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奸雄天下 >

第166章

奸雄天下-第166章

小说: 奸雄天下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喜。
  “郝学士的琴好词更好,若是生在大宋,大概早就东华门外唱名成为吾辈中人了。”
  说话的是留梦炎,他缓缓而道,气度优雅,面孔上还带着欣赏和惋惜的表情,仿佛不能和郝经同朝为官就是人身一大憾事一般。
  陆秀夫听郝经抚琴唱诗的时候摇头晃脑,似乎沉浸于中,现在睁开眼睛,却是一叹:“吾曾听人言,如今的北地已经是十丐九儒,孔子、孟子之学早已扫地,如郝学士这样的宿儒,当是凤毛麟角吧?”
  虽然《光复》报上整日在抹黑蒙古,说什么孔子、孟子之林也被北虏掘了,孔孟之经早就不能念了。但是陆秀夫这样的人物岂是一份小报能忽悠的?而且,临安城毕竟不是霹雳水军大营,那里是有言论自由的,真相无法掩盖。所以陆秀夫只说十丐九儒,没有提及其它。
  郝经容色闲雅,静静地端坐在那里。一个执弟子礼的北地儒生给,正在轻轻的帮他摘指套。听着陆秀夫的话儿,他只是淡淡一笑。
  “如郝某这样的儒生,末说在北地,便是在大汗(指忽必烈)帐下,也是车载斗量。如姚公茂、许仲平、赵仁甫、刘仲晦、杨正卿、杨知章、宋周臣、商孟卿、窦汉卿者,皆当世大儒,郝某不如也。若说北儒有何不如意者,便是大蒙古国尚未开科取士。吾等北儒想要报效国家,只有靠举荐一途。”
  李庭芝本来一直没有说话,嘴角一直弯着,说不出的阴沉,听着这位北地大儒的话,他只是嗤的一笑:“便是得了举荐也是三等汉,不过是蒙古的奴仆,何足称道?”
  郝经却容色不变,只是笑道:“大蒙古于我北人乃是国家,大汗于我北人乃是君父。蒙古人、色目人与我北地汉人乃是兄长。蒙古人乃是长兄,色目人乃是次兄,父亲视长兄嫡子贵与庶出的幼子本是人之常情,此乃长幼之序。难道幼子可以因为父母不够喜爱而忤逆不孝了?
  至于国家也是一样的道理。一国之中,总有高低贵贱,便是南朝之人,不也有三六九等?有些人出身官宦人家,呱呱坠地就得荫补做官,有些人出身贫苦农家,终日劳作还缺衣少食。难道低贱贫苦之民就不要忠君爱国了?就该揭竿起义,行陈胜吴广之事了?”
  “蒙古岂是汉人的国家?”在座不知道是谁冷哼了一句。
  郝经听了只是一笑:“蒙古如何不是吾北地汉人之国?昔日绍兴和议,淮河之北,皆是金土,北地已为宋主所弃,吾等北人自然不再是大宋子民。如今蒙古代金而起,得上天庇佑,据有北地,自然是我北地汉人之主。吾北地汉人自当奉蒙古大汗以君父之礼,此乃人臣人子之本分,若不遵循还能算人吗?”
  这道理说得很正,言之凿凿。同样的理,张弘范也有一肚子,不过在霹雳水军的洗脑大营里可不敢乱说,要不然准备被人活活剥皮!但是郝经现在是蒙古使臣的身份,自可以放心大胆的放毒。
  “……子不言父过,民也勿言国之不公。因为天下没有绝对无过之父,没有绝对无公正之国。父有过不是子不孝的借口,国不公也不是民不忠的借口。为人子者当知父母养育之恩,一饭一衣,皆是恩养,当尽心竭力以报。为国民者当知国不存则民难活,只要有饭吃有衣穿就当感激国家君父之恩,不可因为他人过的比自家好一些就以为是国家君父处事不公。”
  这话说得大义凛然,在场的大宋诸君都不由眉头紧锁。郝经的话……很有道理,而且切中要害!切中的是陈德兴极力鼓吹的大汉族主义的要害!
  陈德兴抬出的是民族,郝经则用国家回敬。大蒙古国内的汉族应当忠于大蒙古,大蒙古是国,忽必烈是君父,爱国忠君乃是天经地义。至于大蒙古国内汉族人的三等人地位,则是不应该计较的。因为国家君父是高于人民的,人民应该为国尽忠,为君效力,而不是和国家君父讲条件讲待遇。在郝经的道理里面,北地汉人都是大蒙古国之民,理所应当效忠大蒙古国,效忠忽必烈大汗。
  而陈德兴的道理,则是将民族抬到了至高的位置之上,把民族和国家的概念合二为一,将汉族和中国等同。如此便将据有北地,对北地汉人实行压迫政策的大蒙古国至于侵略者的地位。
  这两种道理自是各有千秋,如果让陈德兴和郝经来辩论,估计谁也说服不了对方的。而李庭芝和留梦炎却是哑然无语,因为大宋朝廷的立场就是“南北两国论”,恢复北地的梦早就不做了。在这种情况下,李庭芝、留梦炎当然不能说北方汉地是大宋神圣领土,北方汉人都是被占领土上的宋国人民云云的。
  至于陈德兴的那一套极端大汉族主义的理论,李庭芝和留梦炎虽然知道,但也不以为然,根本不可能拿这种粗鄙不堪的道理去和郝经辩论了。
  因而他们俩人竟然一时无语。
  郝经得意的一笑,眼光流转,将在场诸人的表情尽收于眼底。伸出大手,接过了弟子递过的茶盏,抿了一口。
  “蒙古人和汉人,虽有上下之别,但并非不共戴天,实乃是兄弟之族。北蒙南宋,唇齿相依,亦是兄弟之国。虽然有所争斗,也是为了一统四海,合兄弟之国为一,使蒙古、色目、汉人,永为一家……”
  啪一声,却是陆秀夫忍无可忍拍了桌子:“郝学士欲使普天下汉人永为三等汉吗?”
  “如此当然最好!”郝经振振有词道。
  郝经顿了一下,提高了嗓音:“北地汉人虽是三等之人,但是大蒙古国却是四海万邦之中头一等的国,所以我们北地汉人乃是一等国中的三等人,虽然不能和一等蒙古、二等色目相比,但是比起大蒙古之外的弱国之民,不知道要强多少!”
  李庭芝和留梦炎都瞪大了眼睛,脸上的怒气升腾,要不是儒家经典读多了,自有养气功夫,大概就要把拳打人了。
  郝经却轻轻一笑道:“这番道理是我们北地汉人的,你们南人不明白也不奇怪。我们也不强求你们明白,但是你们也不该在小报上成天登些污蔑大蒙古的文章……若是在战时也无可厚非,可如今已经南北和议,再放任小报胡言,可就要伤两国和气了!李安抚、留侍郎,在下说的不错吧?”
  李庭芝冷哼一声,看着郝经投过来的目光,只是淡淡道:“我们大宋素来是放开言路的,小报上登的东西只要不犯忌,朝廷是不管的!”
  “不管?”郝经微微点头,“也就是说,我们北人也可以在临安办个小报说些北地的事情?”


