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调教大宋 >

第702章

调教大宋-第702章

小说: 调教大宋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秉臣闻之没有悲伤,反而露出笑意,“好,老奴随后就到。”
  赵祯欣慰的点了点头,又看向范仲淹。
  “还要劳烦范公……看住那个小疯子啊。”
  范仲淹也是点头,一向不苟颜笑的老脸微微颤抖,“陛下放心就是……”
  “嗯……”赵祯满意的闭上了眼睛。
  过了一会,猛然又睁开!!
  “大郎,大郎呢!!”
  “在呢……”唐奕急急的靠到了他身边。
  只见赵祯自嘲的淡笑,“还是有点舍不得啊……”
  唐奕无言,强忍着不让泪水留下。
  看着城下的景象,老皇帝是真的舍不得……
  “真想向天再借……几年光景啊。”
  随后,自知无趣,悻然作罢。
  用只有二人听得见的声音道:“朕想了一下……”
  “还是有点不甘心……”
  “有什么不甘心……您说。”
  “千年王朝,朕知道那是痴人说梦。”
  “可是……你这个小混蛋,让朕知道了不该知道的东西。”
  唐奕接道:“您放心,大宋的苦难,只要有我在,就不会再出现在大宋身上。”
  “嗯……”赵祯点着头,却还是有一点不满意。
  最后,终于是问出了口,“那千年王朝呢?”
  “你和别人不一样……能不能保赵家一千年?”
  说到这里,赵祯一眨不眨地盯着唐奕。
  他知道他有些贪心,他也知道这才是他的“舍不得”。
  他现在想知道,这个小疯子会如何答他。
  ……
  唐奕沉默着,注视着赵祯。
  千年王朝,怎么可能?这个保证谁也给不了。
  可是……
  “好。”
  “我来想办法。”
  “当真?”
  “当真!”
  “那就好!”
  赵祯终于露出满足的表情,最后再看一眼夜空的璀璨与人间的繁华……
  满足地闭上了眼睛。
  “大郎啊……”
  “嗯……”
  “你是不是还欠朕一点什么?”
  “什么?”
  “你是朕的驸马,可是……你却没叫过朕父皇……”
  “爹!!”
  “……”
  “唉……”
  ……
  ……
  过了一会儿。
  宣德楼上传来群臣百官的一声高亢山呼……
  “恭送吾皇!!!!”
  ……
  咚!!!
  咚!!!
  咚!!!
  相国寺,铁塔寺……
  还有开封所有的寺庙同时想起丧钟,震彻苍穹!
  一代仁皇,在烟花璀璨,与歌舞升平之中……
  在百官!
  万民!
  后妃子女,兄弟同宗的陪伴之下!
  永远的……
  闭上了眼睛。
  角落里,李秉臣靠着宣德楼的柱梁……露出一丝欣慰。
  闭上眼,缓缓萎倒,再也没有睁开。


