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调教大宋 >

第295章

调教大宋-第295章

小说: 调教大宋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的阎王营,可以说是武装到了牙齿,铜皮铁骨,可近可远。
  要不是这一身装备太贵,唐奕真想直接把大宋全军换个遍。到时,我看谁还敢来呲牙?
  示意杨怀玉带队开路,直奔回山码头。
  一众儒生看着唐奕领着宋楷他们大摇大摆地下山而去,不禁一阵吃味。
  王韶狠淬一口,骂道:“他妈的,宋为庸那几头倒是痛快,跟着唐疯子去西北招摇过市。”
  曾巩横了他一眼,“越来越不像样子,如今飚起脏话,都不带眨眼的。”
  王韶不愤道:“老子气啊!跟范师父说了好几回也不让我去,结果却让这几头占了便宜。”
  曾巩安慰道:“正常,他们几个志不在朝堂。”
  王韶没接,倒是章惇颇有深意地看着宋楷等人的背影道:“没那么简单吧?我看是……”
  “你看是什么?”
  “我看是,咱们还不够资格。”
  “咱们不够资格?”王韶怒道。“咱们不够,宋为庸、范老三他们就够了?他们更不够好不?”
  章惇收回目光,瞪了王韶一眼,“你懂个屁!”
  他说的资格,不是他们学的比宋楷他们差,而是还和唐奕走的不够近,没资格知道唐子浩的那些玄机罢了。
  ……
  唐奕与一阎王营于码头上船,直奔开封。
  于外城出汴水入护城河,由护城河绕到西水门,再入汴河。
  原本因为通济渠阻塞,汴水到开封就是尽头,所以,开封设计之初就没考虑南北贯通的问题,城中的州桥也设计成了平桥,把汴河拦腰斩断,走水不走船。
  可是,如今通济渠已经在疏通,汴河在开封南北不通船的问题,也就成了大问题。
  总不能让南北的货般走到开封就卸船,绕过了州桥后再重新装船吧?
  后来,赵祯与工部的官员一商量,干脆深挖护城河,让南北货船走城外就好。
  ……
  还未到西水门,唐奕站在船头,远远地就看见西水门码头之上,一众紫袍朝官已经等在那里了。
  唐奕一指,向宋楷道:“你爹也在呢。”
  宋楷瞅了一眼,“他是来送吴春卿的吧?”
  唐奕就势看向吴育,吴育这个时候也在看他,而且是眼皮直跳地看着他。
  到现在,吴育还是有点接受不了,这趟出去要听一个毛头小子的事实。
  而且,这位哪像一个出去干正事儿的主?
  不说身边跟了一群“狐朋狗友”,去西北公干,他居然还带了两个美婢。
  好家伙,那往身后一站,倒像是驾船出游的公子哥。
  不确定地偏头对宋庠道:“公序确定,陛下让我听他的?”


