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调教大宋 >

第452章

调教大宋-第452章

小说: 调教大宋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白一点儿,就是富户大族有了钱之后,最终的流向绝大多数是买地,无止境地买地。
  注意!这种买地可不是后世的房地产,而是实实在在地养活人的土地。
  农耕社会,土地就是根本,土地就是最高信仰,土地就是财富保值的终级选项。
  这就好比一条永不断流的大河,流入一个没有出口的死湖,湖水有进无出,越积越多……
  终有一天会决堤溃坝,总有一天会淹没天下!
  这就是各朝各代跳不开,也防不了的一个死结——土地兼并。
  怎么办?唯有把死湖变成活水。而落到实处,就是让土地投资不再是最赚钱的买卖。
  唐奕的观澜商合就是试图把大宋的商业彻底盘活,彻底脱离一城一地的限制,进而带动资本向商业靠拢。
  商业是活水,而非死湖,有来有回。
  当土地不是终极选项,死湖也就变成了活水。当投资土地不是最佳选择,那囤积在富户大族手里的钱,也就自然而然地流向了别处。
  而这个别处,只能是商业。
  大宋不抑商,是政策和人口流动上不限制,可不代表不收税。
  大宋对于商人的税赋,那是一个大仔儿都不比前人少。
  商者重税,要不哪儿来那么多钱养活那么庞大的官员体系和军队?
  所以,让资本流入商途,是向朝廷回流资金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打个比方,在邓州,买地已经不是富户的首要选择,因为从事醉仙酿果酒的上下游产业比种地挣的多得多。
  邓州比之十年前富得多,可是富户们购地的欲望却是不高,土地兼并的程度也是逐年衰退,近两年甚至略有倒退。
  把土地还给农民,富户们利用商业谋得更多的财富,两相受益。朝廷因此也税得颇丰,皆大欢喜。
  再比如东南沿海,富户大族更瞧不上买地。
  一部分人因西北用盐大增的缘故,把买地的钱用来开盐田,官府不限量地收购,比买地放租收入更高。
  而另一部分人,则是成了专营水产干货的大商家,以手工作坊的形式参与到唐奕的商业链条中来。
  当然,邓州与东南的改变只是个例,并不代表在全宋都行得通。
  但这也给了赵祯和唐奕足够的信心,所谓“试点”,不就是让朝廷从中吸取经验吗?
  观澜商合这个庞然大物的目的就是把大宋盘活、把蛋糕做大!
  ……
  没错。
  吃了庆历一次亏的赵祯,和见过“世面”的唐奕,这次的革新不是“劫富济贫”,而是分蛋糕。
  像后世的邓爷爷一样,团结大多数,剩下的少数人就算闹,也掀不起大浪。
  如今,这个蛋糕已经做好了,把文彦博等人叫过来通气,也不过是让他们帮着握住刀,看看怎么分这个蛋糕。
  ……
  说完了观澜商合都有什么,唐奕深吸一口气,看了眼赵祯。
  而赵祯也是微微点头,似是在首肯什么。
  唐奕心中一颤,这位观澜商合背后真正的大佬终于要露脸了……
  也不迟疑,这些年都是他在前面顶雷,也该换换人了。
  可是,唐奕也不想想,那边的唐介、包拯和王拱辰可不知道赵祯和他有什么猫腻,更不知道他们要再兴革新之举。
  赵祯这么冷不丁地露脸,没把他们吓死。
  ……
  此时,唐奕环指在坐的观澜股东。
  “与几位相公介绍一下吧!”
  一指曹佾:“曹家,在观澜占股一分。”
  曹佾不自觉地坐直了身子,尽量风轻云淡地朝文彦博、唐介等人点了点头。
  唐奕再指潘丰“潘家,占股一分。”
  潘丰此时手都不知道放哪儿了,十年磨一剑啊,今当出鞘时!让这些相公们也知道知道,为国为朝非士大夫的专属,潘家可不是只有铜臭气的庸门俗户。
  “王家……”唐奕不停顿,继续介绍。
  “杨家、邓州张家、邓州马家,皆是占股一分。”
  杨怀良、张晋文也是点头示意,表情甚是自傲,就连马大伟此时也是心潮澎湃。
  十年前,他是一个连媳妇都娶不上的佣户;十年后,他坐在皇帝身边,参于着大宋朝最关键的一次议事。
  而唐奕介绍完几个股东,一指自己:“我本人,占股三成。”
  这些文彦博都是知道的倒还没什么,可是,王拱辰他们就有点迷糊了。
  曹潘王杨四大将门,原来只各占一分!?
  唐奕也只有三成?那另外一大半是谁的?
  “几位爱卿不用猜了。”赵祯终于悠然出声。
  “朕,其实才是观澜的山长。”
  ……
  王拱辰、包拯听罢,只觉天旋地转:
  观澜山长?
  悬了十年的观澜山长之位,原来藏了这么一个惊天玄机……


