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盛唐-第5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有炼乳,采取了减压蒸馏,添加蔗糖而形成的良好的牛奶保存术。
这是一种新式的制奶术,减压蒸馏要使用到机器,天底下也只有韦晞才
至于奶油生产技术,则自古传承而来即有,韦晞将它发扬光大。
起牛奶生产,同样是别人拍马不及的,它是韦晞最不缺乏的,他家有无数的牧场,无数的牧民为他服务,生产牛奶!
甚至于奶糖的圆柱形也是韦晞的刻意所为,他专门组织机器厂研制了一种机器,能够又快又好地把制好的糖浆切成圆柱形,这样的机器是别人望尘莫及,根本做不出来!
还有包奶糖的可食用的饴糖纸,外包装的防水油纸,更有商标图案都饱蕴了技术。
多项的“高技术”是他组织了相当多的人力研制而出,形成了他的“大白兔”奶糖,其营养丰富,韦晞吹嘘十颗“大白兔”奶糖等于一杯牛奶,其奶味纯正、奶香浓郁、滋味良好,行销全国!
nbp;日常食用,过节佳品,“大白兔”奶糖属于畅销品。
加上韦晞的行销策略,比方,奶糖包装里放了玩具,朋友们爱极了,还有“再来一包”等种种抽奖,大伙儿都喜欢去碰碰运气哩。
由于使用了“高科技”,奶糖最大的生产厂商位于库尔勒,就在太平公主的眼皮底下,生产车间实行“军管”,他人无法仿冒,源源不断地供应社会各阶层,为韦晞赚得丰厚的利润。
要不是韦晞的军队多,只怕许多人都想将他的制糖产业据为已有!
“大白兔”奶糖已经尽拢孩子之心,无论中外,它随着唐人的占领军到达世界各地,唐军经常拿它去哄外国的孩子。
糖果无分国家,吃下去真的好吃,别孩子,大人都爱吃,人人喜欢吃,成为了唐人在外的符号文化!
nbp;至于唐军,则在战前食用,因为他们统帅韦晞的教导:“大家在作战前保持足够的血糖浓度!”
韦晞话总是有道理的,唐军遂大嚼奶糖,成为重要的军用补给品!
细节很重要,作战、作工前吃糖,能够在短时间内提升血糖,使大脑、肌肉得到充足的能量,能够提升战斗力,对身体上的好处显而易见,而另一方面,老大的心理暗示深入人心:“血糖高,不犯晕!”
如此大家不紧张,士气得到提升。
您还别,确实有效。
哪怕是象史万超这样的大个子也摸出了块糖,拆了包装后扔嘴里,确保血糖,只觉得力量更足了。
nbp;他狞笑一声,提刀上阵,准备杀人!
……
部族人还是挺带种的,他们在湖边聚众而战,所处的地势有点高度。
在唐军向前行军时,他们也没闲着,忙着集结队伍,差不多有上四千人的样子,几乎人人有马,骑着矮脚马,他们的人种不低矮,骑在马上显得滑稽可笑。
但唐军笑不出来,他们眼里尽是怒火!
因为部族军身上穿戴的装备多是唐军制式装备,他们头戴唐式头盔,身披明光铠,拿着唐刀、盾牌、长矛,就连脚上套着的军靴也是唐制。
特的要不是杀了唐军得到的装备,要不是抢了火车弄来的装备!
几乎人手一套唐军装备,看起来他们的“生意”蛮兴隆的啊!
事实上,部族人把唐人铁路当成自家的提货机,需要时就出动做一票,这个“加里德尔”部族人多势众,胆又大,结果斩获甚丰。
nbp;现在苦主上门,“加里德尔”部族认定唐人远来疲倦,干脆集中兵力,与唐人开战!
不开战不行,唐人来得快,部族人的库藏丰富,抢来唐人东西多,物资、粮食还有这湖边的牛马羊,周围都是山,根本带不走,那就只有作战了。
牛角号吹响,部族军开始冲锋,马匹越跑越快,有如山洪倾泻般地冲下来。
马蹄动地,唐军心中反而大定!
第八二六节 自相箭甲
部族人不会用箭!
就算有,也射得不多、不准!
他们的弓箭稀稀拉拉地射过来,甚至没有到达距离就乱射一气,在唐军面前老远处落下,显示出他们的很不专业。
弓箭的使用绝非容易,不同地域的民族对弓箭的使用有不同的态度,草原地区开阔,作为远程兵器的弓箭最受青睐,游牧民族骑着马,拿上一张弓,就那么远远地放风筝,则可杀死野兽和吊打农耕农族。
天高任鸟飞,飞鸟需要硬弓,游牧民族常出射雕手。
山民用弓则不然,它不能太长,山路崎岖难行,太长的弓不易携带;它也不能太硬,太硬难拉开,尤其需要迅速拉开时办不到那真要命。。。山路上,很可能转过一个岩石,迎面就是一头熊向你扑来!
