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皇帝-第2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底下,包括杨阜在内的僚属,也不禁面面相觑。顿了许久,新录用的王府户曹参军尹奉,起身对刘珝道:“殿下且宽心,陛下定无意立晋王为嫡子。要知道,晋王初及冠,除了嫡子的名望,在朝中并无根基,手中也无实权。陛下如此恩宠与之,只会因此诸王的反弹,以陛下的英明神武,绝不会不明白。若陛下真欲立晋王,绝不会荣宠过甚,这对年轻的晋王来说,并不是好事!”
见尹奉满脸的肯定,刘珝神情稍缓,但显然心中不是很接受这套说辞,毕竟刘渊对他们三长子与刘瑞的待遇差距太明显了。沉默一会儿,看向杨阜。
迎着刘珝征询的目光,杨阜面上也不禁带着点犹疑,沉声道:“次曾兄之言,也不是没有道理,陛下或另有打算亦说不准。不论如何,晋王也只是晋王,东宫之位尚未有归属,一切都还未落定,殿下不必太过紧张!”
“再者,就算太子之位定下了,难道就不能争了吗?殿下在朝野,经营多年,根基深厚,只要有实力、有势力,大位落于谁家,哪有定论!”尹奉在下肃声补充道。
尹奉这话,倒是勾起了刘珝的豪情,很快抛去那些许不忿之感。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刘渊的安排,让他有些失了方寸。
而这两年来,他感觉自己走得不如当年那般顺风顺水了。
对新进之人尹奉,刘珝面露满意之色,转向杨阜:“义山,你替孤举荐次曾先生这等贤才,是为孤立下大功了!”
刘珝对着杨阜说话,言语间却充满了对尹奉的赞誉,尹奉在旁闻之,也不由露出一点矜持的笑容。看向刘珝,眼中也露出满意之色,诚如杨阜之言,刘珝是值得投资的对象。
。。。。。。
“张让!”宣室殿内,刘渊饶有兴趣地问道:“如今长安城中只怕是沸反盈天吧!”
张让明白刘渊的意思,低声禀道:“晋王殿下开府,朝野瞩目,上下皆言。。。。。。”
说到这儿,张让看了看刘渊。
“皆言朕欲立元祥为太子吧!”见张让那小心翼翼的模样,刘渊不禁笑了。
笑容随即一敛,带着些冷意:“这段时间,有些大夏的朝臣们,在其位而不谋其政,整日盯着太子东宫之事。。。。。。”
刘渊想了想,有些严厉吩咐道:“命御史大夫絺虑代朕申饬,晓谕诸臣,大夏如今强敌环伺,国力疲弊,远不至国泰民安,歌舞升平。让他们都给朕警醒些,将心思放到治政理事上来!”
“诺!”
“派人去民部问问,土地丈量清查之事,进度如何了?”刘渊是一直记挂着此事的,有一岁之时长了,总该有些进展了。
新升任至中书舍人的仆固蔺,恭敬受令而去。
命人取来一张大夏全国舆图,在殿内地板上摊开,盯着“东亚”属于他刘夏的地盘,每每见此,刘渊心中都难免感慨。他这南来方占据前汉西北一隅,可夏国的版图南北东西俱纵横数千里,大,辽阔!
舆图上标注着各处城关要塞的兵力驻防,刘渊双手抱怀,目光逡巡扫视,他有意对夏国的兵力部署再做一次调整了,中军暂且不论,各州郡关卡的驻军,都需要进行一些换防调动。
异地戍防,异郡戍防,也该启动实施了。有不少中低级军官与士卒虽处异地异郡,却多有与父母妻子远隔千里者。过往对于各地驻军的安排,刘渊都是迁徙将士亲属至相邻地域居作,不过那是方南迁之时的动作,这么些年过去了,情况又有所变化。
对背乡上千里之士卒,或可进行一些“人性化”的调度,让他们离家近些。当然,刘渊的打算,绝不是仅生“爱兵之心”,他是想要在进行将校士卒的调动中,加强朝廷对各地驻军的掌控。
夏**队,虽然也是中军为主,边郡兵为辅,但刘渊可不会自大地以为仅靠雍凉七万多中军精锐,就能掌控大夏诸域这方圆数千里的国土。
在当今夏国,有太多的将领常驻一地,官爵都在提升,但就是不见挪地方,这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是不健康的。以往,受时局影响,随时可能与外爆发大战,刘渊也不好贸然进行大规模的调动。但现在,天下再次进入休战期,刘渊又欲折腾了。
之前,刘渊一直是对各方手握重权之将进行调配防范,对中上层将校倒一直未有多调整,这次,刘渊动了此心了。
乌华黎统军坐镇凉州,有点久了,该动一动。漠南、云并二州的将校,也多一就职便是长达数年,太久了!潼关、武关、轵关、井陉,此重隘要塞,将可不轻动,但这卒,可以考虑。
迈着步子,刘渊绕着舆图走了好些圈,脑子在疯狂转动。思维一发散,刘渊又想到,韦端这个大夏的第一任凉州刺史,做到现在也没有变动过。
还有有并州的常林,从太原郡守到并州刺史,历任近十年,这么长的时间,在并州只怕势力深植了吧。
早年刘渊手下的汉臣,赵息在称帝两年后便被刘渊升任为吏部尚书。连王柔、王泽这样的股肱之臣也都在去岁被刘渊调回帝都,如今刘渊又岂能再容韦、常这样的臣子,长居一州封疆大吏。
面上露出一点淡漠的笑容,闵纯的上党太守之职,也当了七八年了,劳苦功高的,该调到长安让他就职中枢?