第900章 当局者迷
  可能,在那些热血青年,志在家国的“有识之士”眼里,赵祯算不上什么好皇帝。
  纵观其一生,若刨去收复燕云再看,几乎未立寸功。
  且开拓不足,守成有余。纵有雄心革除弊政,然,魄力不足,韬略不济,稍显仓促。
  在位四十二年,只保下了真宗皇帝留给他的太平盛世,却没给后人留下一个开朗的局面。
  可是……
  什么是好皇帝呢?
  对于大宋的百姓和臣子来说,他们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有识之士”,不是张嘴闭嘴就是征伐天下血热愤青,更不是抬笔落墨点评千秋功过的后来人。
  他们就是身处在赵祯时代活生生的人,能有太平日子过,能有一位知冷知热、仁德慈善的掌权者……
  比他妈什么都强!!
  铁血?
  骄傲?
  那是局外人的矫情,是有识之士的理想国,但,那不是生活。
  平头百姓、殿上人臣,图的是什么?不就是个太平吗?
  而赵祯……
  做到了。
  千古一帝,他不是最英武的那个,但他一定是最被他的臣子和百姓爱戴的那一个。
  数百年后,那位看谁都是“土鳖”,看谁都比自己差一截的乾隆爷,一生只佩服三位皇帝——
  亲爷爷康熙、唐太宗,还有……就是宋仁宗。
  乾隆佩服赵祯的可绝不是什么丰功伟绩,而是乾隆爷再牛掰,他也得不到赵祯这般受万众爱戴的结局。
  ……
  ……
  赵祯走了。
  举朝哀悼,万众追思!!
  随着丧钟响彻霄汉,震撼开封,宣德楼下先是一静,歌舞骤停。
  听闻城楼上文武臣僚一声:“恭送吾皇……”,百姓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可是,那哀哀钟响每一锤都锤在心间……
  吾皇……走了!!!
  猛然间,哀嚎如枭,泣哭似血。
  上到王公贵族,下至乞丐民夫,无不热泪横流伏倒在地,数十万军民为这位千古仁帝送上最后一程。
  而城中各处,没有来宣德楼过上元节的百姓听到这个噩耗,也是急急的往宣德楼赶,一切发乎于情,没有半分做作。
  试问古今,除了千年之后的那位总理,何人有此殊荣?
  ……
  ……
  赵祯……
  走的很安详,就像睡着了一般,嘴角犹挂着一丝笑容。
  ……
  “您看见了??”
  唐奕蹲在他的身边,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掉,却是陪着老皇帝一同笑着。
  “大家都来送你了。”
  ……
  也许,赵祯听到了,凝固在嘴角的那丝笑意……
  仿佛更浓。
  ……
  这时,范仲淹有些不放心,靠了过来。
  “大郎,此时你更要稳住。”
  “大宋……还要继续向前!”
  唐奕闻言,木讷的一晃神,随之勉强放松神情,“弟子……明白。”
  看向老师,“还要劳烦您老,为他……写一份发哀檄文。”
  “嗯,放心。”
  得到老师的答复,唐奕慢慢起身,又站了良久,方对熟睡一般的赵祯道:“咱们回宫吧。”
  说着话,亲手抱起赵祯的遗体,走下城楼。
  路过百官身侧之时,唐奕停了停,“我要为官家守灵,接下来的事……”
  “交给你们了。”
  ……
  ……
  这一夜,开封无眠举城哀悼,刚刚还五颜六色的花灯彩盏,现在已经被百姓们蒙上了一层白布。
  从皇城下的宣德楼,一直到南熏门,十里长街之上,百姓自发的吊念这位大宋官家。
  一堆堆纸钱沿长街焚烧,望也望不到头,到处是哭嚎,到处是一片悲戚。
  火气数日不绝,开封的天空都已经被百姓焚钱祭奠的烟幕笼罩,遮天蔽日,天地无光!
  ……
  可是,话说回来,再悲痛也无法阻止生活的继续。何况,这不是一家一姓的生活,而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是大宋朝的生活。
  纵使悲痛欲死,可是朝廷不能死,新旧更迭更是不能乱。
  这是国本,既使唐奕不想承认,也不得不承认。
  ……
  ……
  另一边。
  此时的文彦博真正理解什么叫:没了,就是没了;才真正理解唐奕的那番咆哮意味着什么……
  “再也找不到比他对他们这些臣子更好的皇帝了。”
  他难过,也分不清是为政斗败北的失落,还是……真的因为失去了这样一位好皇帝而伤情。
  他难过,因为不论现在多么后悔,不论他表现的多么如丧考妣,都已经晚了。
  癫王,也就是现在的镇疆王唐奕,是不会放过他的。
  一个王介甫怎么可能平息这场纷争,还有那道圣旨给那个疯子带来的怒气?
  唐奕辅政,代表着除了皇位没有换人,镇疆王一系等于赢得了一切。
  胜利之后,自然是瓜分胜利的果实,而他文彦博的下场,多半和王天真一样,就这么结束了。
  这不单单是为了唐奕的怒火,也是为了给很多人腾地方。
  比如……贾子明。
  是的,一定是他。
  文彦博已经知道了答案,从老贾那傲然于众、目空一切的眼神里,他就知道,此一役这后,这朝堂之首的位置,将再一次回到老贾手里。
  那眼神里,有胜利之后的轻松,亦有蔑视对手的高傲。
  他难过。
  ……
  但是,纵使他难过,想到赵祯的好,想到老皇帝直到人生的最后一刻还在为他们着想,还在为他们开脱,文扒皮纵使铁石心肠亦知冷暖,何况他还不算“没长心”。
  没有像王安石一样就此萎靡,文相公甚至来不及哀戚,更来不及为赵祯哭天抹泪,而是打算站好最后一班岗。
  就当是……对先皇的一个交待,对过往的一次忏悔吧!
  ……
  作为大宋宰相,文彦博第一个从恍惚之中回过神来,立刻当着文武百官、数十万城民的面,把赵祯拟好的遗诏当众宣读。
  宋制,皇帝膑天,依古礼仪葬,有严格的流程和步骤。
  从‘发哀’到入陵下葬,每一步都有严格的规定,而这个宣读遗诏,就是礼制的第一步。
  太子赵曙即位,镇疆王唐奕辅政……
  这是国本,是稳定的大前提,十分重要,比给赵祯治丧更重要。
  随后,范仲淹亲书发哀檄文,昭告天下。
  王德用、石进武、王守忠,亲自各领禁军巡防全城,左右厢营亦有大将坐镇,确保万无一失。
  翌日清晨。
  太子赵曙在百官见证之下,行登基大典。
  文彦博代百官上贺表,新帝先入明堂告慰天地,后临大庆殿受百官朝拜。
  礼成之后,新帝正式登基,尘埃落定,开封的戒严才算解除。
  新帝这才会诏令百官,着手先皇丧葬仪典。
  ……
  可是,到了这一步,卡住了,没想往下继续了……
  为什么呢??
  因为唐奕!!
  赵祯的遗诏里可是说的很明白,赐唐奕镇疆王爵,辅理国政,且……直至天年。
  也就是说,直唐奕死,他都是顾命大臣,没有还政皇帝这一说;
  也就是说,新皇赵曙说的话,根本就不算圣谕,仅供参考,屁用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