不同于草原上策马飞奔,狼在前面,它没地方可以隐蔽,一箭不中可以来第二箭,好整以暇,而山民却讲究首发命中,第一箭射不中,物会消失在山岩里。
更有一个麻烦,山高潮湿,弓箭保存不易。
所以这批部族人冲锋时没有伴随箭雨,让唐军是兴高彩烈。
感觉到大地颤抖,部族军飞快而来,他们亮出了雪亮的马刀。
唐军基本上都是步兵,除了一百多骑矮脚马的(基本上都是军官或者侦察兵),他们列阵以待,排成密集队伍,弓箭在弦上,傲然而立。
唐军则是部分步兵前出约三十步,伏在地上不知道忙乎着什么。
amp;bsp;当部族骑兵迫近时,他们不慌不忙地退回阵前,拿起了长矛。
amp;bsp;他们的长矛木制,钢矛头,中间套有螺栓,可以分开携带,合拢来使用,是山地步兵特有装备。
前三排统统蹲伏,三层长矛对准前方,象刺猬张开了刺一般。
部族人义无反顾地冲来,距离五十步!
唐军军官举高军刀,大家拉弦!
看到部族人激动的脸孔,张大了嘴巴呐喊着,高吼着冲锋。
但是前军的旗号没动,军号没响,军官高举的指挥刀没有下落,大家只是预备着。
amp;bsp;距离三十步!
只听得冲在最前面的马匹惨嘶一声,猛烈地向右倾覆,马身轰然倒地,溅起的泥砾甚至弹到了唐军阵上!
真棒!
部族人的马匹冲得急,摔得重,人仰马翻一大片,蔚为大观!
抵挡马队的急就章!
对付马匹冲锋有许多方法,其中之一就是铁蒺藜,这玩意儿外型简略,主要特型就是四根均匀分布的铁刺,用的时候往地上一扔,总有一个刺头朝上。
急冲的马匹马蹄子一踩上去,就有得骑兵乐呵乐呵,基本上马匹的那条腿就不要了!
它的历史远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大家用这小玩意儿来对付马匹和进行警戒,将它撒在路上、城墙的周围,安营扎寨的时候,扔一些在路上。效果非常明显,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敌人想来杀人,跑来劫营时,踩到了这东西。。。所以说,古代劫营不是那么容易的!
话说回来,韦晞出关外攻打西方,铁蒺藜比较少用,基本上没用到。
他要不用骑兵去对付敌人,他的骑兵强大之极,根本没必要用那小玩意儿去害人。
他的步兵出动时,营外垒长围、挖深沟,对付马匹可以使用拒马枪,就是将短枪放在横木上,枪头朝外,移动便利(就是一扎枪加上一条横木,用的时候组装起来,可以方便地抬着走,到处放),成本低廉,所以也不用铁蒺藜。
根本的原因,他以马队打天下,怕的是用上铁蒺藜后,敌人有样学样!
amp;bsp;可以这么说,铁蒺藜就是古代版的“地雷”,穷人的武器!
地雷看似不起眼,其实战争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抗战时中国军民用它来对付倭倭,在二战时苏德的“库尔斯克”坦克大决战,苏联人建起一条纵深三里的地雷阵,德国军队再精锐的坦克,也望而生畏,敢冲就是死,白死。
同样地,铁蒺藜这么简单,拿些劣铁铸造,除了当场戮伤马蹄,还奉送“破伤风”,在那个没有疫苗的时期,再多的马也怕呵。
就算韦晞舍得下本钱,马蹄钉的马掌落足料,合金钢制!铁蒺藜扎不穿,可马踩上去易失平衡,想不摔倒除了极高明的骑手,否则踩上铁蒺藜照倒。
唐军基本上不用铁蒺藜,但装备有,现在这场战斗就拿来阴部族人。
它们是打制比较短的铁蒺藜,刨些土盖一盖,难以看不出来。
果然中招,冲前面的马匹都倒也倒也,后面的马匹也收不住脚,继续冲,与前面的马匹撞在一起,不断地倒下。
马匹长嘶,痛苦地在地上翻滚。
马上骑兵惨不忍睹,直摔下地,有的人当场将脖子给折断了,有的则给马压着爬不起来。
再远一些的马匹冲来,他们竭尽全力,猛勒马缰,将马头都给扯起来,总算在乱成一片的前军面前停住马蹄。
amp;bsp;一犹豫就不行,“就是现在!”
唐军军官的军刀落下,“胡胡胡胡胡……”弓弦声大作,弓箭齐射!
前面的弓手平射,后面的抛射。
箭矢从空中飞到了部族军队列里,只听得叮叮当当的金属撞击声,有的沉闷,那是破甲成功,即时带来部族人的惨叫,也有的清脆,仿佛冰雹落在瓦上的声音,那是没有破甲。(
但在三十步到六十步之间的距离,基本上都破甲成功!
而七八十步的抛射,则未能击穿装甲。
唐人的箭vs唐人的甲!
成语中有自相矛盾,拿自己的矛去刺自己的盾,孰强孰弱?
amp;bsp;现在是自相箭甲,拿自己的箭去刺自己的甲,孰强孰弱?
amp;bsp;基本上在唐军内部,军官们和军工系统曾经发生过争执,是制作更利的箭还是更坚固的甲呢?
官司打到韦晞那儿,他的决定是攻要强于守!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