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建设盛唐 >

第507章

建设盛唐-第507章

小说: 建设盛唐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竟然被罢相了!谁干的?大家发出阵阵的惊叹声,对出手之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第七二十节 废里坊

    所谓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下一步就是盛极而衰了!

    自武则天登位,武承嗣作为武家离她血缘最近的男丁,将来继承大宝的呼声很高,他也多方努力,在朝中结党营私,以酷吏沆瀣一气,打击不从他的人。. 他权势之大,在朝臣中已是说一不二,声势浩大,谁人难及!

    身为文昌左相,主持朝政,大事都经过他的手里,事情饶不开他。

    而且他主管吏部,专管官帽子,谁敢得罪他!

    即使是韦晞在军中威望很高,也不及武承嗣,毕竟现时中枢主持军务的是武三思,趁着韦晞不在朝时,排挤韦晞的势力,蚕食韦晞的地盘,已有一定成效。(不过他也不敢搞得这么过分,毕竟韦晞还有兵部尚书头衔,武则天甚至专门用他来监察军队,就是考核!)

    但这么做,反倒对韦晞起到了减轻女帝疑心的作用。

    虽说韦晞在关外(阳关、玉门关之西)拥有控弦四十万,恐怖过于全盛时期的突厥人,可是武则天没看到啊,况且还有她女儿在看着韦晞,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于是武承嗣成为了众矢之的,他的同党,对他的权势外则羡慕,内里妒忌,而李唐旧臣以及正义心充足的大臣,则认为他的权势过大。

    众多的窃窃私语汇成信息洪流,武则天也知道了,遂提拨李昭德为同凤鸾台平章事,以分武承嗣之权,对于武承嗣屡次诋毁李昭德的行径一一驳回。

    御吏牛伯通受武承嗣指使,弹劾李昭德有骄上行径与不臣之心。

    结果呢,牛伯通给贬谪崖州作司马!

    这下,朝臣们见识到李昭德的硬朗了。

    他有如彗星般地崛起,长寿元年(公元692年),李昭德负责营建神都洛阳,筹划创建文昌台及神都的定鼎、上东诸门事,深受武则天的信任。

    负责都的基建,他有很多机会见驾,这样就方便他的行事。

    是年六月十五,李昭德进宫见武则天,送上表章《请罢神都里坊事》,似暑热中来了一剂清凉茶,让武则天为之精神一振!

    唐制,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居州县郭内者(就是城里)为坊,郭外为村。

    坊住居民,四面设墙,中间有十字街,每坊四面各开一门,晚上定时关闭坊门,早上按时开启,

    城里除了坊,还有“市”,指集中做生意的地方,依旧有围墙,定时关门开门。

    唐朝的里坊制有其历史必然性,之前隋末唐初时期,战争频繁,人口缺乏,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成为摆在唐初统治者的一个要任务。

    唐朝在农村推广均田制,实现“耕者有其田”(实际上就是dang的农田承包制的前身),农民只有属于自己的田地才会尽心耕种。

    但农业生产挣的钱始终不打工,农民有从事打工的冲动,因此大量农民离开土地会严重影响农业生产,要知道当时亩产远不及后世!

    没人耕田,整个国家都会陷于饥馑中,为了扼阻这种弃农的趋势,城里实行坊市,严格管理,实行宵禁,严禁盲流,无“城市户口”的统统抓起来,如此以行政手段控制人口流动,使农民无法自由来到城市,保证了农村劳动力的充足。

    但今时不同往日。

    奏折里,李昭德表明国家形势已不同于之前,由于人口的增多、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农田水利的建设、畜力的增多等等原因,使得各地的农业生产产生了大量的粮食供给,从而为废除里坊制打下了一个深厚的基础。

    现时人口增多,物资供应充足,朝廷和民间的钱财也不少,商业展异常迅猛!

    例如过往老百姓吃食能有个胡饼(干饼)就已经很满足了,但今天他们要吃肉包子,还有自助餐!

    以前老百姓喝水解渴,现在驸马韦晞将杭州西湖边沿的山岭都买了下来去种龙井,产量比起他初始时增加十倍,全部卖光光,年年提价!

    朝廷特许他在两京贩卖牛肉干(嘿,官府严禁民间杀牛,无故杀牛者有罪),滋味不错,价格高企,照样有多少供应就卖掉多少,销路根本不用愁。

    ……

    商业日益展,税收不断增长,李昭德少不了对武则天的歌功颂德,认为是在她的治下才有此兴旺达的场面。

    但商业要进一步的展,开放的市场成为必要条件,日中开市,日落闭门,严格的市门开合,使得市场失去了自由,加上夜禁和对市场的严格管理,夜市难行,而且人们白天做工,晚上想轻松一下都不行,还怎么做生意。

    说难听点的,有钱也花不出去!

    因此,应该取消坊墙,开放市场,不再把商业限制在专门的商业区里,允许坊中出现市场、店铺和作坊,允许开夜市,以活跃市场经济,增加税收,满足老百姓的需要。

    李昭德是个有本事的人,做事面面俱到,他认为现时帝国不存在着外部危险,朝廷军力强大,不怕外人混进神都。

    对于开放市场中出现的问题,他认为不难解决,加强管理,由执金吾、神都府、刑部一起出动,相信不会存在问题。

    再有,李昭德隐隐点出了朝廷的一个隐忧,那就是均田制被破坏!

