悍臣-第3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管是收过海商好处的还是没收过好处的,全部保持了惊人的一致——闭嘴!
等了好半天也没人站出来附和,朱佑樘感觉脸上一阵燥热,又特地看了一脸无所谓的张儒一眼之后,他清了清嗓子再度开口:“怎么,平时你们不都是挺能说的么,一到定边侯身上的事,怎么一个个跟吃了哑药似的?”
其他人不说话,内阁几位大佬不能不说话,不说邱濬、刘吉、谢迁等人各有各的人马,就说他们跟张儒的关系都算不上差,他们就不能保持缄默。
谢迁和刘吉看向邱濬,邱濬则反看向刘吉。
论话语权,邱濬是内阁中最有话语权的一个,论资格,内阁中资格最老的却是刘吉。
两人就像是斗鸡一样对上了眼,谁也不肯先说话来当这个出头鸟。帮张儒则得罪一帮文官,就算自己手下那些文官不出声,其他人也会对说话的人心怀怨恨。帮文官则是妥妥的得罪张儒,这睚眦必报的定边侯,手段不少,时而又知道他会不会小肚鸡肠的记恨?
眼看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谢迁只好最先跳出来当这个出头鸟:“陛下,定边侯肃贪有功,的确应该赏赐。只是定边侯年不过弱冠,虽功高却实在太年轻,传扬出去怕是有损陛下威名。依老臣看,不如先暂时记住这功劳,赏赐些金银财帛,待来日定边侯再立新功之时,再论功行赏不迟。”
谢迁这话说得十分委婉,也很有道理。要知道张儒还只有二十多岁,难道因为肃贪这样的事就给他加爵?
升官?张儒现在是九边总督,手握九边百万军卒的兵权,又是前任锦衣卫,锦衣卫虽然易手牟斌,锦衣卫内部却有不少人依然听命张儒。更何况他是超品的侯爷。可以说在他这个年纪,他已经将官做到了极致。
以后的日子还长,如果朱佑樘不想将来张儒会到封无可封的地步,他就会听从谢迁的意见。
偏偏朱佑樘在很多事上都能听劝告,可在张儒的事情上却是从来都不听劝告的。
谢迁话音刚落,耳边便传来朱佑樘有些不悦的反驳声:“这怎么行,功就是功,过就是过。朕难道已经昏聩到连臣子的功过都分不清的地步?再说了,这次定边侯肃清福州海商,为开海禁奠定了基础,可不单单是肃贪那么简单。”
邱濬和刘吉面色大变,双方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突破口。邱老夫子一个转身,马上道:“陛下,开海禁?这事朝议上不是已经决定了吗?”
朱佑樘满脸不悦:“朕决定什么了?朕记得朕那日说的是搁置再议,邱先生何时听出朕的意思是已经做出了决定。”
刘吉比邱濬要干脆很多,直接双腿一软跪在地上,也不知这老头说还不是学表演出身的,一低头一抬头,脸上已经布满老泪:“陛下,海禁万万不能开啊!”
朱佑樘冷冷道:“刘爱卿,你这是干什么。”
刘吉耸了耸鼻子:“陛下,祖制有言,片板不得下海,若开海禁,我大明必定四面树敌。如今大明刚过风雨飘摇之际,实在是经不起折腾了,还请陛下三思啊!”
在对待张儒的态度上,刘老头是十分暧昧的,他害怕张儒手中所谓的证据,也害怕张儒那层出不穷的手段。可在海禁一事上,他的态度又是极为坚决的,海商是京中不少文官赖以生存的根本。张儒在福州杀再多人,也阻挡不了逐利的海商。
可一旦朝廷成为海商的最大后台,他们这些官员哪里还能拿到半点孝敬?
现在到手的银子,都是那些海商低声下气送过来的求人的;往后他们不主动送银子了,难道自己还能明目张胆索贿不成!
张儒半眯的双目猛然张开:“刘大人,不要每次有事就拿祖制说事。祖制有片板不得下海之言不假,可刘大人怎么不想想,当年有这个祖制的情况是什么情况,现在又是什么情况!
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我大明哪次不是历经血雨腥风。可为何那些鞑靼人还敢连年犯边,为何我大明必须要在九边囤积百万士卒?
无非就是一点,国不富强。
如果刘大人一定要成为阻碍开海禁的那个人,那可别怪张文轩没有把话说在前头,到时候你不要怪张某人不择手段才好。”
“你!”刘吉气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当然,他心里有五分气愤,更有五分畏惧,只是他表现出来的只有气愤而已罢了。
邱濬有些看不过去了,站出来道:“定边侯说话,怎的跟市井无赖一般!侯爷是大明忠臣,深得陛下信任,凡事当以国家为重,怎可儿戏。”
对邱濬,张儒还是保留了应有的尊重,他朝邱濬拱了拱手:“邱大人可否听本侯一言?”
邱濬淡淡道:“定边侯但说无妨。”
张儒清了清嗓子道:“方才本侯说到了国家不富,敢问诸位,有谁知道为何国家无法富裕起来?”