第424章 欣欣向荣
  所谓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就算唐奕这几年的神通再大,在不知道唐奕底细之前,吴育也是心里画魂儿。
  关键是,看唐变在船上的作派,也不像个干正经事儿的人啊?
  ……
  在西水门码头靠了岸,唐奕主动下船相迎。
  先是对这趟出去的正牌巡案使吴育毕恭毕敬地深施一礼,“吴相公,此趟有劳您了!”
  吴育局促地回礼,“子,子浩客气了。”
  与吴育见了礼,又与一众送行朝官环首而礼,最后才到宋庠这里。
  大家也都不算外人,唐奕也就没之前的那么正式了。嘿嘿笑着对宋庠道:“几日不见,宋伯伯看上去又年轻了几许呢。”
  宋庠一听,怎么会听不出来这混小子话里有话?
  年前,家里新养了几个美艳舞姬,这事当时闹得沸沸扬扬,还让包拯给参了一本。后来,是赵祯给打了个圆场,事情才算过去了。
  没想到,这小子竟拿这个开他玩笑。
  不由笑骂道:“臭小子,一天天也没个正经,为庸就是跟着你学的,越来越没个样子。”
  唐奕回道:“那小子就是欠揍,回头,您得狠收拾!”
  宋庠哈哈一笑,心下也是得意。
  宋楷吊儿郎当不假,可是交下唐奕这个好兄弟,却是他的福份,将来也不用他这个当爹的再多费心神。
  笑罢,面容突然一肃,“与大郎说句正经的。”
  “宋伯伯,尽管吩咐便是。”
  “为庸此趟就交给大郎了,还望大郎多多照顾,管着点他,别惹了什么麻烦。”
  当爹的当然还是不放心儿子出这么远的门儿,而且还是去宋辽夏三国纠缠的虎狼之地。
  唐奕回头看了宋楷一眼,回过头苦着笑对宋庠道:“我也觉得他不靠谱。要不?您把他领回去得了,省得给我添乱。”
  “莫要贫嘴!”
  宋状元是守着什么人说什么话,与唐奕说话也仿佛年轻不少,不客气地催促道:“且上路去吧,莫耽误了时辰。”
  唐奕一拱手,“听您的。”
  说着,转向吴育,“相公,请上船吧。”
  吴育还沉浸在这一老一少之间仿佛忘年知交一般的交谈之中,唐奕要他上船,方愣愣地点点头,与宋庠拱手话别。
  “公序保重,育去也。”
  ……
  吴育上了船,众人也不迟疑,槽船缓缓离岸,顺汴河逆流而上,离京而去。
  身前身后都是年青力壮的大小伙子,而且观澜的儒生还一点儒生的样子都没有,黑不出溜的,倒像是军汉,更加让吴育有点无所适从。
  左右一看:“怎不见杨将军?”
  唐奕道:“杨二哥在后面的船上。”
  吴育了然,此去西北,带了整一厢的禁军,还不得装个几船。
  这也是他有点闹不明白的地方,就算是巡察,就算是唐子浩去西北有什么目的,也不用带整整一厢的禁军拱卫吧?
  ……
  与吴育也不熟,唐奕也不知道该怎么与这位交流,索性让人带着吴相公入仓歇息。
  他则同宋楷这帮同龄人搬了两坛子好酒,就往前甲板上一坐,一边吃酒,一边领略沿岸风光。
  汴河在开封上段,是从正西方一路入京的,所以,船行也是向西而去。
  正是三月春暖农忙之季,两岸农事正忙,到处可见干农活的大宋百姓。
  有的农户河边汲水,见河中几艘大船顺河而上,还不禁驻足观望。
  船上众位也不由感慨:“庆历八年的大水这才过去几年,却是一点都看不出遭过灾的样子了。”
  确实看不出。
  出京几十里,放眼望去,不但耕农们的精气神全无半点萎靡,两岸的村乡农舍也都是墙泥澄黄、搧草鲜亮,一看就是刚盖了没几年的新房。
  唐奕欣慰道:“咱汉家的百姓,是天下间最有韧性、最吃苦耐劳的百姓,一场洪灾又怎能挡得住百姓过好日子的心气儿呢?”
  “那倒是。”庞玉心生自豪道。“虽说京畿路占了京师之利恢复最快,但是,河北两路也不落后。据说,那数十州的灾地,现在也已经恢复元气,一片蒸蒸日上的盛世繁荣呢!”
  “还是咱大宋的朝廷有本事啊!”宋楷感叹道。
  “文扒……文相公、富相公等几位相公当真是不世能臣,腾挪辗转,却是为灾区出了大力。不然,也不能只五年光景就百废俱兴、万物回春。”
  ……
  唐奕认同地点头,畅快地灌了一大口,这样的欣欣向荣的大宋,才是他甘心为之付出的大宋。
  正要说话,却闻身后一个声音响起:
  “朝廷再好,也要有米下锅才行。若无子浩之助,就算朝堂之上有万般本事,也没这么大的能耐,仅用几年时光,就消灾于无形的。”
  唐奕坐着拧身回望,却是吴育不知道什么时候出了仓,站在几人身后。
  连忙起身:“相公,谬赞了!”
  吴育一笑,“老夫说的是事实,确无半点恭维之意。”
  要不是唐奕当年及时出资、出力的救灾,灾区数十州府也不会那么平稳地度过最艰难的时期;若不是唐奕这几年极力帮朝廷改善财政,文彦博也没那么多闲钱大把大把地撒到地方。
  这里不得不说,大宋对百姓,或者赵祯对百姓,真的没得说。
  朝廷这几年把财力极尽所能地向灾区倾斜,不但赈灾粮钱从不吝啬,还出钱帮灾民修葺房舍,重建家园。更是出人帮他们整理田地,从西北多牛之地征调耕牛来帮百姓恢复生产。
  就连每年疫病多发期的药石花费,赵祯也都考虑在内,皆由朝廷出医出药,免费给灾区看病就医。
  要知道,那可是数十个州啊!
  可想而知,大宋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是怎么挤出这么大一笔开销来的。
  “要不是子浩尽心竭力,朝廷就算有心,也是无力啊。所以,京畿路、河北、京东各路的百性当好好谢谢大郎才是!”
  吴育说的唐奕都有点不好意思了,“这都是应当应分的。换了谁,也不能眼瞅着咱大宋犯难不是?”
  吴育摇头一笑,看向岸边的农田,“瞪眼看热闹的,当然还是大有人在的。”
  “比如……”
  “比如,被你压下去的那一家。”
  唐奕笑了,没有接话。
  吴育当然不知道他笑什么,可是,唐奕自己知道。
  面对那么大的财政缺口,谁都得瞪眼看热闹。因为,个人的那点财富放到小半个大宋的耗费面前,谁都无能为力。
  那家人?
  那家人就算想出力,他也得有唐奕这么大的摊子才行。


第425章 疯子和傻子
  出京百里,船过板桥,汴水亦从正西流向折道西北。再行一百二十里,即是阳桥镇。
  到了此处,汴水一改之前的水深岸固,水势变得极缓,两岸也再无良田铺陈,到处是河塘、浅滩。
  河面虽宽阔无比,却是越走越浅,河中星布着长草的沙洲、滩涂。
  宋楷指着马上就要触到船底的河面道:“再往上就走不了船了,大河天水,三分水七分沙,把黄泥烂沙冲到汴水之中,从这里到汴口(汴水上游的黄河河口)都是这般的浅滩。”
  唐奕点头,疏通通济渠,通的就是从汴口到阳桥,还有洛水从西京河南府(洛阳)到黄河这两段水道。
  “汴水这边都是这般情形,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