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当皇帝-第4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弘知道一时半会,袁术也不会同意出兵,岔开话题道:“对了。”
“从魏郡传来一条流言。”
“说是赵刺史,因为荀谌替袁绍出使匈奴,以此勾结匈奴人。”
“赵刺史因此牵连了荀家一族之人。”
“已经于半个月前,就把荀家一族之人,全部押送到了并州!”
袁术摇了摇头:“押送就押送吧。”
“荀家本是颍川郡人,如果留在颍川,还能为我效力。”
“既然他们已经迁移去了魏郡,那跟我们就没什么关系了。”
杨弘行了一揖:“主公此言差矣!”
“荀家祖父荀淑知名当世,号为神君。”
“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
“荀家乃是当世绝对的超级大家族。”
“而我听闻,当初荀彧因为颍川郡乃是四战之地,故而把家族迁往了魏郡。”
“但如今,颍川郡已经收入主公囊中,有了主公坐镇,颍川郡自然不再是四战之地。”
接着话锋一转:“所以,主公应该想办法,去把荀家一族之人,给从赵刺史手中交换回来。”
“一来,对主公名声有大大的好处。”
“二来,让荀家迁回颍川郡,顺理成章,主公得到荀家的帮助,绝对会增添一大助力。”
“三来,袁绍之所以得到冀州,就是凭借荀谌的一张口舌。”
“主公可以以此,让荀谌背弃袁绍,投靠主公,这样可以斩去袁绍的一大助臂。”
“四来,荀家有一大才,名叫荀彧,被南阳名士何颙称之为王佐之才。”
“荀彧目前刚刚投靠曹操不久,想来忠心程度也不会太高。”
“主公也可以以此,让荀彧来投效主公!”
袁术笑道:“接着说!”
杨弘听到有戏,赶紧说道:“而想从赵刺史手中,换回荀家一族之人。”
“普通的金、银、珠宝、财货、粮食,只怕都无法打动赵刺史。”
“所以只有主公出兵相助赵刺史,抵御匈奴这种天大的帮助,才会让赵刺史把荀家一族之人,都交给主公!”
“主公出兵相助赵刺史,抵御匈奴人。”
“不但可以得到荀家一族之人,还能得到全国各地的赞誉之词。”
“对主公收拢天下人心,也大有好处!”
“而主公想要出兵帮助赵刺史。”
“我们就必须拿下东郡!”
“不然我们就算强行跨越了东郡,也容易被曹操截断后路!”
袁术一时无语:“绕来绕去,还是要我出兵东郡!”
沉吟了一下:“也罢!”
“既然好处这么多,那就出兵东郡吧!”
然后看向纪灵:“纪灵,传我军令。”
“大军向东郡出征!”
纪灵兴奋的一拱手:“喏!”
说完,就快步退出了议事厅。
等纪灵走后。
袁术看向杨弘:“派人去赵风那里走一趟。”
“就说,我要他尽量坚持一些时间,我很快就会率兵增援过去的。”
“不管我们最终会不会增兵过去,起码也能让赵风感激我们不是?”
杨弘行了一揖:“主公所言在理!”
“我这就去办!”
说完,转身便退出了议事厅。
青州、平原国、祝阿,临时平难将军府。
一文士打扮的人,快步走进议事厅,对张燕行了一揖:“启禀张将军!”
“刚刚收到赵刺史传阅天下的檄文。”
“檄文中说,袁绍派荀谌出使匈奴,勾结匈奴人对并州发起了进攻!”
“与之一起过来的,还有一条传言。”
“说是赵刺史,因为荀谌出使之事,迁怒于荀家族人。”
“如今已经把荀家所有族人,都押送到并州去了,随时可能会斩首示众!”
张燕听后,沉声道:“袁绍这厮勾结匈奴人,当真是该死!”
“至于荀家之人,助纣为虐,死了也是活该!”
“要不是如今,我们因为粮食之事,导致军心涣散,我定要出兵剿灭了袁绍那厮!”
杨凤走到大厅中央,一拱手:“末将有一计!”
张燕盯着杨凤,笑道:“说来听听?”
杨凤沉吟道:“赵刺史与温侯吕布,之前谈起过双赢之事。”
“我觉得赵刺史与我们,之前应该也是以双赢为基础,才实行的合作事宜。”
“那么末将以为,我们也可以以双赢,来考虑我们目前的危机。”
张燕干咳了一声:“说重点!”
杨凤一拱手:“我们目前的危机,就是粮食不足,这才导致军心涣散。”
“即便勉强维持现状,估计也维持不了多久。”
“此事主公应该比我更清楚。”
“我的想法是。”
“之前赵刺史上表主公为巨鹿太守时,主公曾经答应过赵刺史。”
“在赵刺史需要帮助时,主公会出兵十万相助与赵刺史!”
