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调教大宋 >

第202章

调教大宋-第202章

小说: 调教大宋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问题来了!”
  推演至此,唐奕话锋一转,双手死死地扒着讲台边缘,环视全场,掷地有声地发问:
  “我们如何解决,无限度铸币带来的负面效应呢?”
  “如何解决,大额交易,铜钱笨重的不足呢?”
  “如何控制通货膨胀,阻止货币倒台呢?”
  “如果,我把无限度铸币的弊端都解决掉,那是否就相当于驯服了一头吞噬天下的猛兽?”
  “如果这头猛兽真的存在,那我们要怎么解决钱荒之难,把这头猛兽放出来呢?”
  一连串的问题砸的众人一阵阵头皮发麻。
  本来还不明白唐子浩为何出这一题的一众朝臣,此时方恍然大悟:
  这才是唐子浩题中应有之意!
  这才是这堂可能改奕大宋命运的“财税”课的重中之重!


第285章 铸币的成本
  唐奕用一个假想中的推演,把大宋君臣和观澜百多学子的心神全部吸引过来,进而引出了一连串值得探思的问题。
  一见时间差不多了,唐奕赶紧下课,可不能像上午似的了。
  “这几个问题,留做大家课后思考,明天再接着讲。”
  儒生们一阵起哄,倒是忘了唐子浩是个贱人,再有学问也改不了招人恨的秉性。
  就不能一次讲完?特么刚勾起一点思路……没了!
  赵祯也有点急,之前他就听范仲淹提过唐奕“以八方银钱养宋”的理论。只不过太过笼统,赵祯只是记得有这么一回事儿。
  今天终于听到了他整套的推演和系统理论,却只说了一半,就没了。
  一气之下,赵祯出门之前对唐奕冷声道:“随朕来!”
  唐奕不明所以,心说,我没招您啊?怎么这么大火气?
  跟着赵祯到了皇帝居所,进到厅中。
  赵祯往正位上一坐,待一众朝臣站定,便沉声对唐奕道:“说吧,何以解钱荒?何以去通货之危局?”
  钱荒的问题于现在的大宋已经不是小问题了,市面上无钱流通,致使通货紧缩,这是制约大宋国计民生的一大固疾。
  要不然,赵祯也不会等不急明天上课,就把唐奕叫来问话了。
  要知道,这之前,赵祯可是打算晾唐奕三个月的,也就是三个月都不召见。今天却为了钱荒之事破例,可见这事儿对赵祯来说有多重要。
  唐奕苦道:“陛下可别当真,那只是小子的推演。”
  “哼!”赵祯道,“朕还不知道你,若无把握,定不会拿此事来推演。”
  朝臣当中有个略显富态、儒风文雅的朝臣搭话道:“素闻唐子浩从来不吃亏,亦不愿落了面子。今日第一天授业,怎会拿出一个自已都没有结果的推演来?万一被学生问住可是不美喽!”
  唐奕偷偷地瞪了那人一眼,心说,这是谁啊?这么讨人厌呢!
  无法,只得辩解道:“草民出这个推演,确实不是随便出的,只不过是想在众儒生心中埋下一粒怀疑的种子。将来他们走上高位,也有能力之时,自然就会往这方面考虑。”
  赵祯点头,却不上当,“那你到底还是有解决之法的,对不对?”
  唐奕一翻白眼,知道是躲不过去了,只得咬牙道:“有!但短期不可为。”
  赵祯眼前一亮,“说说!可不可为另说,先把招式晾出来,大家讨论。”
  “先说抑制通货吧,其实解决的办法有很多。”
  “比如……”唐奕咬牙切齿地道,“买买买!使劲地买!”
  唐奕所说的“买”,是对国外买。
  钱多就花钱,把外国买空,这个道理不难理解。
  赵祯点头,对是对,但不是长久之计。
  以大宋现在的富有程度,就是在缓慢地买空大辽,要是钱再多的话,可能买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再有就是……”唐奕心虚地扫了一眼众人。“扩张,用对外扩张来稀释国内市场,转移国内压力!”
  果然……
  “还有别的方法吗?”
  大宋君臣对打仗啊,扩张啊,之类的事情根本就不感兴趣。
  “再有就是,国家调控了。”
  “怎么调控?”
  “建立专门管钱的机构,控制货币总量。”
  “……”
  这一点,大家听的是似懂非懂。
  唐奕现在也懒得和他们解释什么叫银行,反正以现在的条件,大宋也建不起来。
  ……
  这时,韩琦忽道:“子浩,还是说说钱荒的问题吧!”
  钱荒解决不了,说什么都是没用的。
  唐奕无语了,怎么说?
  想彻底解决钱荒的问题:
  要么,打大理。那里有后世华夏最大的铜矿,几百年也用不完。
  可是,现在的大宋,你让他打土匪都懒得动,还打大理?
  要么,就是推行信用货币。
  但是,现在和赵祯他们说什么信用货币,估计都得跟听天书似的。
  “钱荒的问题,能解决,但是想彻底根除,现在还不行,最少要十年之后。”
  “那不彻底呢?”
  好吧,刚刚噎了唐奕一道的那个“胖子”又出声了。
  唐奕恨不得掐死他,这货是吃准他了。
  “有不彻底的?”赵祯一看唐奕的表情就知道,唐奕还真有招儿。
  “有!”唐奕道,“但是技术还不成熟,草民还得一段时间的试验。”
  “快说说!”
  “分级货币制度。”
  “……?”
  “就是除了铜,把银和金也同时纳入货币体系,形成小额交易用铜钱,中等额度用银币,大额交易用黄金的货币市场。如此一来,铜的需求会大大降低,钱荒也就不是问题了。”
  众人闻言,不见喜色,反而摇头。
  唐子浩毕竟还只有二十岁,再怎么惊艳,也有疏漏之时,想出来的方法也太过想当然了。
  韩琦诚然道:“子浩可知,为何汉唐以来,一直不将金银纳入币制?”
  “还请相公指点!”
  “一来,是中原不产金银,储量极少,即使纳入币制,也不够流通。而且民间以金银为饰,会令金银进一步的疏于流通,使得各级货币的币值失衡,市场混乱,不得其利,反受其害,得不偿失。”
  韩琦没有揶揄唐奕的意思,反而说的极为诚恳。
  在他看来,唐子浩能把财商之道悟到这一步,已经算是奇材了。
  唐奕则道:“可以从别处进口白银啊!”。
  唐奕知道,在美洲白银没有进入华夏之前,即使是进口白银,对华夏货币的冲击也并不大。而且,依唐奕的设想来运作,大宋不但不会亏,还有赚头。
  “唉!”韩琦一叹。
  在他看来,可是没有赚的,只有赔的。
  “这就是刚刚在课上,我为什么提出铸币成本的问题。”
  “钱币不是无端成形,需要人力、火耗。大宋铸铜钱尚且亏空,若铸银,那亏空可就大了,朝廷是承受不起的。”
  宋钱不是纯铜,而七两铜,配二两铅,再加一两铁,用来铸整一斤的铜钱。
  乍看之下,朝廷是有赚头的,毕竟铅铁价值比铜低。
  但是,若算上人工、火耗,还有成币运输的成本,这点赚头也就什么都不剩了,甚至还亏钱。
  而且,铸银币是没法搀入铅、铁的,也就是说,十成银就是铸十成币。
  去掉成本和火耗,赔的只能更多。
  对此唐奕是知道的,而且没少吐槽,特么印钱还赔钱,这特么也是没谁了!
  他也不多言,向怀中一摸,拿出一个银板交到韩琦手中。
  “韩相公,看看这个……”


