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调教大宋 >

第133章

调教大宋-第133章

小说: 调教大宋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祯亲手把图拿起来,亲手小心翼翼地折好,又亲自从宝阁上找出一个锦盒,慢慢地把图放了进去!!
  然后,递到李秉臣手里:
  “收起来吧……”
  曹佾心中莫名一痛,赵祯的动作说明了一切,这张图可能永远也成不了现实。
  ……
  他缓缓躬身行礼,“臣……告退……”
  礼毕,暗暗扯了扯潘丰,却发现,这位老哥,全身僵直,隐隐发抖。
  最后,在曹佾的强拉之下,潘丰猛的一抱拳!
  “臣!!!告退!”
  赵祯无助地闭上眼睛,他知道,今日算是伤到二人了。但是,他又有什么办法呢?
  他不是他的父皇赵恒,不是一个软弱到一心只想求和的太平皇帝,他仁慈,不代表他没有雄心。
  他也梦想燕云,但这张图出来的却太不是时候了。
  说到底,赵祯没有钱用兵!
  朝廷财税救济京东、河北的灾区尚且不足,连治河之事都得先放下。
  富弼和文彦博东拼西凑,拆东墙补西墙,勉强让日子还能过下去,哪还有钱在兵事上多做耗费?
  况且,战争不管输赢,对于百姓来说都是输家,赵祯不敢为一时之虚慕,把大宋子民置于水火。
  ……
  “爱卿留步!”看二人凄然离去的背影,赵祯还是叫住了他们。
  “卿当知我赵宋的难处,不是朕不想,而是百姓经不起这么大的军耗。”
  曹佾偏头躬身,“臣,明白陛下难处……”
  “明白就好!明白就好!!”赵祯几乎被抽光了全身力气,虚弱地坐了下来。
  “下去吧……”
  “臣告退!”
  ……
  “回来!”
  赵祯猛一抖擞,叫住了二人。
  “朕早晚会把这图从锦盒之中拿出来!”赵祯几乎是咬牙切齿地说出此句。
  “至于什么时候,要等多久,就看诸位爱卿何时把观澜商合做大、做强了!”
  曹佾二人对视一眼,血液也是骤然沸腾!
  “宁死!亦不辱命!”
  “好!”赵祯腾然而起。
  “朕等着你们!”
  ……
  曹佾和潘丰觐见,除了李秉臣,没人知道二人在福宁殿呆了一个多时辰,和赵祯说了什么。
  不过,对于辽使想让华联铺在辽中京开铺的请求,不论富弼,还是赵祯,又或是唐子浩,都没有反对。
  年前的最后一次早朝,文彦博则上奏,观澜运力因海运需要,请朝廷市舶司船工代其打造大船,用料、佣资皆由观澜折钱供给。
  赵祯准奏。
  可是,让人想不明白的是,观澜的海船居然是按照水军大船的规格建造。


