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调教大宋 >

第749章

调教大宋-第749章

小说: 调教大宋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话找话,却是硬插进来。
  “哪有闲心让你们师徒野游?”
  撇了一眼唐奕,“老夫可有言在先,你把萧家的人赶回去这一点老夫很钦佩。”
  “但是,亲下辽阳,老夫可不同意!”
  “你小子现在身份不同,一大帮人都指着你呢,不可擅自远行!”
  唐奕闻之苦笑,“我也是没办法啊!”
  范仲淹显然也被老贾的“生插”吸引,略有沉吟,“子明这回说的却是没错,你不能轻易离京,况且去的还是辽地。”
  “什么叫这回说的没错?”
  一点不出所料,没超过三句,两个老头儿又要往抬杠的方向走。
  “老夫一直说的没错!”
  “是是是是。”范老爷心情大好,没工夫和他吵着玩儿。
  转头嘱咐唐奕,“听子明的,你不能去。”
  “我也不想去。”唐奕一阵无语。“我那岳丈的为人相爷与老师又不是没有耳闻,当奕愿意去受罪?”
  “可是,真的没有别的办法,不去不行!”
  贾昌朝则道:“你去不去其实结果都是一样,何必呢?”
  “不一样。”唐奕摇着头。“我不去,那就只能靠时间慢慢的把辽阳同化与大宋。”
  “可是,既然已经决定要攻略辽阳,招降萧家,那还是我去一趟,尽快解决的好。”
  “……”
  “……”
  两个老人家都不说话了,唐奕说的无可厚非。
  “你是怕耶律洪基?”
  “嗯。”只见唐奕点头。
  辽阳住进了宋兵,耶律洪基早晚会知道的,他不会坐以待毙。
  抬头望天,沉重一叹,“迟则生变啊!”
  范仲淹与贾昌朝对视一眼,皆知唐奕这是非去不可了。
  ……
  既然劝不住了,那索性看开些。
  范仲淹道:“也好,正好你路过辽河口,把阎王营的那点烂事儿一并解决了。”
  “对!!”
  贾相爷今天难得的与范老爷第二次达成了共识。
  “莫让杨怀玉和石全福两个再闹下去,动摇军心!”
  唐奕笑,“动摇军心还不至于,他们应该有分寸。”
  “不过,奕倒觉得,他们两个现在……挺好。”
  “哦?”贾昌朝一疑。“怎么个好法?”
  “相爷不觉得,阎王营里有杨怀玉这样的猛将,有石全福这样稳重之人,再加上王子纯从中调剂,简直就是绝配吗?”
  “……”
  贾昌朝不说话了,低头沉思。
  杨怀玉勇武有余,机智不足,掌千人兵阵是为良将,但掌数万之军,却非良帅。
  但是,加上一个王韶则有不同。
  王韶心思缜密,足智多谋。他与杨怀玉配合,一人可为剑锋,杀气森然,掌军塑魂;一人可为剑柄,圆润适中,指哪儿打哪儿!
  原本贾相爷以为,此二人合璧,阎王营大局可定。
  不过,现在唐奕说要加入一个石全福,老贾发现,倒也不是不行。
  杨怀玉和王韶虽然好,可是干劲有余,持重不足。
  王子纯还是太年轻,难免有冲动欠思之时,那这个时候……
  石全福……
  石全福可为剑鞘,藏锋纳剑,以免自损。
  “好,我看行!”
  看向范仲淹,“你觉得呢?”
  范仲淹沉吟了一会儿,“行是行,不过……”
  “怎么安排??”
  “如王子纯之策,石全福也终是领两小军的军头,是杨怀玉的下级,算不上三人搭伙儿。”
  “这个简单。”
  唐奕丝毫没当回事儿,“能给他安插的位置太多了。”
  “将来无论军制,还是官制,细化分工都是必然,不如就让阎王营改个彻底,再添一参将之职便是。”
  “……”
  两个老人家算是服气了,这小子不光想像力天马行空,干起事来也是天马行空,说添一职就添一职,想都不带想的。
  不过,二人也开始期待起来。
  军制大改的细则唐奕与他们讲过,二人也很想看看,把作战、政工、训练、参谋、后勤、装备、兵种多元化都细分开来之后,到底能形成什么样的战斗力?
  ……
  ……
  说着话,前方的大片农田却是吸引了三人的主意。
  与别处不同,地里种着的,赫然是新粮种——玉米。
  正值七八月交,高高的玉米杆子结了棒儿,却离成熟尚有时日。
  唐奕忍不住跑到地边儿,扒开一个玉米棒子细看。
  “不错,还算饱满。”
  但是,看着只有大半个巴掌大的小梆子,又砸吧着嘴道:“就是这棒子小了点儿。”
  又往田里瞅了半天,“种的太密了,长不开。”
  范仲淹看着弟子忽然成了农事行家,不由发问:“种的密也不行?”
  “不行。”唐奕摇着头。“这种庄家,一步之内最多种三颗成苗为佳,种的多了,反而影响收成。”
  偏头看向不远处的农庄,“庄上的农户显然有点贪多了,以为种的多收的就多呢。”
  老贾则是靠上来看着唐奕扒开的玉米棒子,“这是美洲原种?”
  “怎么不是涯州一号?否则棒子还能再长三寸!”
  唐奕道:“涯州一号不耐旱,此地水源不足,却是不太适宜。”
  “……”
  好吧,这回轮到范老爷插不上嘴了,两人说的他一点没听懂。
  “你们等会儿。”
  “什么是美洲原种?什么又是涯州一号??”
  唐奕急忙解释,“美洲原种,就是祁雪峰他们从美洲带回来的玉米种子,耐旱涝,不挑地。”
  “不过,结棒比较小,产量也一般。”
  “而涯州一号,则是咱们大宋的农户把不同地区的美洲原种,根据不同特性,交差授粉,人工培育出来的一种新式玉米。”
  “产量比美洲种高上不少,不过尚有缺陷,有的地方种不了。”
  “哦。”范老爷听明白了。
  忍不住大赞,“不错,你们涯州这个事儿干的好,功在千秋!”
  “哼……”
  哪成想,贾相爷冷哼一声,“这算什么?”
  “你是没机会看着了,涯州不光在培育涯州一号玉米种,还有稻米种子,番薯改良,小麦新种。”
  “用不了几年,新种问世,到时你再看,必惊得你这老货话都说不出来。”
  “真的假的??”范仲淹不信。
  在他眼里,缺粮都缺成习惯了,要真如贾子明所说……
  “那还不错,说明你老贾在涯州没白呆。”
  唐奕一阵挠头,贾相爷这牛皮吹的……
  有点过了。
  哪有那么容易?
  就说杂交水稻吧,这玩意高产的可怕,但是唐奕也只知道是从野稻之中找雌雄同株的进行杂交。
  但是,也仅限于此,连个方向都算不上。
  涯州的试验农已经鼓捣了好几年了,也没弄出个头绪,是真正的“有生之年系列”。
  不过,新粮种不好说,改良种植方法倒是能做到的。
  比如眼前的玉米,稀种比密植更高产,就是试验农们从几十块不同的田里实践得来的。
  ……
  “走吧……”唐奕招呼了两个顶牛的老小孩儿。
  “咱们进庄子。”
  “得提醒提醒,否则糟蹋东西。”
  ……
  说着话,三人缓步进村。
  可是,在农庄里转了半天,居然没找着活人。
  三人面面相觑,人呢?
  唐奕不知道,人都去镇上了。
  干嘛去了?当然不是赶集,是去……务工了。
  而唐奕这不经义的进来,却引出了他另一条不同以往的发展思路。