第223章 拿出诚意
  郝经提出的要求,自然没有得到回复。南北虽然议和,但终究不是什么兄弟之邦。留梦炎、李庭芝怎么会允许蒙古方面在临安办小报?
  但是郝经的目的也已经达到,他无疑是今天这场诗会的赢家!美化大蒙古民族政策和宣传北地儒学的目的已经达到,至少两淮地方上的士子很快就会知道北方不是什么阿鼻地狱,北儒也有做官入仕途的可能。
  更会知道,北方的汉人是一等国内的三等汉,他们都是以身为大蒙古国的贱民为荣!
  “伯常先生,您的一番话,可真是让那些南儒哑口无言,让我等北儒扬眉吐气啊!”
  刘孝元举起酒杯,笑眯眯的对着郝经道:“晚生贺伯常先生一杯!预祝先生此去临安,以三寸之舌,压服江东群儒,再扬吾大蒙古儒生之威名!”
  三寸不烂,舌辩群儒!郝经忍不住也有些眉飞色舞,仿佛已经看到江东人物在他面前哑口无言了。笑着举杯和刘孝元一碰。
  郝经笑眯眯的一口咽了杯中酒:“明经,你在江东日久,想来已经接触了不少名儒,可知如今的江东,谁可以称得上风流人物?”
  “江南名士,素称风流,可是当得人物二字的,却是寥寥无几。据晚生所知,在临安才子之中《光复》报主笔文文山可称人物。以一首《落梅》名扬江左的刘后村也是人物。今日来访的留汉辅同样算一号人物。另外,陈德兴之父陈君直也是个人物……”
  “陈德兴之父?”郝经皱皱眉,心想一个陈德兴已经很讨厌了,怎么这陈德兴还有个父亲也是人物呢?
  “文武两进士,素有知兵之名,现任起居舍人,崇政殿说书。有消息说,陈德兴将尚升国公主,之后就会让陈君直入枢密院,任副承旨兼知武学。”
  “枢密院副承旨兼知武学?”郝经摇摇头,“武学不是归国子监管的吗?怎么让枢密院副承旨去知武学了?”
  “武学要归枢密院了,贾似道和王坚都上了奏折,提出要按照霹雳水军随营武校的法子改革武学,要让武学名副其实。所以南蛮官家就想把武学划归枢密院,让教出陈德兴的陈君直去管办。还顺手给陈君直一个副承旨的差遣,估计本官也要转一转了。”
  说到这里,刘孝元忽然一顿,思索着道:“伯常先生……如果南蛮官家真的把公主许配给真金王子,这陈德兴的驸马可就泡汤了!他要是不当驸马,这兵权可就能接茬掌握了,对我大蒙古怕不是好事吧?”
  “哼,他当了驸马对大蒙古才不好!”郝经咬咬牙,“这陈德兴的跋扈在南朝是小有名气的,南朝的祖制是以文御武,跋扈武人什么时候会有好下场?他若是尚了公主,任凭哪般跋扈,南蛮官家都会护短。虽然不得掌大权,但是人总是在的……这陈德兴是天纵奇才,不过年余就练出了8000霹雳水军,难保将来他不再花上一年半载练出第二支霹雳水军!若是南朝真到了存亡之际,驸马不得掌权的祖制还算什么事情?”
  刘孝元点点头。这事儿,还是郝经想得周到。陈德兴这种人,最好是除掉,留在世上终是个祸害!
  正商议的时候儿,就听见外面敲门的声音,然后就是郝经的一名弟子拿着一份名帖探头探脑的进来:“先生,门外有一个姓梁的南儒拜访……先生是不是要见一见?”
  郝经取过名帖一看,拧眉问刘孝元:“扬州梁崇儒……明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