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调教大宋 >

第205章

调教大宋-第205章

小说: 调教大宋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曾公亮找来的百多名冶炼工匠也进了回山,他还要着手研究铬铁冶炼的问题。
  原来的回山瓷窑早就拆了,这回唐奕干脆和曹佾打了招呼,把新窑建到了后山,紧挨着曹家的炭场。
  先是石炭炼焦。
  这个不难,唐奕知道后世炼焦用的是“干馏法”,就是把原煤隔绝空气,高温焦化。
  唐奕只要把基本的原理和工匠们说清楚,怎么去建炉就不用他操心了。
  至于建成之后用什么温度,什么火候,唐奕也不知道,无非是多试验,总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数据。
  朝廷办事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曾公亮大手一挥,一下建了十座焦炭炉,让唐奕可劲儿的试,保证最快速度炼出焦炭。
  对此,唐奕除了骂人,也不能干别的了。
  曾公亮和文彦博一样无耻,这特么就是慷他人之慨。人是他出的没错,但花的却是唐奕的钱。
  奶奶的,他当然不心疼!
  焦炭很快就炼出来了。
  出炉那天,不但唐奕在,曾公亮在,连赵祯也在。
  当一块块带着细密蜂窝小孔的焦炭出炉,唐奕兴奋的猛一握拳。
  曾公亮不明所以,“子浩,何来如此激动?”
  唐奕都不爱搭理他,他懂个屁!
  曾相公只当这是冶炼铬铁的必备之物,却不知,焦炭的出现,对金属冶炼可以说是划时代的产物,是冶金史上的里程碑式的存在。
  这东西不但大大提高了冶炼温度,有唐奕在,他还可以利用焦炭的化学性质,作为催化剂,一些在这个时代得不到的有色稀有金属都可以提炼出来,进而制造各种性能的合金。
  而且,最最重要的是,焦炭的出现,会把华夏的冶铁水平提升一个大台阶。
  华夏的冶铁技术历史悠久,且工艺十分先进,这一点无庸置疑。
  但是,华夏铁器在世界上却不是最强的铁器,甚至在现在的亚洲也不是最强的钢铁。日本和一些南亚小国的冶铁技术虽不如中原,但造出的兵器却一点都不比大宋的差。
  为什么呢?
  因为一种化学元素困扰着大宋的冶金业——硫。
  中原地区炼铁锻钢,很早开始就在使用煤来做燃料了。不是煤比木炭好,而是中原地带的木材资源早就被砍光了,不得以才用煤作为替代燃料。
  而煤与木炭最大的差别就在于,煤中含硫量很高,锻造之时煤中的硫融入到钢铁中,大大降低了铁的性能。
  这也是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原铸器的黄金时代,名剑神兵屡见不鲜,就连青铜器的铸造水平,后世都无法复制的原因。
  那个时代铸器用木炭,入汉唐后,因为都用石炭,很多原来用木炭锻造的技术都失传了。
  去硫,减硫,一真是困扰中原冶金的一大难题。
  但是焦炭的出现,就将改变一这窘境。
  焦炭硫的含量很低,进而用它来炼钢铸器之时,钢铁中的硫含量也会随之大大降低。
  要是曾公亮拿焦炭去炼个铁试试,保准这老货惊的眼珠子都掉下来。
  目前,最强的铁制兵器是百炼钢。故名思议,就是工匠千锤百炼,反复熔炼锻打而来。用熔炼锻打来降低含硫量,控制碳含量。
  但因其工艺太过复杂,除了皇家仪仗和将官配器,别的根本就用不起,大内禁军用的兵器缩到了七十二炼,普通士兵的制式兵器则是三十六炼。
  士兵穿的甲胄则是十八炼,甚至就是寻常铸铁打造。说是一捅就漏可能有点夸张,但从古代的一个成语就不难看出寻常铸铁的强度——削铁如泥。
  焦炭一出,唐奕就有信心让大宋的军械水平整体上一个台阶,而且让铸造难度和铸造成本降几个台阶。
  ……
  焦炭有了,下一步就是建炼矿炉和炼钢炉。
  这特么可就费劲了。
  大宋炼钢,用的炒钢法。就是把熟铁(含碳量低)与铸铁(高碳铁)混合在一起熔炼,以原料本身的碳含量来中和成最终的成品。因为熔炼过程中需要工匠不停搅拌,形同炒菜而得名。
  这在现今来说,已经是非常的先进了。但是,唐奕听过后世的转炉炼钢,对这种一次最多几百斤,费时、费力,还费物料的工艺根本就看不上眼。
  他想一口吃个胖子,借着这次机会,把那种一炉就是几吨成品钢的技术弄出来。
  好吧,唐奕只是听过,原理也是懂的。
  但是,转炉到底长什么样儿,他也不知道。
  可是,没关系啊,这不是有人吗?
  唐奕提一个思路,和这些工匠一起慢慢研究呗。
  ……
  这一天,和工匠在他的小楼里琢磨了一上午,到了下午,只得让大伙儿先回去,因为他今天有课,不是财税课,而是战略课。
  一到大课舍……果然!
  除了有公务在身的,能抽出时间的朝臣几乎都在。
  按说,战略课不是财税课,他们不用来听。
  但是,别忘了,大宋是文人带兵,这些文官,不定哪天就出去当一回监军。所以,战略课反而比财税课来听的人还多些,毕竟这门学问可是他们一点经验都没有的。
  唐奕走到讲台前,抿嘴一笑,“今天还是假想题。”
  下面一松,假想题就意味着能说话,比纯讲轻松不少。
  唐奕把一张一丈来宽的大山河图往墨板上一挂。
  “今天咱们来假设一下,若目前的战略态势是,北方蛮夷攻破开封,我族被迫南迁,立都江南,形成南北对峙的态势,那么……”
  唐奕环视全场,“作为北方蛮夷的你们,如何灭宋?!”
  靠!
  儒生和朝臣,倒了一片。
  这特么唐疯子就是唐疯子,他是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说。
  而且……
  为什么我们是蛮夷啊?
  为什么不是“作为大宋如何反击呢?”
  ……


