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大宋-第6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一来,在欧洲西面、西亚南面这两条战线上,大宋的实力基本稳固。
加上罗马尚有三万宋军守卫,刚刚对神圣罗马完成吞并的东罗马帝国,还有阿拉伯联盟,面对大宋,竟有种无从下口的感觉。
大宋这艘破船,国内虽然乱七八糟、一塌糊涂,却神奇的在地中海建起了避风港……
居然站住了脚。
……
国内的文彦博等人看到欧洲传回来的奏报细节,一个个也是日了狗了。特么那个疯子干脆就待在欧洲算了,既能让宋内很多人踏实,又混的风生水起。
而且,大宋之内,除了一些潜在的不稳定因素,这两年因为没有唐奕搞事情,反倒日子好过不少。
首先,吴哥朝引领的西南联盟这一年多老实了很多,石进武凭着手里的老弱残兵居然把吴哥震住了,占州边境太平年余。
而大辽的耶律洪基……
那是个纯爷们儿,说不打就不打,踏踏实实憋大招儿,准备攒足了本钱和大宋一决高下。
而西夏……
李杰讹赢了!
去岁九月,李杰讹率党项六部直取银州,破城于拂晓,弑西夏皇诈于宫闱,一举成为西夏的隐皇帝。
没错,就是隐皇帝!
李杰讹大权在握,本已就是实际上的西夏皇帝了。可是,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又或者是追随他的党项六部内部出现了什么问题,李杰讹自攻入银州,平定西夏内乱之后,迟迟不能称帝,且与辽、宋关系皆不明了,不合不战。
这弄的宋、辽心里都是痒痒的,不知道这个泥脚子出身的新皇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不过,这就够了,大宋只要求西夏“不战”,其它都好说。
他只要不打,大宋就还撑得住!
而大宋国内的形势,比之边事还要好上一些。
朝廷财政虽然还是吃紧,可是,去岁一个惊天消息把整个大宋震的是外焦里嫩。
涯州一地,田亩不过五十万之数,年收粮米……
五百万石!!!
……
什么概念?
也就是说,涯州哪怕按最基准的农税上缴,不加杂捐之钱,即可向朝廷交付农税五十万石粮米。
五十万石粮,正好相当于每亩田地缴农税一石……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要知道,大宋全境有造册耕田一亿两千万亩,去除官田、学田、职田和私田,去岁收取粮税,算上杂捐苛税也不过两千四百万石。
这意味着,全宋的田地除了涯州,把役钱、苛税都算进去,每亩土收给朝廷的产出也不过就是涯州的五分之一!!
……
赵祯也好,文彦博也罢,连富弼这种老成持重的人都惊的一宿没睡着觉。
朝堂上的相公们都不敢想,要是全宋的粮产水平都和涯州一样……
好吧,纵然这里面有涯州每年可种三季的优势,可是,满打满数,把北方两季、天寒减产的因素都算进去,能达到涯州的一多半儿应该不难吧?
那可就是原来农税的三倍啊!
再加上这个捐、那个役,朝廷多收个千八百万贯银钱……那不就是玩儿一样?
这还不算什么,粮食增产的意义可远不止朝廷的收入。
农户手里余粮大增,那意味着整个大宋都要富起来了。
不缺粮,就意味着民间抗灾能力的增强,朝廷赈灾成本的下降。
百姓手里有了粮,第一件事干什么?
生孩子!
人口将会前所未有的大涨!
从长远来看,暴增的人口又会拉动商业和其它方面的成长!
……
而且,作为掌管王朝的皇帝和相公们,他们比普通人知道的更多,看的更深远,那就是:大宋的土地还远远没有开发完全。
唐奕当年在观澜给儒生和相公们上财税课的时候,曾经给大伙算过一笔账,大宋现在的土地耕种率还远远没达到饱和。
别说饱和了,连“物尽其用”都没达到!
按唐奕的说法,大宋的土地耕种率还没到五分之一,有十之有八的土地不是荒芜闲置,就是还没被开发出来。
什么概念?
就是只要大宋想搞,再加上新粮种高产高收的诱惑,大宋的农税就大有可为,甚至可以大为特为!!
……
直到此刻,赵祯、文彦博才真正明白,唐奕为什么耗资千万打造那支远洋舰队;
才明白,祁雪锋、宋楷、王则海,这些冒着生死之险出海的年青一代对大宋意味着什么;
才明白,唐奕为什么远击数万里也要把宋楷救回来,也要为祁雪峰报仇……
只玉米一项,这些人、这个舰队就功在万代,就值得大宋劳师远征!!!
……
……
这一次,大宋没有忘本,士大夫们也没有吝啬赞美。
……
先是涯州丰收奏报一到开封,赵祯在命令迅速全宋推广的同时,第一件事就是给海州,给唐奕为远洋舰队立的碑上面御笔亲提——
“丰功伟绩,千秋耀世!”