人群中有个六品小官小声嘟囔了一句:“连年征战,能富强起来才怪。”
张儒不以为意,翘起大拇指对这话表示赞赏:“不错,这话算是说到了点子上。连年征战,如何富强!大家都知道,打仗是要钱的,没有银子,甲胄、兵器、箭矢、军服、粮草,一切都是空谈。
可这银子如果从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百姓身上搜刮,诸位认为这战争,能够打多久?
建国百年,已经是民生凋敝,再来一点天灾**,我大明有哪年能够不死人安安稳稳过个冬?你们是读圣贤书的人,白骨露於野,易子而食的事莫非你们见了就能无动于衷不成!
百姓是一个帝国的根本,唐魏征说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莫非你们的圣贤书都是屁眼里读进去的?”
最后一句话,张儒故意说得粗俗不堪,就是为了让人站出来反驳。
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战争,这是皇帝和一群文官的战争。没有对手,这战争怎么都打不起来。
果不其然,听到他最后那句话之后,一个文官直接出班,将笏板砸向张儒:“竖子,安敢大放厥词!”
第333章 :戏说江山3
张儒只是微微挪动了一下身体,躲过那个名叫白朗的户部侍郎投掷出来的笏板,冷冷对已经被拉住的白朗道:“你确定要跟本侯动武?”
白朗也只是一时气愤才将笏板丢出,真要跟张儒动武,他哪里有那个胆子。莫说皇帝不会因为海禁之事治罪张儒,就算皇帝会治罪,他跟张儒打也只会吃亏。
手握九边百万边军,在大同一战中诛杀鞑靼数万大军的人,怎么可能是他一个文弱书生能够正面匹敌的。
对方不再说话,张儒也不再咄咄逼人,深深看了户部尚书李敏一眼之后,眯着眼睛道:“本侯看来是太惯着你们了。跟你们讲道理摆事实,你们要跟本侯动武,跟你们动武,你们说本侯不讲理。”
说这话的时候,张儒的语气显得有些悲怆,一说完,他马上把脸转向高坐龙椅的皇帝:“陛下,臣恳请致仕。”
邱濬、谢迁、刘吉,包括王恕心里同时响起一个声音:“该死,这小子怎么又玩这一招。”
朱佑樘立马会意道:“文轩何至于此,几位阁老也是老成持重,并非刻意与你为敌。白朗,你今日之举,实在有辱斯文,真以为你是读书人,朕就不敢办你!“
这一顿连拉带打,让包括邱濬在内的几位阁老全部没了脾气。这事本来就是只能打嘴仗的事,可偏偏白朗这想出位的小子不知轻重动了手。在海禁一事上,朱佑樘究竟动了几分心思别人猜不出来,他们几个离皇帝最近的人是能够猜出来的。
之所以依然不管不顾的反对开海禁,第一是给手下那些人做出一个姿态,第二则是为开了海禁以后的自己争取一些该有的权力。
每一个读书人在读书的时候都是有抱负的,如李白一般,为的都是匡扶社稷。既然做到了阁老这样的位置,那就意味着他们有了能够施展抱负的机会。这样的机会是他们经营了大半辈子才经营来的,如果被张儒一折腾,到手的权力转手回到了皇帝手中,那他们心里绝对是一百个不愿意。
可如果说要他们因为一个白朗逼迫张儒彻底致仕,他们也不愿意把事情做得这么死。张儒一走皇帝以后怎么看他们?现在皇帝有事没事喜欢找他们商量,张儒走了之后呢?
邱濬朝李敏使了个眼色,李敏马上在白朗的胳膊上拧了一下。
这一出根本就不是李敏授意,完全就是白朗这家伙擅做主张。他现在也没办法,只希望白朗能够懂自己的意思,好好跟张儒道歉。
至于事后如何处置白朗,那就是他自己的事情了。
白朗诧异的看了李敏一眼,而后有些不屑的挣脱李敏的手,梗着脖子看向张儒:“定边侯,你也不用跟我来这一套。今日我白朗既然敢把话说出来,那就没打算好好在官场混下去。泱泱大明,总是要有几个说真话的人才行。
你要是能让白朗心服口服,白朗二话不说,给你跪下磕九个响头。之后要杀要剐,悉听尊便。
你要是说不出个一二三四五,只要白朗一天不死,这大明就有一个人在背后说你定边侯不是东西。”
大明官员最看重的是名声,特别是文官。
张儒文武双全,白朗以为他也顾忌名声二字。可他没想到的是,张儒根本就不是这个时代的人,在这个时代,张儒的名声已经够臭的了,他根本就不在乎再多一重恶名。
就算心里不是很在乎白朗,张儒还是觉得有必要做出解释。
这满朝文武,每个人的心都隔着一层肚皮,谁也不知道谁心里想的到底是什么。这么多官员里面,有几个是对开海禁不满了,有几个又是因为钱才对朝廷开海禁不满了?
给出一个解释,让这些人接受这个解释,才是张儒的最终目的。
所以在白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