第939章 慢了
  诺大一个农庄居然没有人,这着实有些诡异。
  三人转了足足有一刻钟,把范老爷和贾相爷累的已经额头见汗,终于在村子的宗祠之中,见着了一个老妪领着六七个最大不过二三岁的婴孩儿。
  “老婆婆,村上的人呢?”
  老妪显然没见过什么世面,若不是唐奕这个陌生人身后还有两个老人家跟着,让老妪安心不少,说不定人家直接就关门赶人了。
  可即便如此,老婆婆还是下意识的把孩子们都笼到身边。
  “你们是……”
  唐奕怕惊吓了老妪,急急解释:“我老少三人恰巧路过此地,见村上无人,甚是新奇,特有此一问。”
  “哦。”老妇这才放下心来。
  “庄上的人都去镇上务工了。”
  “务工?”范仲淹不由眉头一皱。
  先帝皇陵兴建,用工七万余人,确实浩大工繁。但是,朝廷就怕扰民惊户,特意嘱咐督建官员,除了匠人艺工取于民间,其余劳务皆出禁、厢两军兵勇,万不可惊扰百姓。
  怎么这一庄子人还是都出去务工了?
  在范老爷看来,这里靠近皇陵所在,所谓务工,一定是去修陵了。
  “这个李孝光!”范老爷登时就不乐意了。“胆子是越来越大!”
  贾相爷却是不太认可范老爷的话,“七月成陵本就急迫,李孝光为了工期,走一些捷径也属正常。”
  “再说了……”
  贾相爷老神哉哉,“这位老人家不是说了吗?是务工,非是出役。”
  “咱们又不是不给佣资,你急个什么劲儿?”
  唐奕在一旁暗暗点头,现在朝廷不差钱,关于修陵所用工匠的拥资可是不低的。
  其实,唐奕觉得范老爷这回倒是有点矫枉过正了,大宋这个操蛋的祖宗规矩,也就是死后修陵。
  诚然,这个规矩避免了奢靡浪费,七个月就是修出花儿来,能花多少钱?
  但是,这么短的工期,也确实增加了修陵的难度,不从民间用工几乎是不可能的。
  心里是这么想,但是唐奕还是没有帮腔,而是转头和声地问向老妇,“老人家,可知修陵那边给佣工多少月资?”
  老妇还在奇怪,这两个老头儿看起来和和善善的,怎么说吵起来就能吵起来呢?
  听唐奕发问,急忙回答。
  “哦,官府的人确实来招过工,佣资给的也……也还行吧。”
  “日佣七十文,一个月下来,每人能拿两贯多钱。”
  “你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