想得多了,刘渊也不禁大感头疼,原先只是想进行一些兵力的调整调动,想法怎生偏到此处了?用力搓了搓脸,舒缓面部神经,重舒一口气,精神好了些。
坐下,刘渊细细思考。想法在刘渊脑中盘旋,就挥之不去。虽然还不成熟,但刘渊显然已经下定了推动这场波及全国将军、刺史、士卒之调迁的决心。
一伸手,刘渊高声吩咐道:“将中书、门下众臣与吏、兵而部尚书侍郎,都给朕唤至宣室!”
………………………………
第410章 刘纾的婚事?
兰稚、王柔、王泽、贺兰当阜、乌樾、赵息、李儒、贾诩等臣,包括刘珩、刘珝、刘琤、刘瑞四王在内,齐聚于宣室殿内。刘渊原本是没有唤刘琤的意思,不过宣室这边如此大的动静,刘琤主动求见。
扫了眼大夏权势最大的一干人,刘渊也不废话,直接将自己的想法道出。一讲完,底下诸人,对刘渊这想一出是一出都是讶异不已。一时间,都不作声,都在心底默默地盘算着。
“兰稚,你什么想法?”让他们消化了一会儿,刘渊问道。
“陛下,如此动静是不是太大了,几乎波及大夏半数的疆臣、将校、士卒,是不是再考虑考虑。”兰稚一出口还是老成之言,估计也是年纪越来越大,头脑已经固化了。刘渊有什么激进的动静,兰稚一般都是呈保守态度,这些年也都习惯了。
见刘渊面色没有一丝一毫的动容,兰稚心中微叹,还是将他的想法继续道出:“如今大夏虽然四境安宁,但说不准哪一日就又有战事爆发。。。。。。”
“好了!”刘渊立刻打断兰稚:“朕又不欲一蹴而就,一城、一郡、一州地调整,能出什么乱子?”
按刘渊的想法,他还欲趁机检验大夏朝廷中枢机构各衙署的运转执行能力,毕竟那么大范围的调动,需要诸多衙门参与配合,不是一部一堂能敷得住的。
“元祥,你对此事有什么想法?”刘渊突然问刘瑞道。
一直老实地做着旁听者的刘瑞闻刘渊发问一愣,在场诸王诸公,刘渊欲垂询怎么都轮不到他呀。压下心中的一点慌张,刘瑞恭谨对刘渊道:“儿臣听父皇的。”
刘渊眉头稍皱,尔后轻轻一笑,示意其退下。又看向刘珩。
“儿臣以为,还需斟酌斟酌。”刘珩面无表情答道。
“儿臣认为可行!”刘珝主动向刘渊道,嘴边挂着肯定的笑容:“缓行之,必可无碍。父皇此举,就如同在梳理我大夏的经脉,于我大夏的稳定有大利!”
刘琤微低着头,轻声道几字:“儿臣以为可行!”
“既然都没有意见,那此事就定下了!”刘渊身体一直,虎目盯着臣下:“叔优、季道、文优、文和你们尽快商量出个章程来,吏部、兵部全力辅助!”
“诺!”其他人面露苦笑,刘渊已然很强势地定下了,他们还能说什么。再说此举,确是利国、利中央朝廷之事。
刘渊这才露出了满意之色,将众臣召唤而来,名曰商议,实则这种刘渊心意坚定的事情,从来都是他一言而定之。此次似兰稚淡淡的反对之见,直接被其忽视,至于其他中枢大臣,连问询的动作都省却了。
告退之时,众人的神色各异。刘珝面上一直挂着温润如玉的笑容,看起来心情不错。他是从中看到了机会,在国内进行这么大的士卒调整、人事调动,他可趁机安插些自己的人了。
当然,看出此点的,可不止他刘珝一人。比如说,刘琤。
。。。。。。
又在宣室待了一下午,黄昏日落,昏黄的光芒覆盖在长安的宫城之内,将那些壮丽的朝阙渲染地极其美丽。伸个懒腰,刘渊步出殿门,吹了吹习习晚风,身体的疲惫似乎消减不少。
身后大殿门窗缓缓关上,发出沉闷的吱呀声,刘渊站在殿前平整的地面上,放眼眺望宫中景象,感到一阵的心旷神怡,很舒服。
“陛下,卞淑妃那边派人询问,今夜可否夜宿淑妃处?”张让站在刘渊侧后方,替卞氏传话道。
“哦?”刘渊眉头一扬。
卞氏跟了刘渊二十多年的,一向安分,不争宠,尽心侍候,生儿育女,从未让刘渊感到厌烦过。以往心情郁郁之时,也多去卞氏那儿寻求“安慰”。
这破天荒派人请刘渊,确是令刘渊颇感惊讶。估计是有什么事,刘渊这样想到,也没做多少考虑:“派人回复,朕稍后便去!”
“奴臣遵命!”
在卞氏这边,刘渊总能享受到那令人舒心的安宁,此次也一样。
卞氏亲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