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奸雄天下 >

第353章

奸雄天下-第353章

小说: 奸雄天下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豆讨蟹⑸廴尽
  所谓的炒铁,就是用长铁棍搅动铁水。因为这种反射式炒铁炉的炉温只能达到1400度,而生铁中的碳脱除到一定程度后,熔点就会超过炉温,金属变会呈半凝固状态。要靠人力搅拌才能使冶炼继续进行。
  这种“炒铁法”当然也不是陈德兴“发明”的,而是早在汉代就出现的,在宋朝同样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只是没有反射炉的概念。另外,用这种炒铁法理论上也能得到钢,炒铁法的主要产品是熟铁,但有时也会炼出少量脱碳不彻底的中低碳钢。
  利用这种炒钢反复折叠锻打,就能得到所谓的百炼钢,是用来制作宝刀宝剑的上品钢材。
  而陈德兴建议齐塔等人采用的炼钢法,则是坩埚法。坩埚法早就出现在了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在汉朝最为兴盛,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却渐渐没落——可能是因为低硫低磷的优质铁矿消耗一空,用坩埚冶炼出来的钢,质量无保证,成本又高,因此被渐渐淘汰。不过在山西某些地方却有坩埚炼铁的工艺,许多经验丰富的铁匠都知道怎么制作坩埚。而陈德兴给他们的帮助,也不过是用耐火的高岭土制造坩埚和坩埚炉而已。这样就能让坩埚炼钢达到更高的温度。
  后世的亨兹曼坩埚钢需要1600度的高温熔炼,用普通粘土制成的坩埚根本无法承受。当然,炉温不够也不等于不能炼钢,古人是非常能够理解凑合一下的概念的。
  就在高炉和炒铁炉右侧百步开外的一处小高坡上,已经竖起了两座专门用来冶炼坩埚钢的火炉。两缕青黑色的烟柱正从那里扬起,显然坩埚炉正在炼钢。在更远一些的地方,则是码头和栅栏,码头是进料的地方,而栅栏则是防止闲杂人等进入坊区的——南芬铁坊的所在,自然是军事禁区!周遭被南芬城墙、两道栅栏和壕沟还有太子河包围。还有军队驻扎巡逻,太子河上甚至还有一支小小的“水军”。
  陈德兴也知道,眼前这一套“高炉炼铁——反射炉炒铁——坩埚炼钢”的工艺流程,虽然也是在凑合着炼钢——因为炉温难以控制,耐火材料质量不靠谱,铁矿石的杂质含量也难以确定。想要得到后世工业化时代的优质钢材是不可能的——但是炼出的钢铁,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足够碾压南宋的钢铁手工业了,更不用说大蒙古了。所以,可不能让这套先进的炼铁炼钢办法泄露出去!
  “大哥,咱们南芬铁坊的铁匠、学徒工,都是老手了。光是在南芬这里,已经前前后后建了五座高炉,十五座炒炉和五座坩埚炉了。”
  齐塔轻描淡写的介绍着南芬铁坊的研发探索过程——哪怕有了陈德兴的提点,实验失败还是在所难免的!焦炭炼铁和反射炉炒钢都是新技术,坩埚钢虽然是老早就有的东西,但毕竟已经不怎么常用。同样需要反复探索。
  “铁坊的工匠有谁立了功么?”陈德兴问话的时候,整个铁坊的铁匠和学徒,已经聚集起来,在陈德兴跟前站成了三排。大约有三四百人,都是精通炼铁找矿的匠人。大部分是从临安和明州掠来的。
  “有啊,孟大头,你出来一下。”齐塔一招手,唤来个二十挂零的小个子,身高不过五尺多,非常瘦弱,不过却有一个大脑袋,额骨宽大且隆高,和细小的身体形成鲜明对比,就好像一根细竹竿撑着个大脑袋,怪不得被人叫“大头”。这副尊荣不大像个铁匠,倒像个读书人。
  “这是孟德孟大头,别看他长得不像个铁匠,不过脑袋瓜子好用。”齐塔一指身后的高炉、炒炉,“高炉、炒炉都是他画的样,高炉垫高,炒炉居下的布局也是他想出来的,还有用滑轮加料的设计也是他做的。这小子可聪明,可惜没有念过什么书,要不然准能中进士!”


