害人不浅啊!”
听着拗相公自责的话,王宁安动容了。
这个问题也就清楚了,归根到底,是民间的产能太有限了,效率提不上来,老百姓手里没有余钱。
“王爷,改种棉花,固然能增加收入,充实国库,可是你想过没有,最后的棉布要卖给谁,是普通百姓吗?”
“当然不是,他们消费不起,大头儿还是要卖到海外……不过棉纺发展起来,或许能吸纳一些老百姓就业,他们的收入还能提升一些。”
“王爷,你断然不能做此想!”
王安石断然道:“普通百姓,种了一辈子田,他们不懂棉纺,尤其是蒸汽机,他们连听都没听过……还有,多数百姓,连一句整话都说不清,他们没法胜任工厂的工作!”
“那朝廷可以建学堂,免费培训他们!”
“王爷!建学堂是要花钱的!”王安石苦笑道:“在乡村,十来岁的孩子就要下地干活,顶半个劳力,你就算建了学堂,也不要学费,可老百姓损失不起啊!他们舍不得让孩子去读书,浪费半个劳力,家里人就要饿肚子!”
……
王宁安和拗相公谈了很久很久……终于,王宁安把情况弄清楚了。
他也明白王安石的意思,不能只看数字,要去考虑百姓的实际困难。
懂了这些,再回头看王安石开出的药方,也就豁然开朗了。
分田!
先让百姓能填饱肚子,家里再有一点结余……只有这样,办学堂,培训工人,才能落实下去。掌握了技术和学习能力,老百姓也才能跟得上工业化的脚步,享受工业化的成果。
另外分田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创造出一批稍微富裕的百姓,他们拥有消费能力,工厂生产出来的东西,不用完全指着海外,自己也能消费一部分,实现内部的循环,让经济运行更安全。
说到底,大宋是一个拥有亿万百姓的超大国家,大块头想要跑起来,远不如小个子来的方便。
就拿日不落帝国来说,他们开始海外掠夺,殖民扩张,人口不过两三百万,而且还坐拥几百万平方公里的海外殖民地。
他们只要发展造船、毛纺、威士忌就足够了,国内的旧贵族,普通的百姓,传统地主不满,往海外发配就是了,一年发配几千人,最多不会超过一万人,就能天下太平,安安稳稳进行工业积累。
等到他们进化到蒸汽机的时代,人口也才一千万出头,却拥有三千万平方公里的海外殖民地,迂回的空间更大了,所以才能保证国内安稳。
说到底,他们玩的是成本非常高的工业化,只是人家本钱厚,有足够空间折腾。
大宋拥有百倍人口,如果还按照他们的路子玩,没等国富民强,就先玩脱了……要么是四分五裂,先后发展不均,大家伙同室操戈,诸侯割据,要么就是一波一波的农民起义,彻底将帝国摧毁,再重新开始一次治乱循环,绝对没有第三条路!
为什么中华几次接近工业化,商业化,资本化的门口,全都铩羽而归,不是古人愚蠢,而是情况太复杂,根本没法驾驭。
听说王安石回来,司马光也来了王府,他陪着听了后半段的讨论。
王安石突然对着他一笑,“我听说君实兄交朋友,都喜欢问问人家有钱没有,如果没钱,君实兄可不愿意交往啊!”
司马光老脸一红,王宁安笑道:“没想到,君实也嫌贫爱富?”
“不不不……”司马光连忙摆手,“师父,你这就是冤枉弟子了,我坐在这个位置上,管的就是钱,如果净交一些穷朋友,他们困难了,求到我的门下。我是答应,还是不答应?不答应,朋友做不了,答应了,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