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调教大宋 >

第20章

调教大宋-第20章

小说: 调教大宋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妖孽!这简直就是一个妖孽!!
  尹洙呆愣愣地看着唐奕,亦如那日在唐记之中的范仲淹一样,被唐奕一翻狂轰滥炸,说蒙了……


第24章 尹洙的评价
  儒学是什么?
  是先有人?还是先有信仰?
  是人重要?还是信仰更重要?
  唐奕用三个问题,向尹洙抛出了一个现代人对古代中国的拷问。
  不可否认,华夏文明是伟大的,儒学思想也是伟大的。同样也不可否认,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华夏文明就已经具备了文明晋级的可能。
  那为何华夏文明踌躇千年,还一直都在原地踏步?反倒是西方世界,在极短的时间里,从野蛮走向文明,从而推动了整个世界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呢?
  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
  其一,中华民族所处的地缘条件,决定华夏文明从一开始就是能够自给自足的农耕型内向民族。华夏上下五千年活力有余,但创造力不足,始终不能形成一股推动文明前进的动力。我们占着一块相对于周边国家最好的土地,吃得饱肚子、穿得起衣服。我们不需要更高的科技水平来创造生存条件,我们甚至不需要神灵,来告慰灵魂。我们只需要一个先进的哲学思想来教化国民就可以了。
  所以,五千年的历史,宗教一直没有成为主流,反而是仁义礼智信,这种最为温和的美德广为流传。
  其二,中华民族在绝大多数时间,都是这个世界的领头羊。任何外来种族,不是被其吞噬,就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被同化。来自阿拉伯世界和欧洲的文明,始终不能对汉文化形成威胁,更谈不上冲击。没有碰撞,就没有火花,现代文明之火就无法点燃。
  直到十九世纪中叶,我华夏娇民还认为,大清是这个世界的中心,除了我们大清的土地,其它地方都是蛮荒之地。我们大清的东西就是最好的,我们大清的人就是最高级的种族。
  然面,两次鸦片战争彻底把中华民族打醒了。
  原来,我们不是最先进的。
  原来,欧洲人把全世界都差不多抢光了。
  原来,我们已经落后了。
  那我们早干嘛去了?早就不知道吗?知道!唐朝开始,华夏就是世界的中心,万国来朝。
  宋朝时,东南沿海就停满了阿拉伯商船,这个时候的大宋朝,已经开始从原始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形。
  西方传教士明朝就来到了这片土地。
  但是,没用!我们根本不信他们的。你说出大天来,还不是看着我大中华的繁荣流口水?说出大天来,你的国家不也没有我的国家强?我的,就是最好的!
  一直都是外族跟在我们的屁股后面学我们,哪有我们学外族的道理?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儒学!
  孔子周游列国,见天下纷争不断、礼崩乐坏,这才有了儒学两千年的璀璨历史。孔子的本意是用儒学教化世人,尊礼治,重德治、尚仁治。
  儒学创立的初衷其实就是一门哲学,一门治世的哲学。这正对了咱们的胃口,来的正好!咱们吃的饱,穿的暖,缺的就是一门治世之学。
  于是,儒学一出来就火了,从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脱颖而出。
  到了汉代,董仲舒更是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学推到了一个至高无尚的地位。儒学一下子变成了皇权统治百姓的手段,治理一切,解释一切,高于一切!
  再到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开始,学儒成了下层百姓通往上层社会的唯一通道,自然科学的上升通道和生存空间彻底被封死了。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何意?
  意思是,就算你是研究原子弹的,也不如一个读书人考上科举,当一个九品小官儿有地位。
  就算你是把杂交水稻弄出,造福亿万国人,也不如写得一手好酸诗,被人传颂得更久远。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有能力,有条件的,都去读书做官了,谁还管什么科学不科学?
  所以,尽管我们发明的指南针,也只用他去看风水,而不是航向大海。
  尽管我们制造了火药,也只用它绽放花火,而不是建造巨炮。
  尽管我们在前秦之前,就已经初步的掌握了物质转换的奥妙,也只是用它来炼丹,而不是进一步探索世界的真谛。
  为何会如此?
  无他,火药、指南针、化学,都没有读圣人书有用,因为……当不了官!
  唐奕抛出三个问题,拷问宋人的同时,也是在告诉尹洙,这个世界能做的事情很多,小爷没心思到朝堂上去搅风搅雨。不当官,我一样可以为大宋做很多很多。
  你们在朝堂之上解决不了的事情,小爷在市井之中,就能给你办了。
  ……
  直到唐奕已经走了好久,尹洙还呆坐在院子里,想着唐奕的那些话,他彻底被唐奕喷晕了。
  能不晕吗?奕唐这回可不是像对付范仲淹那时候,随便弄出点后世观点应付了事。他这回扔出去的,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大杀器,那是马老爷子改变世界的惊世之论。
  即: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只不过,怕尹洙接受不了,唐奕稍做改动,把“物质”换成了“人”,这也够尹洙琢磨上一阵子了。
  范仲淹至晚方归,得知尹师鲁晚间粒米未进,还以为他病疾加重。急匆匆地来到偏院,就见尹洙坐在院子里,目光呆滞。
  “师鲁,怎么还坐在院子里?夜凉风冷,对你身体无益!”
  尹洙茫然看向范仲淹,这才回过神来,露出一个笑容,“希文兄回来了!”
  “师鲁,这是怎么了?”一边说着,范仲淹一边命人把尹洙扶进屋。
  尹洙一边步伐艰难地往屋里走,一边道“倒也没怎么,只不过和那唐大郎小谈几句,感触颇多罢了。”
  “哦?”范仲淹一声轻疑。“怎么样?兄没看走眼吧?此子可还入得师鲁的慧眼?”
  尹洙脚步一顿……呆愣片刻方吐出两字。
  “妖孽!”
  “妖孽?”范仲淹不明其意。“那是好?还是不好?”
  “好……的有些过头了!”
  “哈哈哈!”范仲淹畅怀大笑,“难得师鲁对后辈评价如此之高,此子只要加以雕琢,必是一块美玉!”
  尹洙倒是没有评论,反问道:“希文兄欲如何教导?”
  范仲淹自信笑道:“老夫已经想好了,这小子不喜文教,不可强逼,当循序善诱,让其慢慢涉足圣人之学。待他年龄再大一些,心性定了,自然也就能明白老夫的苦心,一心向学了。”
  范仲淹不免得意,不成想,尹洙竟摇头一叹,“若按希文兄的方法,此子就废了!”
  “何意?”范仲淹一惊。
  “此子不可教,教而庸之。只要辅其德行,免误入歧途,将来必可成器!”
  范仲淹一下子怔住了,万万没想到,尹洙对唐奕的评价这么高!
  “还从未听过师鲁如此评价一人……”
  尹洙挣开使女的搀扶,转身正对范仲淹,一字一顿的道:
  “不出三十年,此子可开学立说,立地成圣!”


