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奸雄天下 >

第367章

奸雄天下-第367章

小说: 奸雄天下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母接梗皇潜泵骶倜堑母接埂6冶泵骶杏钟写笠褰坦僦疲碌滦吮救擞质恰鞍肷瘛保虼吮泵骶醒垢挥胁У耐寥馈
  “不要什么田地封爵,某家的3000兄弟只管收钱打仗!”郭侃说,“还是来现的好!平日就按寻常明军发饷,上阵之前给一笔开拔钱,打完后按照功劳折现。你可别告诉我明王没有钱,他可垄断着海贸呢!”
  ……
  “这郭侃是想抓着兵不放,怕是有些志向啊!”
  陈德兴回到平滦城下的大营时,郭守敬已经带着郭侃的条件回来了。
  听了郭守敬的回报,陈德兴只是淡淡说了一句,也没有露出什么不快。士爵兵、八旗兵,本就不能符合所有人的要求。陈德兴现在采用的兵制,其实就是府兵制的升级版,把府兵变成了军事贵族,而且也不用像军户那样代代服役。只需要服役一代,就能得到田庄和贵族身份。对于普通士兵来说,是非常优厚的,所以北明军的中下层打仗很卖力。
  而对于北明军的高层而言,他们可以靠功劳一步步上升封大贵族,理论上还有机会成为封建诸侯。画饼是很好的,但是要吃到嘴里并不容易。
  但是对于郭守敬这种真的有点实力的军阀而言,可就不大如意了。像严忠嗣那样没有什么实力的小军阀连反抗的力量都没有,自然只能捏着鼻子接受。可是郭守敬的3000人都是百战精锐,要是配上钢甲横刀,战斗力犹在怯薛之上。当然不甘心就这么让陈德兴吞并了!
  而像郭守敬这样的军阀,在北地,在中原,甚至在南宋,可以说遍地都是。陈德兴既入中原,就面临着怎么利用、整合或消灭他们的问题了。
  对于军阀,一律立即消灭,那倒是挺合乎后世人思维的,但是陈德兴知道这样是不行的。因为这个时代,就是一个兵为将有,军阀遍地的时代。
  不仅北地汉侯、南宋藩镇是军阀,就连书生掌兵的南宋团练和蒙古的大小宗王,实际上也都是军阀。不列入军阀的,就是陈德兴的士爵、八旗,李璮的府兵,和忽必烈中央兀鲁斯的嫡系。
  “行!”陈德兴一拍大腿,笑着对左右道,“孤王麾下也是用得着汉侯的!谁都知道郭侃兵精善战,若能实心归附,将来必有大用。”
  他一扭头,对郭守敬道:“若思,且去告诉郭侃,孤王答应他的条件了,给他3000军额,兵饷按照普通明军发放。遇有战事便另外加钱。至于地嘛,中原的地不能封给他。将来孤王远征大食,必有他郭家的一个封国!”
  ……
  大宋咸淳二年九月,燕京城。
  这座北地名都,就立在燕山脚下,守着漠南草原通往中原汉地的通道。以燕京为核心,分布于燕山南北的燕云十六州,则是华北大平原抵挡塞外游牧民族入侵的屏障。随着石敬瑭割让了这片原属于华夏的故土给契丹之后,中原汉地腹心便完全暴露在了北方铁骑的兵锋之下。而十六州汉民所拥有的先进的农业和手工业,又被契丹、女真还有后来的蒙古所用,使得这些塞外蛮族的刀锋更加锐利,兵马更加强盛。历史上得以逞强于中原四百余年!
  而在这个时空,历史虽然发生了重大转折,但是却丝毫没有影响这座北地名城的繁荣。
  至少在远道而来的刘孝元看来,比起他上一回离开的时候,燕京城更加喧嚣而嘈杂了。
  各种民族的人交错往来,一队队的骆驼,一队队的车马不断的从四面八方涌来。包着铁圈的木轮碾得街道石板上火星四溅。穿得鼓鼓囊囊的蒙古人腰里别着弯刀,大摇大摆的在城里瞎转悠,看到好吃的好玩的上去就拿,也不知道给钱。那些开铺子的汉人、色目人,也没有一个敢和蒙古大爷计较。
  刘孝元知道,这些横行霸道的蒙古人一定是刚刚从开平过来的,都是忽必烈的嫡系,在开平的时候还有人管束,不至于胡来。到了燕京……
  到了燕京怎么就没有人管了?末哥王爷和兀良合台元帅就不管管?
  刘孝元正感到莫名其妙的时候,突然就听见有人在喊他的字号:“明经,明经兄!”
  他忙循声望去,就看见一个矮矮胖胖的大胡子儒生,正在一处酒楼门口冲他招手。那人手上还拎着个酒葫芦,还有几个油纸包裹,里面显然是什么小菜吃食。
  这人原来是姚枢的侄子姚燧,字端甫,号牧庵。原本在京兆府跟随大儒许衡学习理学,几个月前参加了科举,中了个进士,被派到燕京做官。
  因为都是蒙古的“汉奸二代”,因而两人不仅认识而且私交不错。
  刘孝元从马上下来,把缰绳丢给了从人,自己大步迎了上去,一拱手道:“端甫弟,许久不见,可安好吗?”
  矮胖子姚燧却没有马上回答,而是认真地上下打量了刘孝元一番:“哎哟,你怎么一副蒙古人的打扮?兄弟我险些没有认出来。”
  他一把拉住刘孝元就往酒楼里去:“你这身衣裳好啊,吃酒不用付钱……快快请兄弟我吃顿好的。这些日子在燕京真是苦极了,人都饿瘦了。”
  刘孝元打量了一下胖乎乎的姚燧,慢慢跟着就进了酒楼,里面老板伙计看见他一身蒙古人的打扮,都是一副快要哭出来的样子。
  两个北地儒生也不管这些,径自上了二楼,进了一间敞开着门,里面没有人的雅座。分头落座后,刘孝元叫了几个菜,又摸出个小银锭丢给伙计,见对方欢天喜地的下去了,才扭过头要和姚燧说话,却见对方一副目瞪口呆的样子。
  “你,你……那是给了银子?”
  “啊……”刘孝元点了点头。
  姚燧拍了拍手,叫道:“你咋不给中统钞呢?”
  “中统钞?”刘孝元摇头,他是大汗的近臣,官拜大元枢密院都承旨,就是那种不用靠饷银过日子的大官,当然不大知道中统钞什么的了——因为没有谁敢拿钞去行贿的。
  “就是这个……”姚燧从摸出一张纸钞摆在桌子上,抱怨道,“这是擦屁股纸!一两当不了白银一钱用,现在整个大元的官员军将就拿这个当薪饷!蒙古人还好,想要什么直接拿就是了,俺们这些汉官可就苦了!”
  “看上什么直接拿!?”刘孝元愣了又愣,“没有人管?”
  姚燧摇着胖脑袋,一脸无奈地道:“没有,没有人管……这事儿怎么搞成这样我也不知道,反正就没有人管,整个儿无法无天!”
  刘孝元眉头紧紧皱着,“那么……燕京城里那么还那么多人?”
  “都是从别的地方迁来的,”姚燧忿忿不平道,“明贼已经打到平滦路了……杀人放火无恶不作,老百姓没得活路,就在各地守臣带领下到燕京求活了。”
  “什么?”刘孝元更是一脸惊诧,大元的官什么时候这等好心了?而且……这也不对啊,把那么多人都聚集到燕京城,吃饭问题怎么解?把城市周围人口驱赶入城去消耗粮食,那是蒙古人攻城的方法之一。末哥和兀良合台不可能不知道,现在怎么自己把人都弄进城了呢?