第290章 最后的战神
  唐奕也不是发疯。
  既然是战略课,既然是可以无限假想,既然在课上说什么都不算逾越……
  那,为什么不在开阔儒生视野,培养全局眼光的同时,把几十年后,甚至百多年后可能会发生的事情,拿出来说一说、想一想呢?
  也许有人会记住,也许会写入史书。
  一指地图,“先不说‘我为蛮夷’。先说假设现在永兴军路、京兆诸路、河北、河东诸路皆入敌手,我朝完全失去了对北方的控制权,只立足南江一禺、长江一线、蜀中一地,如何实现有效的防御吧?”
  唐奕开了头,下面的儒生立刻脑洞大开,说什么的都有。
  这也是大家喜欢假想题的原因,这个时候,不比谁有文采,而是看谁有想像力。把整个推演的过程设想的严丝合缝,滴水不漏,那才叫本事。
  只不过,这次却没有往日的那般容易了,国与国之间的战略攻防,可不是他们这些还没出书院的半大儒生能力所及。就算有人说到点子上,也只是一些筑城排兵之类的粗浅建议,对大局没有什么影响。
  主要是唐奕给出的条件,对大宋来说太不利了,简直比现在没有燕云的防御更加不堪。
  从江淮入海口一路向西,一直到利州路,绵延数千里的横断面,都可成为北人南侵的入口。这么长的防御战线,别说只剩半个大宋,就是整个大宋都在,也铺不开这么大的防线。
  这是个死局!!!
  如果真成了这个态势,宋必亡!
  不光儒生们抓耳挠腮地想对策,这边朝臣们也投入进来,苦想如何破局。
  赵祯坐在那里,不但没一点不高兴,反而十分欣慰。
  唐奕说什么“灭宋”确实不合适,但正是这种谁都不敢想的命题,才是最应该防范的。
  见所有人都认为是死局,唐奕刚要说出一他的战略,却闻后排猛然一个声如金钟的汉子试探说道:“掘河阻敌可好!?”
  唐奕一怔,随即欣慰一笑。看来,大宋还是有能人的。“何人出声?且到台前细说!”
  闻声从后排站起一个魁梧的中年汉子,先是向赵祯一礼,又对一众朝臣环揖而礼,到了韩琦那里,还特意腰身躬的更低。
  韩琦眼皮都不抬地低声道:“且去说说看。”
  中年汉子应声,向台前走去。
  唐奕笑了……
  这个人他没见过,但他知道这是谁。
  汉子额前一个明晃晃的刺青大印出卖了他的身份,正是“面涅将军”狄青,狄汉臣!
  狄青现在出任枢密副使,兼任步军副都指挥使,可以说已经走到了武人的巅峰。
  赵祯停驾回山,他就与王守忠轮流陪驾,有关军事战略的课,他自然也要随众臣来听一听。
  待狄青走到台前,唐奕主动让出正位。
  狄青也不扭捏,指着地图高声道:“掘开黄河,引大河之水入淮。如此一来,江淮以北必成泛区,不利北人骑后行进,且有大河阻挡,我军只要依河据守,必可御敌!”
  韩琦拧眉插道:“汉臣此计只御河东一线,那蜀地和襄州一线如何防御?”
  狄青向韩琦一礼,“相公有所不知,蜀地险绝,襄州一线又河网密布,沼洼成片,皆是易守难攻之地。此局说是要布置几千里防线,其实要用重兵的,也只有江淮这近千里。而掘河之后,可以把防线进一步集中,可能也就几百里的样子。”
  韩琦一窘,黑着脸,闭嘴不言。狄青虽说的恭敬,但言下之意不就是说他不懂军事,不熟地理吗?
  唐奕可不管韩琦什么心情,能把几十年后南宋御金的大战略,只凭一点图上推演,在这么短的时间复制下来,说明什么?
  说明狄青那是有真本事的!
  郑重地躬身一礼,“将军果然是我大宋的当代战神,奕十分佩服!”
  狄青连忙让到一边,“教谕,过讲了,过讲了!”
  说着,快步回到后坐。
  而一众朝臣看狄青的脸色都不对了……
  唐子浩啥意思啊?他是不是和将门那些大老粗混久了,都忘了自己是个学儒的了吧?
  上了这么多天课,朝臣们不是没当堂回答过唐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