第25章 《基础化学》
  如果唐奕听到尹洙的评价,非臊得满脸通红不可。
  马大爷要是知道唐奕剽窃了他的唯物主义,估计会追到北宋来灭了他。
  再说,唐奕并不是学哲学的,用大学里听来的几句“马思”忽悠几句还行,让他更深入地解释,或者用之来解决问题,那就有点扯淡了。
  但是,这并不是说唐奕可以置身事外,在引起宋人深思的同时,唐奕也在拷问自己——我……能做点什么吗?
  因为接触了范仲淹,唐奕开始一步步地见识了大宋那些最顶尖人才的风采。不得不说,他震撼!他佩服!
  震撼于,原来人真的可以活得这样纯粹;佩服他们对民族家国可以至死不渝的忠诚。
  我能做点什么呢?唐奕这样问自己。
  事实上,他能做的真的十分有限。他可以用一些后世掌握的见识改变一些宋人的生活细节。但是,对于天下大势,他什么都改变不了。
  用千年后的活说,唐奕只是一个专业人才,而大宋需要的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圣人,一个神一般的存在。
  而唐奕显然做不到那一点……
  既然改变不了什么,那就留下点什么吧!
  ……
  回到唐记的唐奕,渐渐的心中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
  无意间瞥到放在角落里的几块木料,那是他做了一半的吉它。
  好像,自从那日范仲淹来到唐记之后,唐奕就再没有时间动过它了。
  拿起打磨了一半的木吉它,唐奕不禁黯然叹气,“看来,大宋暂时是没这个耳福了!”
  唐奕把琴头、木料、工刀、刨锉小心地收起来,然后找来一刀草纸和笔砚。
  研了磨,提笔,几个歪歪扭扭的墨字跃然纸上
  ——《基础化学》。
  ……
  唐奕前世是学高分子化学的,家里的买卖也跟化学有关,他们家是开鞭炮厂的。
  要不然,也不会唐奕毕业没几天,刚接手家里的厂子,就一声巨响,把他送到了大宋朝。
  而他现在唯一能做的事情,也只有化学。
  刚到大宋的时候,唐奕曾经琢磨过,“难道?老天也觉得大宋太窝囊,衰落得太可惜,派我来开挂拯救华夏文明?要不,怎么偏偏让他这个学化学的穿越了呢?”
  但是,只过了半个月,唐奕就知道自己想多了。单一学科的突进是不足以改变文明大趋势的。
  原因很简单,以大宋现有的科技水平,根本支撑不了化学这门学科的建立。
  说白了,唐奕可以说物质是由原子构成分子,不同分子之间在特定的条件下,亦可生成新的物质。但是,唐奕要怎么证明原子、分子的存在呢?
  电子显微镜可以直接看到分子结构,可是,唐奕造不出来呀,那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别说电子显微镜,就是最基本的光学显微镜,他也整不出来。
  那人家西方人不也是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