“末将以为,如今就是相助赵刺史的最好时机!”
“一是,兑现了主公当初的承诺。”
“二是,我们送走了十万大军,就少了十万张吃饭的嘴巴。”
“这对我们来说也是很有好处的!”
………………………………
第六百二十三章 各方反响(四)
张燕这边,是因为青州黄巾投靠过来后,人数一下暴增,粮食供给方面出现了巨大危机。
所以在百般无奈下,只能减少将士、百姓的粮食供给。
这就造成了黑山军所有士兵和百姓,都只能吃个半饱。
这样的结果,直接导致了黑山军军心涣散。
没办法,连饭都吃不饱,你还指望他们去打仗?
也不能说张燕的决策错误。
毕竟能够让黑山军、民吃个半饱,也比饿肚子后造成兵祸要强。
赵风当时知道这消息的时候,也是感慨了一下。
因为赵风知道,这事曹操也干过。
不过张燕没有曹操的那种魄力。
曹操在即将出现兵祸的时候,果断把粮草官推出去背了黑锅,以此解了兵祸的危机。
虽然后面眭固把巨鹿郡和魏郡的粮食,都运到了青州支援张燕。
但张燕根据固有思维,还是以军、民能够吃的最长时间,来发放粮食。
就这导致军心一蹶不振,根本无法作战。
但这个无法作战,只限于不主动出去作战。
如果袁绍和公孙瓒,率兵攻打过来,黑山军为了保命,在无心作战,也会跟他们拼命。
所以袁绍和公孙瓒,也就默契的都没去管黑山军。
他们的目的,十分清晰,就是让黑山军自生自灭。
如果没有外力帮助的话,黑山军解散,也是迟早的问题。
而即便有外人想要帮助张燕,目前各路诸侯,也没有谁,能一次性拿出,几百万石粮食去帮助张燕。
毕竟现有的粮食,还不够自己人吃的。
李大目听了,眼前一亮,大笑道:“此计甚好!”
“如此一来,我们不但兑现了主公当初的承诺。”
“又送走了十万张吃饭的大嘴。”
“而且,我们还可以向赵刺史去借粮!”
“这么大的帮助,借个一、二百万石粮食,赵刺史应该不会拒绝!”
“如果有了两百万石粮食过来,我们可以让将士们敞开肚子吃饱饭。”
“不出月余时间,我们就能让军心恢复到可战的程度。”
“到时候只要在收割冬麦以前,横扫袁绍、公孙瓒、田楷等人,把青州收入囊中。”
“我们的粮食危机,也就迎刃而解了!”
杨凤皱眉道:“两百万石粮食?”
“你在开什么玩笑?”
“目前谁能拿出两百万石粮食出来?”
张燕沉吟了一下:“以常山郡、太原郡、上党郡的赋税情况来看。”
“秋收过后的总赋税,估计也有两百来万石。”
“在以赵风拥有十二万大军来计算,一年消耗粮食也就两百万石左右。”
“从这里来判断,赵风应该能拿出几百万石粮食出来。”
“不过我听闻,赵风的所以士兵,都是有饷钱拿的。”
“起步就是一石粮食一个月!”
“按这么来算,十二万大军,一年的饷钱,也要一百五十万石左右。”
“根本余部下多少粮食。”
“如果还要算上其他支出,赵风那边应该是入不敷出吧!”
“这事你们可别透入了出去。”
大汉律法,县兵大概每个月,有八百到一千钱的饷钱。
普通士兵,是没有饷钱拿的,因为这些普通士兵,是要服兵役的。
不过兵役年限不长,也就三年。
三年过后,还是有饷钱拿的。
当然,有钱人家,可以花点钱,买通官府人员,就可以免去兵役了。
毕竟去服兵役,指不定什么时候,就战死沙场了。
而赵风前世本就是当兵的,觉得这样对士兵太不公平。
故而把县兵和普通士兵整编到一起,然后统一按照一个月两百钱饷钱去算。
当然,为了激励士兵,每杀一个敌人,每个月可以增加三十钱。
不然直接大规模扣减县兵的饷钱,又让县兵看不到希望,很可能会出现兵变。
所以在赵风那里,县兵的待遇,会比其他诸侯要低很多。
但普通士兵的待遇,要高于其他诸侯。
不过如今天下大乱。
兵役什么的,早就没人在意了。
很多人去当兵,只是为了不被饿死。
黑山军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张燕也担心这种消息,被泄露出去后,会给自己造成大麻烦。
毕竟都是干的刀口舔血的生活,凭什么人家的兵不但能吃饱饭,还有饷钱拿,而自己连个饱饭都吃不起。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