第185章 派人入辽
  唐奕要把华联开到大辽去,在他来看这是好事儿。要知道,大辽都城大定府可不像开封这般,要什么有什么。
  在开封开华联,就算唐奕把全宋的好东西都搬过来,也做不到疯抢的地步,最多聚一聚眼球。但在大定却不同,那里的商品远比开封匮乏,只要华联仓储一开张,必是横扫一切的存在,赚得肯定比开封华联要多得多。
  但是,在别人看来,到大定开华联可不是什么好事。
  你唐奕说两国打不起来,就打不起来了?谁信啊?万一呢?
  整个年关,不论是马家,还是张家,都有点死气沉沉的,现在他们要面临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去辽国开店,赔赚还是小事,总得去一个主事之人吧?那么,年后谁随着辽国使团访辽呢?
  别看两国官方的往来不断,但民间往来却是断绝的。大宋人心中,辽地一直都是个虎狼之地,谁也不想去那么个倒霉地方。
  唐奕倒是不怕,他想亲自去,可这事好像除了他自己,没一个同意的。在马家和张家人心里,唐奕就是主心骨,谁敢让他去此‘险地’?
  曹佾和潘丰就更别说了,二人一句话就把唐奕的念头给打消了。
  “你要敢说你想去辽国,估计范公能把你绑起来,官家得打断你的腿!”
  好吧,唐奕有些怂了。
  想想也是,唐奕在范仲淹和赵祯心中的地位,可不是一摊生意那么简单。
  那也总得有人去啊?最后潘丰出了个主意,“你们说,让周四海去怎么样?”
  还真行!周四海别看人有些狠辣、奸诈,但这个人对潘家够忠,对生意上的事儿也够老道。细想之下,他比张晋文还适合去辽国开铺子。
  周四海要是知道就这么让潘丰给卖了,估计上吊的心都有了。
  要说周四海确实对潘家够忠心,潘丰把他叫到回山,把准备派他去大辽开铺子的事儿一说。周四海略一沉吟,只提了一个要求,就答应了。
  “请家主照顾好我的家人!”
  好吧,周大掌柜这是抱了必死的决心,去了,就没打算回来。
  唐奕也有点不好意思,特意对周四海解释了一番。此去是应大辽皇帝之邀,绝对是畅通无阻,而且,宋辽之间绝不会打起来,又问周四海需要什么帮手。
  周四海琢磨了半天,说亲信之人带两个就好,一个是张晋文的跟班伙计刘韬。这小孩儿从华联开张就跟在张晋文左右,对华联的运作模式和里面的门道十分清楚;另一个,则是樊楼的童管事。
  童管事这回终于升职加薪了!
  只是,为啥童管事就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呢?
  这事就这么定下了。
  ……
  年后朝廷一复朝,唐奕就先给自己拟了一张契约,把华联仓储从自己的生意里面分出来,以华联六成的份子入股观澜商合,占股一成。
  现在,华联把铺子开到了大辽,将来就要涉及到很多官面儿上的事情,再由他一个白身掌控就有些不合适了。其实这和原来也没什么分别,只不过是左手换到右手,为了让朝廷安心罢了。
  他还特意让曹佾把契书呈到赵祯那里,让赵祯过了目。
  赵祯也够意思,知道这么一换,唐大郎又亏了。于是,大笔一挥,把一成的‘一’下面又添了两道横……
  还批了一句话,“可占三”!
  三成!
  曹佾回来和唐奕一说,他再仔细这么一算,不但没赔,反而赚了……
  三成什么概念?
  曹家、潘家,再加上新进来的王家,都是五十万买一分股,也就是百分之一。
  唐奕的份子是他们的三十倍!
  ……
  出了上元节的第二天,贺岁辽使归国,周四海随行入辽。
  只不过,这在周掌柜认为是九死一生的一趟入辽,在后世,却被认为是大宋资本掠夺的第一步。周四海这个名字,也因此载入了史册。
  送走周四海没过三天,张全福也起程回邓州了,马大伟夫妇并没有随其回去。
  京中有回山改建,有华联仓储,张晋文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唐奕索性就让他们留在京里,帮着照应。毕竟邓州已经上了正轨,有张全福主持大局就没什么问题。而且,马老三也不用因为想孙子,而天天苦着一张脸了。
  送走张全福,唐奕便马不停蹄地直接进城,因为明天就是个大日子——春闱。
  今年是观澜书院的儒生第一次迎来大比,仔细一算才发现,虽然观澜开讲不足一年,但还真有几个颇具才华的儒生。去岁秋闱乡试,观澜共十九人应考,结果全部中第,冯京更是高中解元,给观澜书院赚了不少名声。
  唐奕没记错,这货可是今年的状元。
  然后还有陈希亮、苏洵。陈希亮这半年多在观澜,经过几位老师父取长补短的悉心教导,文章比之从前要沉稳老练了许多。而且,不擅长的诗赋部分也有所长进。
  至于苏洵……
  好吧,苏老泉的人生彪悍到不需要科举来陪衬!
  再然后,还是有范纯仁和尹文若,还有跟着孙复来的一班儒生,虽然不知道他们能发挥如何,但水平还是有一点的,能不能考上,就看造化了。
  ……
  等唐奕到了范家在京里的宅子,天已经擦黑了。樊楼的伙计刚刚送了可口饭菜,十九个考生无一例外,吃完了晚饭,食还没消化,就被范仲淹赶回屋里睡觉去了。
  唐奕本来想找范纯仁聊两句,但见他也乖乖回房睡觉去了,不好打扰,也只得回房使劲睡觉。
  三更时分,范宅就开始热闹,考生都被叫起各自准备考具书箱。唐奕也爬起来,来到范纯仁屋里。
  “紧张不?”唐奕劈头就问。
  范老二难得没摆着一张臭脸,“说不紧张是假的。”
  “切!”唐奕撇着嘴,大喇喇地往墩凳上一歪,“有点出息行不?我看你考不上都难。”
  “为啥?”
  “为啥?”唐奕故意把表情做得很夸张。
  “你经义师成泰山先生、河南先生;诗赋得了柳七公真传;时文策论又是你老子和杜师父手把手交出来的,还有我这个小师父天天陪着你高谈阔论。可着大宋朝找找,就没有比你这配置更高的了吧!?”
  范老二一想,“也对,这要是考不上,可就丢大人了!”
  唐奕横了他一眼,“考不上可别说是我徒弟啊,丢不起那人!”
  “滚!”
  范纯仁也飚起了脏话。


第186章 坑人
  要说范纯仁想考不上,还真的挺难的。这位本来就有中进士的能力,这两年又得了几位大师父的真传,至少唐奕觉得,范老二的水平不比冯京差。
  事实上,范老二确实不比冯京差多少,会试完后近半月,放榜之日到来,冯京继解元之后,再登会元第;范纯仁位列会试第四,与三甲之名只差一线。
  这可真是有人欢喜,就有人忧。
  喜的人,自然是觉得范相公掌管的书院那果然不是一般的书院,一个第一,一个第四,风光无二!
  忧的人,当然是太学的那班老学究。
  胡瑷看过榜,脸都绿了。他倒不是在乎那个冯京中了会元,人家确实有才。去岁秋闱未开之时,很多人已经断言,这位冯京当是今科状元了。
  胡瑷上火的是,范纯仁居然高中会试第四,而且,观澜书院十七人会试得中,仅次于太学的二十八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