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远征欧洲 >

第344章

远征欧洲-第344章

小说: 远征欧洲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在租借金兰湾的问题上,秦致远和巴斯蒂安一拍即合。
  协议签订之后,兰芳将以每年100万法郎的价格租借金兰湾99年,期满之后如果兰芳愿意继续租借,那么协议将自动顺延。
  也就是说,兰芳用每年100万法郎的代价,获得了金兰湾的永久使用权。
  当然了,这份协议不仅仅是仅限于金兰湾,还包括金兰湾附近大概1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土地,法国殖民政府将负责租界内安南人的搬迁工作。
  “租界”,兰芳居然也有了自己的第一个海外租界,这让兰芳看上去愈发像是列强中的一员,虽然这个“列强”看上去还不是那么的名至实归。
  租赁下金兰湾之后,秦致远立即在安南和暹罗招聘工人,首批工人就是10万人,立即对金兰湾开始正式开发。
  10万人,这可真是个大手笔,不过巴斯蒂安显然对此并不感兴趣。
  “如果你要工人,根本不需要跑到暹罗,安南一地就可以满足你,哪怕你想找100万人也没问题,如果你感觉影响力不够,还有高棉人和寮国人,何必跑到暹罗去招工。”巴斯蒂安直来直去。
  巴斯蒂安和秦致远的关系也是极好,两人既是“同僚”,又是合伙人,因此巴斯蒂安对秦致远也不见外。
  暹罗就是日后的泰国,高棉是柬埔寨,寮国是老挝。目前的东南亚,高棉和寮国、安南组成了法属印度支那,在往西一点的缅甸则是英属印度的一个省,暹罗正好夹在英属印度和法属印度支那中间,成为两地之间的缓冲地带。
  正是因为法国人和英国人的妥协,暹罗才会独立至今,否则暹罗国王想坐稳王位那简直是痴人说梦。
  目前的法属印度支那,总人口大概为1500万左右,想要弄出来100万工人虽然有点困难,但也不是不可能。
  “我想吃暹罗的大米行不行?”秦致远半开玩笑半认真。
  说这话的时候,秦致远和巴斯蒂安在位于河内的法属印度支那总督府内,巴斯蒂安并没有把秦致远当外人的意思,因为或许在不久的将来,秦致远也将会是这里的主人。
  暹罗是东南亚的粮仓,大米的产量惊人,秦致远说想吃暹罗的大米当然是一句笑谈,巴斯蒂安却当了真。
  “你可不要搞三搞四,暹罗目前的地位比较特殊,法国政府不想改变现状。”巴斯蒂安具有一定的政治敏锐度,以他对秦致远的了解,隐隐能感觉到秦致远不怀好意。
  目前的殖民体系就是法国人和英国人建立起来的,巴斯蒂安和秦致远的关系虽然不错,但在国家利益这个问题上,没有丝毫的商量可言,这一点巴斯蒂安拎的清。
  “你想多了,我没有改变现状的意图,暹罗就是暹罗,哪里不会成为兰芳的殖民地,我们华人没有那种习惯。”秦致远矢口否认。
  好吧,秦致远的话没说完,华人确实不喜欢殖民地,因为只要是华人看上的土地,都会变成自己的“固有领土”,从来就没有殖民地这个说法。


