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调教大宋 >

第123章

调教大宋-第123章

小说: 调教大宋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所建树。
  他甚至还不如陈希高中的可能性大。
  不过,如今的范公已经不是朝堂上那个耿直不讳之人了,现在的他,更平和,更知道什么时候说实话,什么时候善意地回避问题。
  老头儿也没有明说苏洵诗文不好,毕竟还有几个月就考试了,这个时候给仕子信心,比指出他们的不足更重要。
  他只是很诚恳地邀请二人在观澜书院住下了,一应食宿分文不取,并根据二人的不足,隐晦地指出,苏洵可与柳永多多论诗评词。
  而陈希高如有时政、治世之论的疑问,可随时来找他或杜衍请教。
  二人当然是大喜过望。要知道,进京举子来观澜拜会求学之人多如牛毛,但能真正进入观澜书院学习的,却是寥寥无几。
  能有此殊荣,跟着几位老相公学习,简直就是天大的造化。
  这真不是二人夸张。
  从现在京里流传的四难求就不难看出,入学观澜有多难。
  什么是四难求?
  文武至尊惜琴曲;狂生下阙观澜举。
  就是开封最难求的四件事:
  唐子浩的下阙诗;
  董惜琴的词曲;
  天下第一美酒“文武至尊”;
  还有观澜书院的举荐和收留。
  因为几位名臣大儒的关系,观澜书院已经被传神了,简直比大宋最高学府太学院都牛气。就好像入了观澜,几乎就等于中了进士一般。
  ……
  其实,这真不是观澜书院沽名钓誉、挑三捡四。
  当初,观澜的初衷就是办一所义学,让天下间那些读不起书的有识之士有一个可以一展才华的机会。
  但是,一来,从年初开学以来,大小事务不断,根本顾不上收容寒门学仕的事情;
  二来,这些赶考仕子大多数来观澜为的只是镀金。
  进了观澜书院,那就算是范仲淹、孙复、杜衍、尹洙、柳永的弟子了,这等光宗耀祖的好事,谁不想要?
  是以,现在范仲淹等人接待举子极为谨慎。虽然见到几位名儒还算不难,但要经其首肯入学观澜,却是极难。
  除了少数实在贫寒难济,又或确为可造之才的举子,观澜已经基本不收学生了。
  可是,有的时候就是这样,你不去找麻烦,麻烦自己会来见你。
  观澜出尽风头,有人却不乐意了。
  谁呢?
  开封第一学府——太学!
  往年进京仕子都会选择去太学旁听或是求教,太学的教谕们每逢大比之年也是最有存在感的。不光手底下苦心教导多年的学子又一次要在贡试之中大放异彩了,而且,全宋儒生聚于太学求教、求评,那种众星捧月的光荣很难用语言来表达。
  可是,今年却一下变了味儿了。儒生们都去观澜书院了,若是观澜进不去,退而求其次,才会来太学听讲,太学院的大儒们就不高兴了。
  凭什么范仲淹一来,就把我们的风头都给抢了?
  再说了,观澜书院并非官学,把奉根正朔的太学的风头都给抢了,合适吗?
  于是,有太学祭酒上书朝廷,说诸生只知观澜,而不知太学,实为违背了大宋设立官学的初衷,要求赵祯下旨为太学正名。
  还有人提出,要限制京中仕子出城,意图阻止诸生到观澜拜会。
  赵祯看了这些奏报,也是哭笑不得。心说,太学这帮学究怎么这么小气?连这种荒唐招数都用出来了。
  最后,还是太学直讲胡瑷出来说话了,“妒者,非君子也。欲取心必唯德,比之方知真矣。”
  意思是说,你们羡慕嫉妒恨屁用没有,不是君子所为,要想赢得仕子的认可和青睐,得靠德行和自己的本事,咱们来年大比见真章儿!
  胡瑷其实也不是没有火气,当初他上书想跟着范仲淹走,结果赵祯不但没同意,还罚了他半年的奉。如今可好,孙复、柳永、杜衍都去了,就他没去成。
  这帮老货,在观澜书院吃最好的,用最好的,住最好的,就连最好的生源也都一门心思往那儿跑,胡先生能平衡吗?
  他现在憋着劲儿等着开春的贡试,看看我太学诸生是怎么碾压你们这帮老货的!
  观澜书院可没有胡瑷那么紧张。
  马上就是八月十五中秋佳节,今年一年又是皇帝假装生病,又是大河起舞,可以说,就没得消停。再加上范纯仁等十几个人要应对来年春闱,都紧绷着一跟弦,唐奕觉得,过节应该让大家放松放松。
  范仲淹也觉得在理,就定下中秋月夜观澜上下一同欢宴赏月的章程。
  对此,大家可以说是翘首以盼,极为重视。
  潘丰直接把白樊楼名厨叫到了回山,提前三天就准备食材用度,力求尽善尽美。
  桃园夫人则是给桃花庵的姑娘们下了死令,中秋不接助宴的差使,还特意编排了新曲。几位她教出来的姑娘中秋夜皆不受外请,都来回山助兴。
  这可是不得了的大事,要知道,桃园夫人教出来的姑娘可不只董惜琴一位花魁,还有上界、上上界的花魁娘子。虽然年代久远,都已经是过气的名伶,但再怎么说,那也是花魁啊!
  几代花魁聚于一处弹琴唱词的盛况,谁见过?
  再说了,那词还是柳七公亲自为这次宴会所作,就连赵祯听说观澜有这么一个宴会都想来凑个热闹,却被文彦博一句话给顶回去了。
  “虽是中秋大节,但京东、河北诸地灾祸未平,陛下怎可专于一宴之乐,而不顾万民之苦呢?”
  其实,赵祯出去吃顿饭不算什么大事儿,但是,文相公是怕皇帝出宫出顺腿了。今年都在外面呆过半个月了,也不短了,您还是在宫里呆着吧!
  于是,赵祯只能苦哈哈地窝在宫里与万民同苦了。
  但是,文彦博这厮也是够贱,不让赵祯去,他自己却是要去!