    民间的田地兼并风剧热,象武承嗣、武三思和韦晞、太平公主这些顶级权贵,明抢暗夺,他们拥有的田地均过百万亩!(要不然韦晞种龙井茶的田地从哪来?)

    加上其他大大小小的官吏贵族,他们占有的土地不断增加。。。哪怕武则天声明不能这么做,所谓法不责众,她这样的政令,韦晞太平公主会与武承嗣、武三思两兄弟联手对抗,包武则天政令不出神都洛阳。!

    这边多了,老百姓就少了,而且“医院”的产生使得人民的健康水平提高,“妇幼保健院”让婴儿成活率大增!

    人口越来越多,不够分田怎么办?

    借营建新神都的机会,推倒坊墙,吸引人口的到来,既可解决人口增长的问题,又预计开放神都一年,税收增加百分之二十,李昭德敢打包票!

    给朝廷解决麻烦,官仓送银。

    能臣啊!

    武则天看毕这份奏折,大悦,准了!

    气氛融合,李昭德乘此良机,进谏道:“陛下可知权臣乎?”

    似一股冷风吹袭,武则天双眉竖起,眼里闪出凶光!

 第七二一节 昭德KO承嗣

    武则天这婆娘绝非善茬,气场强大,普通小臣被她凤目一瞪,脑袋顿时空白,连话都说不直。

    李昭德绝非常人,泰然自若地道:“权臣者,掌权而专横的大臣,权倾朝野,威胁帝王!陛下可知其分类乎?”

    武则天淡淡地道:“愿闻其详!”

    “权臣中,有安于高官厚实禄,不索九锡者如汉大将军霍光,曹操、司马懿、司马昭之流;又有觊觎神器、图谋大宝的王莽代汉、曹丕立魏、司马晋代魏等,然无论哪一种,均令朝廷不安,陷于动荡,其表现为权柄赫赫,一呼百应,君王对之无可奈何!”

    李昭德昂然道:“我朝定鼎以来,高祖朝短暂,权臣难现;太宗皇帝乃马上天子,诸臣拜服,无有权臣;高宗理政,其英明神武,多设同中书门下三品之位(即相位),以分薄相权,终其一朝,权臣无有!”

    武则天咬着牙,从牙缝中挤出风一样冷的声音:“本朝可有权臣乎?”

    “本朝亦有两人近乎权臣!陛下处置有对,亦有错!”李昭德直言不讳地道。

    “对者是驸马韦晞,其平突厥、灭吐蕃、亡契丹,一路西征,为国开疆拓土,功勋之大,谁人可及?”

    “然陛下只用其管军,从不让他理政,一改本朝文武相通之制,不令他拜相。(唐朝常用武将为相,例如刘仁轨,在朝鲜打过大仗,在鄯州防御过吐蕃,回京后官拜中书令),他虽提出改革科举,亦不用其为主考官,不给其培植党羽,防微杜渐,陛下英明!”李昭德夸奖道。

    确实,真要让韦晞为相,文武通杀,就让他打下了篡位的深厚基础!

    所谓猛士举于行伍,宰相必起于州部,内部篡位者多由宰相应运而生,没有宰相的经历,篡位都难以“服众”!

    不主持过朝政,别人怎么会信服你的理政能力比前朝要好?

    只要胸怀大志者,常从宰相出身,例如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李昭德夸过武则天,话锋一转道:“除了韦晞,武承嗣已然封王,又为文昌左相,两者权势赫赫,皆为‘礼绝百僚’之威,其权柄过大,在朝已呈一手遮天之势!臣观历朝历代之事,帝王父子之间,犹相篡夺权力,何况姑侄耶!”

    “爱之适足以害之(无限宠爱一个人,这反而是害了他),为了他好(武承嗣多谢李昭德狗嘴吐不出象牙),亦为了朝政,武承嗣不可为相!”李昭德大声道。

    “你出去!”武则天脸沉如水道。

    李昭德方欲再说什么,武则天手指殿门,一言不发,他只好告退。

    ……

    武承嗣在宫里布有眼线,听闻李昭德给他上眼药,放了个大招,吓得他浑身冒汗,夜不能寝。

    但第二天丝毫无事,武则天待他如常。

    过多几天,不见有任何情况发生,武承嗣也就渐渐放下心来,照样歌舞升平。

    过多一月,就是七月流火,天气炎热,大家都有点懒散的时候,一些老臣子多有请假,朝廷一一恩准,以恤老臣。

    待到二十一日的大朝时,女帝坐上御座,净鞭三响,百官肃静,只见得一个寺人站出来道:“有制,着魏王、文昌左相武承嗣接旨!”

    位于左首第一人的武承嗣赶快出班跪接。

    制书非常简单,武承嗣又升官了。

    然而,这官儿升得武承嗣似哭非哭的样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