第653章 官、兵、钱、税、农、商
  赵祯是观澜山长?
  赵祯是……
  观、澜、山、长!
  王拱辰只觉胸中一口闷气憋的他几近吐血,缓了半天才顺下去。心思电转,却是什么都明白了,多年间一直存在于朝臣之中的那么一点点疑惑也是豁然开。
  观澜商合草创十年……
  为什么官家会听之任之,使之发展到今天这般庞大?
  朝中要臣、将门诸族,包括官家,又为什么对唐疯子信任到这个地步,纵容到这个地步?
  近而唐疯子为什么顶着一个疯子之名,几次牵连谋反都是屹立不倒。
  原来一切的根源皆因一个,观澜山长是赵祯!
  想到这里,王拱辰猛然一颤,“陛下,容臣冒昧!”
  “陛下到底要干什么!?”
  王拱辰心里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赵祯是观澜山长,潜台词就是:那一多半的股,都是赵祯的!
  王拱辰怎么能不惊!?所谓的华联、酒业,乃至观澜运力,都是皇帝在背后推手。
  难道……
  而赵祯下面的话,也印证了他的猜测。
  “大宋行至今日,国泰民安、内贤外服,算是太平盛世了。”
  这个开场白,聊的有点儿大,说明下面肯定不是什么小事儿。
  “然……”
  赵祯果然话锋一转,让王拱辰更是紧张。
  “然,大宋历九十八年,旧政难理时事,痼疾亦添新疾,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了!”
  完了,老王眼前一黑,强打精神,却是看向范仲淹。
  十余年啊。范希文隐忍十余年,到了还是没断了革新的念头。满朝只当他是人走政息,哪成想,他还藏了一手唐子浩,当真好手段!
  而看这一屋子的人的表情,好像就他和包拯什么都不知道吧?
  延伸开来,王拱辰越想越心惊,燕云的富彦国、吴春卿,还有一个宋公序,加上很快就会回朝的狄青、庞籍。
  这些朝臣难道都与唐奕一气了吗?
  “希文兄!”王拱辰连赵祯这个皇帝就在上坐都已经顾不上了,直接瞪着范仲淹。
  “当真……当真要革新吗!?”说话都有点发颤。
  庆历年间,他反对新政,可不全是因为一己私欲。说严肃点儿,他王拱辰的君子之德还没丢,不能由着范希文硬来。
  范仲淹看向王拱辰,淡然一笑,“怎么?王中丞心有顾虑?”
  老王闻声冷然道:“庆历一举已经证明革新非人力可为,难道还要再来一次国朝震荡、天下骇然的灾难吗?”
  “范公是君子,是浩然贤士,难道一次还不够,非要把这个朝堂搅得再无宁日吗!?”
  “你,你会成为千古罪人的!”
  王拱辰字字千斤,直指范仲淹。
  ……
  “唉!”唐奕一声轻叹,为老师解围。
  “王中丞不用咄咄逼人,此次与我师无关,乃奕一手推动。”
  “哼!”王拱辰冷哼一声。“范公当真是教了一个好弟子啊!”
  说到底,王拱辰可以顺应时事与唐奕方便,甚至在许多时候站在唐奕这边。但是,革新是根本政见相悖,没有转圜的余地。
  极尽讥讽地揶揄道:
  “师父闹了一场,现在轮到弟子再来一场!?”
  唐奕暗自摇头,说心里话,他是不愿意让包拯,王拱辰,乃至唐介这样的直臣参与其中的,不够和他们费口舌的。
  可是不行,革新不论是“劫富济贫”,还是“分蛋糕”,说到底还是革新,实在太敏感了,要是台谏压不住,没等他把招式晾出来,朝廷就已经翻天了。
  “王中丞,且听我把话说完。”
  “此次革新与庆历之举从本质上就是不一样的。”
  “哦?”却是不等王拱辰发难,包拯已经冷声疑道。“老夫倒要听听,有何不同?”
  王拱辰一皱眉头,老包怎么还跟着他起哄?有什么可说的?
  包拯看出他的心思,轻声劝慰:“听听无妨。”
  ……
  “这么说吧。”唐奕朗声道。“之前不论是奕,还是陛下与老师,都认为庆历之举之所以不能成功,根源不是《陈条十事》不够好,根源是《陈条十事》动了太多人的利益。”
  包拯点头,“革新当然要与许多人的利益与政见背道而驰,这是绕不开的事情,大郎现在行的新举又有何不同?”
  “当然不同!”唐奕给出一个让包拯意外的答案。
  “我也不与各位画饼放空了。”大道理是说服不了这些扭臣的,直接取出事先就准备好的几支竹签往桌上一放。
  老包和王拱辰拿起一看,只见一支竹签上一个。分别是:官、兵、钱、税、农、商。
  二人一看就懂,这是大宋面临的最直接的问题,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官:冗官难除,致使朝廷费杂奉厚,所累颇深。
  兵:只燕云一战,大宋军队的问题就已经暴露无余,百万禁军,竟只有二十万可用之兵,已经到了不治不行的地步。
  后面的钱、税、农、商其实是一个意思,无外乎开流节源,为朝廷增加税入,唐奕只不过是把它们细化了而已。
  唐奕指着这六根签,“两位选一个吧,奕一项一项地与二位解释,看看我的办法可行与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