第432章 钢铁雄心(四)
  “可识得文字?”
  陈德兴瞅着脑袋大大,身子细细的孟大头,温言问道。
  “回禀大王,小的在潭州家乡进过学,只是没有读出什么名堂就跟着家尊到临安打铁了。”
  这孟德虽然是湖南人,但是从曾祖父开始,世世代代都是临安军器监的铁匠。临安之变时被陈德兴掠走,家人却还在临安。
  孟大头跪在地上,满脸惊喜地回答道。
  “原来是读过书的,”陈德兴点点头,“进学读书的确不易,不得名师教导,终是难成气候,还不如学门手艺……其实这冶金之学也是大学问,比起孔孟之道是不差的。”
  打铁还能和孔孟之道比?
  不仅孟大头吃了一惊,在场的铁匠还有两个饱读诗书的邓家人都有些难以接受这样的评价。
  “孟德听封!”陈德兴也不含糊,目光扫视了在场之人,语气突然放沉,“尔筑炉冶铁,颇有创建,于国于民皆有大功!今孤王封尔为士,赐田庄一所,望尔恪守士道,再接再厉,多多建树!”
  这就是士爵了!
  邓明安、邓明理互相看了对方一眼,原来这打铁也能打出一个士爵!这身份可比老哥俩的士绅要高一等啊!看来在辽东这里,打铁的的确比只会读四书五经的呆子要强!
  “臣孟德,叩谢大王天恩,但有所命,万死不辞!”孟德仿佛早就在期待封士,陈德兴的话刚说完,他就迫不及待说出了标准的封士答谢词。然后又叩了个头,再抬起头,脸上全是掩不住的笑容。士爵贵族啊!虽然在辽东有点烂大街,但是将来明王得了天下,这身份还是高高在上的!
  “不错,不错。”陈德兴欣赏地点点头,这小子的反应,说明他是有上进之心的——现在辽东的青年男子,若是不想封士,是会被人认为不上进的!
  “封士只是开始,士之上还有男、子、伯、侯、公!只要尔在冶铁之术上再有建树,一样可以步步高升的!”
  “小的……臣必当恪尽职守,不负圣恩!”孟德依着规矩回答——这几句答谢之词,在辽东几乎人人皆知,因为得到士爵的人实在太多了。
  陈德兴又鼓励了几句,而后对齐塔道:“老八,南芬铁坊中还有立功的兄弟稍后都列个名录,报与孤王,该行赏的行赏,该封士的封士。还有,做这水车的船匠是谁,也一并报上来,一个士爵总是有的。”
  “小弟省得了。”齐塔拱手道。
  “还有……把冶铁的过程和注意事项,高炉、炒炉、坩埚炉、坩埚的图纸和制作方法都写画下来,孤王离开的时候要带走。天道书院是要开冶金学的,正好用得着这些。如果这里用不着孟德,也让他随孤去明都,先入天道学院,将来做个冶金学教授。”
  冶金当然是门大学问!和儒家书院喜欢搞大杂烩,什么样的人都混在一起“有教无类”不同。陈德兴的天道书院是分系的,像后世的大学一样。现在已经预备开办算学系、化学系、造船系、工程系、天文系、医学系、教育系、冶金系、外国语系,还有天道系(神学系)等十个系。而各个系的老师,则是两个来源,一是陈德兴自己培养的学生,最早的随营学堂的学生,包括陈德兴的那些假子,现在不在军中带兵,便在军校和天道书院当老师。
  二是经过训练的专业人才,就像孟德孟大头这样,都是各个行业中的“小师傅”。要求是技艺精湛,头脑灵活,而且年纪较轻,又粗通文字。这些人会被安排进天道书院预科学习一到两年,然后就能一边任教一边搞研究了。
  “大哥,坩埚炉现在正在炼钢……用的是前几次试验得到的熟铁。”齐塔一指正在冒烟的炉子说道,“这几个月,南芬铁坊已经炼出了两万多斤坩埚钢,大多卖给辽东的铁匠作坊了。”
  两万多斤钢!邓明安、邓明理吃了一惊。钢啊!可比铜值钱多了,不能说和黄金等价,至少不在白银之下!他们俩虽然是文人,但是家里也有学武的,“三两钢一两银”的兵器行话还是知道的。
  一两银子如此成色好的话,差不多就是两贯铜钱,十几斤铜呢!才能换到三两好钢,这钢的价值有多高就可想而知了。钢的价格高昂,连带着用好钢打出来的兵器也贵。一把百炼钢打的宝剑宝刀,也不是纯钢的,就是夹钢、包钢的家伙,十几斤重的兵器用钢不过五六斤,没有一百多贯铜根本拿不下来!若是出自明师之手,用纯钢打造的好刀好剑,几百贯都难得一柄!
  这两万多斤钢要是拿去江南,按照三两钢一两银来算,起码就是七八千斤银子,二十几万贯铜啊!这生意,可当真不小!
  邓家兄弟跟着陈德兴跑到南芬这个在辽东都算荒凉的小县,自然是为了大生意,是明都知府邓明潮让他们跟着来的……
  “新建的高炉和新建的炒炉,已经用少量的石碳(煤)烘烤了10昼夜,经过仔细探查,没有一丝裂缝。滑轮、飞轮、滑车、风箱,也都反复试用过可,现在都上足了油,滑溜的很。”
  齐塔接着说道:“匠人们也拜过了太一神,还请了城内天道观的道人过来祈福。现在随时可以开炉炼铁!”
  北明现在是以天道教为国教,各行各业都拜太一神,原本的祖师爷都靠边站了。所以铁匠开炉炼铁,也拜太一,请天道教的道人过了念《太一光明经》。
  “好!那就开始吧!”陈德兴一挥手,大马金刀的在一把椅子上坐好,饶有兴趣地开始亲眼见识13世纪全世界最先进的冶金工艺。邓明安、邓明理两人就站在他身后,也都瞪大眼珠子看着。心下当然是雪亮的——明王殿下是要他们涉足这冶铁生意了!要借助他们邓家在舟山岛上的影响力,招募足够多的苦力来南芬、抚顺开采煤铁!
  齐塔手中已经多出一面小红旗,用力一挥:“点火!”
  高炉里面早就堆放好了焦炭和铁矿。焦炭是从抚顺炼好了运来的——没有什么高明的技术,就是挖个坑把上好的煤铁放在里面燃烧,妥妥的土法炼焦,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
  铁矿是在南芬县城以南的黑背沟和铁山沟挖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