然后……
宋楷封祁国公,光禄大夫,世袭三代;
王则海封庆海侯,左散侍都尉,赏金百两,绢五百;
祁雪峰追赐沛国公,礼部尚书,谥号忠远。
数万远洋勇士依军阶连升三级,赐有金银。
另,于开封相国寺内设“宝华殿”,内有专伺放置异域异物的陈列室,还有为那些因寻找粮种造福大宋而死去的英灵设置的祭拜堂。
……
赵祯和士大夫们这一次可谓是从里子到面子都做的十分到位,终还是没有抱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心态埋没那些真正的功臣。
就连那些看不上唐奕,看不上远洋舰队的北方士族集团这一次也没跳出来搞事情。他们也是对赵祯的这道旨意没有半点异议,几乎全体赞同。
实在是从美洲带回来粮种这个功劳太大了,不容忽视,也无法埋没!
……
不过,唐奕不这么看。
宋内对于远洋舰队的礼遇看他看来,除了理所当然,还有一丝丝欣慰。
文人集团虽然给他搞了不少的事儿,虽然可以说是大宋的毒瘤,但是,这个时代的文人至少还没失去尊严和节操。
“不错……”
“还有救。”
……
第882章 圣旨啊,全都是坎
人们常说“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可是这个“共治天下”,在后世多数人眼里也不过是一句口号罢了,最多显示一下宋代文人的地位有多高,是怎么样一个“共治”,几乎所有人都没有什么概念。
以至于在大家的观念之中,还是保留着皇帝金口一开,莫敢不从的印象。
大喝一声:“拟旨!”,然后口授几句圣意,随便叫个太监落于笔端,就成了至高无上的法律?
扯蛋!
特么除了满清,没有哪个朝代的皇帝是天威无所不决、无所不尊的独裁者,更何况是“共治天下”的宋朝呢?
还是以圣旨为例,可以深挖一挖里面的门道,且单此一件就把共治体现的淋漓尽致。
一道天子诏书从草拟到生效,通常需要经过非常严密的程序。
……
所谓圣旨,君王圣口之令也。
可虽然是以皇帝的名义颁布,虽然授意拟旨是皇帝的特权,但是,这旨意能不能施行,可不是皇帝说了算的。前面提到过一次,大宋的宰相有权把圣旨驳回。
其实,哪只宰相驳回这一道关卡,除了这一环,士大夫要是不想施行圣令,是有很多个地方可以卡死皇帝的。
比如说,拟旨的人。
这个前面也说过,除了中旨或者叫内旨,也就是皇帝的家事不用走政事堂。
另外的国策施布、政令通行都是有专人起草的,别说是太监,就是首相、皇帝亲笔,那都是违法的,这有专属官职——知制诰。
本来这个职位是东府相公轮职担任,可是,由于赵祯朝这十几年来东西府相公稳如太山,上去就不下来,官属职权也相对稳定,所以这个知制诰的职官一直在给事中归班手里握着,之前是吴育,现在是范镇。
一道旨意,不管是皇帝授意,还是相公们把政令建策以奏折的形式呈到皇帝面前,需经庭议通过之后,皇帝才能命令拟旨官起草圣旨。
当然了,不光庭议这一关,还要相公、朝臣们把关,拟旨这里也是一道坎儿……
拟旨官员不是复印机,他要是不高兴,不印还算轻的,甚至有权以草旨不合法度为由“封还词头”。
不管这旨意是宰相的意思,还是皇帝的意思,只要老子不高兴,谁都特么不好使,这是大宋律法明确赋予知制诰的权力!!
所以,当初范镇在唐奕赐婚拟旨的时候摆了文彦博一道,文扒皮一点脾气都没有。
赵祯更没脾气,他不但没脾气,而且还得讨好范镇,否则这货哪天把他的旨意也封还回来,那就难受了。
当然,范镇是“自己人”,不会没事儿就为难赵祯。
而且,这个位子上一定要是“听话的自己人”,最好是老好人吴育那样。
吴春卿能在给事中归班的位子上一蹲就是十年,凭的就是一个听话,赵祯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
可是,问题来了,要是不听话怎么办?
生办!!
非常难受。
比如,熙宁变法时期,也就是王安石差点把大宋折腾散架子那一次,知制诰就不太听话。
王安石想把变法的坚定拥护者李定破格提拔为监察御史,皇帝自然同意,毕竟大家是“一个团队的”。
可是,知制诰宋敏不干了,李定这家货人品有问题,名声也很臭,这种人怎么能做监察百僚,督导政令的言官呢?
于是,宋敏干脆利落地把李定的任命诏书封还词头,直接把宰相和皇帝一起怼了。
而且,为了表示愤慨,宋敏还干脆辞职不干了。
呵呵,拗相公怕你这个?正巴不得把宋敏换下去,好让李定上来呢。
结果,拗相公又失策了,新上来的苏颂、李大临也有脾气,以“爱惜朝廷之法制”为由,又把李定的任命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