第286章 银圆
  以大宋现有的冶炼条件和锻造技术,以银铸币确实是赔钱的。
  不说大宋在银里掺不进东西,单是铸钱之法就足以令人抓狂。
  大宋用的是范铸,而且为了防伪保证铜钱的质量,用的是母钱翻砂法。工艺之复杂,产量之少,简直都不好意思说这是国家行为。
  一个铸钱熟工,一天也只能铸钱百文!
  想想大宋的货币总量,这得用多少工人,多少时间来铸钱?
  而一个佣工,就算没工资,一天的吃食就得多大的成本?
  所以,朝廷铸钱,一点油水都没有。
  当时在课堂上,韩琦其实就想说,朝廷无限度铸币的设想,根来就不成立。因为铸的越多,赔的就越多。
  现在,唐奕说要铸银币,还想进口白银,韩琦只能说他很傻很天真!
  唐奕递给他一块银板,韩琦拿着细看……
  其实,这已经不算是银板了,就是银币。只不过无方孔,也无正反面的字。
  颠了颠,差不多半两,也就是正好值一贯钱的样子。
  “子浩,这是?”
  唐奕也不卖关子,“搀了东西,含银七成。”
  那边曾公亮眼眼一瞪,一把抢了过去。
  “掺了什么?怎么一点也看不出来?”
  唐奕心说,让你看出来,老子也别玩化学了。
  “相公先别问掺了什么,只说,七成银,若朝廷以此法铸币,可有赚头?”
  当然有赚头!
  银可不是铜这种相对不算贵的金属,能省出一成,就是好大一笔利润啊。
  “要看子浩掺的是什么。”
  唐奕道:“掺的是铁,但却不是普通的铁,而是铬铁。”
  哦靠!铁啊!连赵祯都不淡定了。
  “拿来,与朕观瞧!”
  铁啊?掺在白银里,当银子用。那得多大的利?
  赵祯都自动忽略了唐奕说的“铬铁”是什么铁了。
  曾公亮一边把银板交给赵祯,一边急问:“工艺如何?”
  其实,就算工艺繁琐一点朝廷也有赚头。只不过,曾相公幻想着要是工艺也能省点,那就更好了。
  唐奕苦笑,“这也是草民一直没把这种银中掺铁的法子拿出来的原因。”
  “目前,我只能在我的实验室里完成铬铁的提炼,还不能实现大规模的冶炼。且模具材料的冶炼也无法实现。”
  “这不是问题!”曾公亮大手一挥,“明白我就令工部拣选最好的冶炼工匠来回山助你!”
  唐奕摇头,“这不是工匠的问题。”
  “那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