第448章 郭侃方阵
  平滦路城是唐朝建造的旧城,原来是卢龙节度使的治所,在辽金两代又因为地理位置连接关内关外,所以不断得到扩建加固。单论面积已经不逊于南宋的许多繁荣大城。但是却空旷得多,城内还有大片荒地,显得地广人稀。
  但是这些荒地上现在却搭起了窝棚,挤满了携家带口的难民。路上却没有什么行人,大部分的沿街房屋都没有开店,而且房门紧闭,看得出城内的人心还相当慌乱。
  陈德兴没有入住郭侃的官署,而是选择了一处佛教寺庙作为自己的临时行宫。北地的寺庙比起南方要简朴许多,多是黄土夯实的墙壁,抹光后刷成红色或黄色,屋顶多是茅草,只有大雄宝殿才有瓦片。
  陈德兴赶到时,庙里的和尚尼姑已经不见踪影,几个随军的天道教道人正在指挥民夫进行简单的改建——把寺庙变成天道教道观!
  虽然北明没有打算消灭释道二教,但还是会把一些寺庙改成天道教道观,以保证每座县城都会有一所天道观。
  另外,北明还强烈反对僧道独身不娶,对于任何禁止僧道结婚生子的教派,都一律严禁——在一个只有七十多万人口的国家,不仅独身丁克是犯罪,连晚婚和三十五岁以下的平民、农奴妇女守寡都是不允许的!
  陈德兴的节堂就设在原先的大雄宝殿之内,佛像都被请走了。地上铺上了厚厚的筵席,大殿两侧摆了两排案几,中间放了一张由几张方桌拼起来的地图台,在正对大门最靠里面的位置上摆了一张屏风,屏风上画着世界地图。陈德兴使用的案几和椅子就在案几前面。
  “郭侃。”陈德兴现在正端端正正地坐在案几后面,看着面前站立着的一个一脸老实样子的黑脸壮汉,正是郭大侠的原先郭汉奸郭侃。长得倒是老实,不过肚子里面货色不知道比那位金大侠笔下的郭靖多了多少,可不能等闲视之!
  “臣在。”郭侃不卑不亢地应道。
  “平滦城内怎么有那么多难民?”陈德兴没有问起西方的事情,那事儿还早呢。
  “是臣让人召集他们入城的。”
  “为什么?”
  “是燕云大万户府的命令,”郭侃道,“大万户府命令臣至少召集五千户以上的百姓,外加两万石粮食一并送去燕京。不过臣还没有来得及实行,大王的兵就到了。所以这些百姓就挤在了平滦城内。”
  “什么?调集百姓去燕京!?”陪在陈德兴一起接见郭侃的张世杰脱口问道,“为什么要调集那么多百姓去燕京?”
  “下官不知。”郭侃回答。
  陈德兴冷哼一声:“蒙古人定然没按什么好心!”
  郭侃笑道:“蒙古人耍这些花样,只说明他们打不过咱们,要靠阴谋诡计取胜。不过兵不够强了,什么计策都没有用。”
  “蒙古人还不够强?”陈德兴看着郭侃。
  “过去是够强的,现在就是够呛了。”
  郭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