第170章 新衣
  文彦博让人稍了信儿到回山,说是八月十五到回山陪恩师过节。赵祯知道这事儿后,鼻子都气歪了,心说,文宽夫,你等着!
  富弼进京之后,一直忙于朝中琐事,一直也没来看看范仲淹这个老朋友,于是,也定在中秋携家人与老友一同过节。
  ……
  有大儒,有名仕,有佳宴,还有名妓……
  十五月圆之夜,对月评弹、吟诗做对、话新词,这么奢华、这么高大上的事情,又怎么少得了大宋朝最会享受的两个人呢?
  晏殊,还有宋庠,也要去。
  按说,晏殊和范仲淹并不算和睦,这里面肯定没晏殊什么事儿,是范相公老看不上晏殊那奢靡成性的作风了。
  但是,自辞官之后,晏殊特意写信慰问,赞扬了范仲淹的高风亮节。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晏殊除了爱享受,真的没别的毛病。
  二人也算是相逢一笑抿恩仇。
  这两年,虽都在京中,但也多以书信往来,如今,范仲淹自己也‘奢靡’起来了。
  晏同叔一听观澜有此一宴,心说,好你个老小子,年轻的时候,我养几个歌姬你就参我的本,这回轮到你了?
  他立马给范仲淹写了封信,信中笑骂:范希文晚节不保!
  范仲淹看过后莞尔一笑,知道这老头儿要找回场子。但是,没办法啊,谁让咱有个会抓钱的弟子呢?奢侈也奢侈得理直气壮!
  回信之时,不但不气,反而邀请晏同叔一起来腐败。
  晏相公看了信,满意地点点头,“这还差不多!”
  ……
  至于宋庠……
  这位也爱享受,但是,让他主动去和范仲淹、尹洙、杜衍、富弼这帮“庆历党人”吃酒,宋相公拉不下来脸啊!
  当年,大家可是斗得你死我活,把儿子送观澜去,已经算是极限,再坐一块喝酒,他自己都觉得臊得荒。
  但是,宋楷在观澜书院,范仲淹早就告诉书院诸生,凡父母家人在京者,不论贫富,皆可携家人一同赴宴。
  宋状元这回算是找到台阶了,这是你请我去的,可不是我上赶着去的。
  他这是借了儿子的光了……
  这下可好,八月十五那天,观澜书院再一次人满为患,都快赶上赵祯在这里住的那半个月了。
  ……
  中秋大节,中枢休朝三日。
  富弼一家、文彦博一家、晏殊一家、宋庠一家,还有庞籍、唐介早早地就来到了回山。
  中午之时,赵德刚的一众子孙也来到回山陪老爷子过节,再加上曹家和潘家,人数着实不少。
  陈希亮跟着范纯仁在外面转了一圈,腰都快直不起来了。从眉州巴蜀之地来到这里,他哪一下子见过这么多传说中的人物?
  过去一个,是宰相富弼……
  再过去一个,是副宰相文彦博……
  又过去一个,是枢密使庞籍……
  给事中归班宋庠……
  御史中承唐介……
  见了谁,都是令人敬仰的股肱之臣;见了谁,都得恭恭敬敬地叫上一叫“相公”。
  回到学舍,陈希亮见苏洵正在案前看书,丝毫不被外面的热闹打搅,不禁奇道:“明允,怎么不出去看看?外面可是比朝会还要热闹。”
  苏洵横了他一眼,“说的好像你见过朝会一般。”
  “呃……”陈希亮闹了个大红脸,却闻苏明允继续道。“有甚可看,待来年高中,与之共列三班之时再看不迟!”
  苏老泉现在还是很傲气的,虽然屡试不中,但对自己的实力还是很有信心的。
  ……
  这边,苏洵在玩清高,那边,曹佾却在装深沉。
  曹觉一去不回,曹家苦寻无果。如今姐姐在宫中,弟弟在江湖,回山就只剩曹佾一人,略显孤单。
  正想着,就见唐奕抱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跟黑子来到他身边。
  “想什么呢?”
  曹佾横了唐奕一眼,“你说我想什么呢?”
  唐奕一窘。
  只得佯装对怀里的小童逗趣道:“评儿听听,听听,你爹这小心眼可怎么治!?你可不能学他,将来要对你干爹好点!”
  小童重重点头,吧嗒,在唐奕脸上来了个大大的湿吻。
  曹佾没好气地把孩子从唐奕怀里夺过来,“喜欢自己生去,别拿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