第453章 落后就要挨打
  建设金兰湾是个大工程,不算建筑材料,10万名工人,每个月的消耗超过200万元,这还没有算上从暹罗购买的粮食费用。
  好在秦致远手中还有点家底,如果支出不会进一步扩大,现在这个花法还能花的起。
  人多有人多的好处,10万人一起动手,就算是赶不上另一个时空中的“全国大会战模式”,却也差不了太多,金兰湾基本上是一天一个样,建设进度令人瞠目结舌。
  当然了,瞠目结舌的是巴斯蒂安,不是秦致远,见识过另一个时空中各种“速度”的秦致远感觉还有点慢了。
  其实在这个大型机械还没有广泛使用的年代,一个港口的施工进度都是以“年”为单位在衡量。
  金兰湾的一期工程预计需要一年半,到那时金兰湾将会拥有十一个码头,六十多个泊位,可以停靠包括战列舰在内的所有兰芳军舰。
  与此同时,各种配套设施也在同时敷设,火电厂、炮弹厂、鱼雷厂、水雷厂、甚至有一个拥有四个五万吨级船坞的造船厂,这些所有的东西加起来,将会共同构成金兰湾这个远东最大的海军基地。
  不对,还不算最大,日本的横须贺才是最大的军港。
  不过总有一天,金兰湾会成为远东最大的军港。
  对于这一点,秦致远很有信心。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其实发生了很多事情,包括《凡尔赛合约》的签订,俄罗斯内战的暂时停火等等,这些事有效的分散了兰芳在北海“夺岛”行为的影响力,同时也降低了全世界对兰芳租借金兰湾的敏感度。
  没错,经过近半年的利益交换,《凡尔赛合约》终于签订,民国北洋政府的代表顾维钧也在合约上签了字,这表示民国也成为了世界大战胜利国的一员,并且同时顺利加入国联,终于开始试探性的融入国际社会。
  令人感到无语的是,美国没有在《凡尔赛合约》上签字,因为美国人发现他们在凡尔赛合约中什么都得不到,没有殖民地,没有市场,只有钱。
  而美国是全世界现在最有钱的国家,人家根本不缺钱。
  《凡尔赛合约》对德国的惩罚非常严厉,德国损失了百分之十三点五的领土,百分之十二点五的人口,以及所有的海外殖民地。
  根据《凡尔赛合约》的规定,德国人只准保留十万人以下的陆军,海军只准保留6艘排水量在一万吨以下的战列舰,同时德国不准拥有潜艇,不准发展空军,陆军不准装备坦克和重机枪等等。
  德国人甚至丧失了进出口权利,因为《凡尔赛合约》规定,德国人如果想要出口商品,要加收差不多四分之一的费用,这无疑加大了德国产品的成本,降低了德国产品的竞争力,是英法的地位更加稳固。
  同时,德国人还必须付出2260亿金马克的赔偿,这笔钱约等于113亿英镑,并且要求用黄金支付。
  很苛刻的条款,几乎所有人对这个《合约》都不满意,除了兰芳。
  对这个《合约》最不满的德国人,作为《凡尔赛合约》的受害者,威廉三世曾经考虑过拒绝签订,但在首相马克思亲王和陆军总参谋长兴登堡的劝说下,威廉三世最终选择把仇恨埋在心里,忍气吞声的在《合约》上签字。
  德国人的不甘所有人都看得到,特别是法国人。
  克里蒙梭曾经有意肢解德国,但遭到英国人的极力反对,英国人想让德国人付出代价,但不想过分消弱德国人,英国人不想看到法国人在欧洲大陆一家独大。
  那不符合英国的利益。
  实际上,很多英国人认为《凡尔赛合约》对德国太过苛刻,这可能导致德国在未来会重新成为不安定因素,但这些人的意见没有得到广泛认可,于是《凡尔赛合约》就成了这个样子。
  不过在签字之后,英国人很快就意识到,如果没有德国的制衡,法国人回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于是英国又开始向德国提供贷款,帮助德国恢复经济。
  与此同时美国人也对《凡尔赛合约》表示不满,美国人没有得到任何东西,除了钱之外,当然了,同时伴随的还有美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但这是隐性的东西,从表面上并看不出来。
  在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资本获利丰厚,战后,美国人继续挥舞资本大棒,向德国开始提供贷款。
  这些贷款从英国人和法国人手里转了个圈,然后又回到美国人手里,但美国人收货了一大批优惠条件,从这个角度上看,美国人是世界大战最大的受益者。
  兰芳对于《凡尔赛合约》感到满意是有原因的,因为法国人的争取,兰芳获得了一笔象征性的赔款,作为对外籍军团的补偿,这得到了英国和美国的一致同意,秦致远之所以有钱建设金兰湾,就是源自这笔德国赔款。
  签订《凡尔赛合约》,是整个六月份全世界最大的事情,以至于掩盖了俄罗斯的战争硝烟。
  经过长达一个月的拉锯战,以高尔察克为首的联合政府终于攻占了莫斯科,但同时,高尔察克和邓尼金的部队损失惨重,再也没有余力对盘踞在圣彼得堡的俄罗斯布尔什维克发起进攻。
  俄罗斯布尔什维克在之前的战争中已经损失50万人,他们也没有能力组织军队收复失地,于是各方不得不坐下来谈和,试图找到一个和平结束这场内战的方法。
  自从攻占图拉之后,除了攻占莫斯科之外,外籍军团没有参加任何进攻,而是开始在图拉、卡卢加、梁赞等地开始就地搜刮,搜刮他们能看到的任何东西。
  这些东西包括名贵字画、金银珠宝、工业机器、甚至是火车头,都被外籍军团装船运回兰芳,作为此次出征的报酬。
  刘子正和葛立夫玩得有点过火,以至于当外籍军团的部队在莫斯科郊外击溃俄罗斯布尔什维克的主力之后,外籍军团想要进入莫斯科居然遭到高尔察克的拒绝。
  不过很明显,高尔察克的拒绝没有起到多少作用,兵强马壮的外籍军团蛮横的闯入莫斯科,就像是当初俄罗斯人蛮横的闯入清帝国的京城一样。
  真是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高尔察克和邓尼金的部队在进攻莫斯科的过程中几乎伤亡殆尽,最后不得不请求外籍军团支援。
  刘子正和葛立夫派出了所有的坦克,参与了对莫斯科的围攻。
  坦克部队给高尔察克和邓尼金留下深刻印象,以至于高尔察克和邓尼金要求购买这些坦克,用来充实自己的实力。
  刘子正和葛立夫同意了高尔察克和邓尼金的要求,并且联系了克里蒙梭,为克里蒙梭送上一份大礼。
  克里蒙梭正在为法国在战争期间生产出来的坦克如何消化发愁,听说高尔察克和邓尼金想买,自然是乐意之至,于是才有了那笔给予外籍军团的补偿。
  而就在高尔察克和邓尼金忙着和克里蒙梭做生意的时候,外籍军团在莫斯科开始了刮地皮。
  作为一座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