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皇帝-第1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沿途所遇城邑,甚少有抵抗,面对强盛的夏军,大部分城池都开门献降,当然也免不了螳臂当车者,尽皆被覆灭。夏军一路所来,多为接收城池。
到长安近畿,过渭桥,长安城池已然遥遥在望。忍不住立起身子,扶着车栏向前方张望,绵延十多里的长安城垣,就在眼中。
“长安!孤来了!”
靠近东城一里远,大军驻足。城墙之上,夏字旌旗飞扬,上边密布着夏军巡城士卒。正东城门口,已经被清洗一空,乌华黎正领着麾下恭候。
“臣,乌华黎,恭迎大王!”
刘渊落驾,步至乌华黎跟前,伸手将之扶起:“将军辛苦,免礼!”
“谢大王!”
乌华黎看起来不是很精神,眉宇之间尽是疲惫,亲眼见到了刘渊大军之到来,心里终于松了一口气。
突袭长安,算是立下大功,但这善后事宜实在不轻松。毕竟是大汉雄城,如今的帝都,城内士民、百姓,足有十万以上,周边形势复杂,仅靠他麾下三千夏卒与那些未驯服的羌人,控制全城,十分费劲。
宫城与各官署需要守卫,长安众多城门需要守卫,城中的秩序更需军兵维持。那些羌人,野性难驯,入得长安,多加侵扰破坏,对此还需精力压制。这些时日以来,乌华黎几乎夙兴夜寐,终日领着军兵巡视各处,亲自带着东羌各首领,看着羌人士卒。
到如今,总算熬到头了。
“入城!”大手一挥,两万夏军入城,接手各处防御事项。
上马入城,马蹄踏在宽阔的驰道之上,听着那清脆的马蹄声,刘渊心中激动。马踏长安,感觉就是不一样。城中户门紧闭,所有士民皆惴惴不安待在家里,不敢轻出。
“城是雄城,可当真萧索啊!”刘渊向身旁的乌华黎问道:“城中情形如何?”
“还算安稳!”乌华黎禀道:“臣派军日夜巡视,维护治安,士族禁行,百姓禁出,方才维持到现在!”
“长安的官僚士族没有作乱?没有反抗?”刘渊有些好奇。
“益州刘焉二子,伙同一些汉臣,想要作乱,被臣剿灭擒拿。杀了不少人,方才威慑住!”乌华黎缓缓道来,沉吟一会儿又道:“倒是臣征召来的羌人,屡次生乱,抢掠百姓,臣兵少,弹压起来,颇耗精力。不过大王大军到来,其再不敢生乱了!”
“这倒是正常,能入得长安,那些羌人不稳,是应有之事!能维持到现在,你也颇不容易!”刘渊叹了口气,随即冷冷吩咐道:“稍后你负守责接应大军进驻城中各处换防,将城中羌人全部迁出至城外军营,若有不服,杀!”
“诺!”
在刘渊向中南部的皇宫行去的同时,大部夏军已经入城,在乌华黎的配合下,占据各处城防。羌人自然不甘被强迁出城,想要反抗,但面对强硬之极的夏军,结果不怎么妙,在鲜血与死亡的威胁下,终于老实了。
穿过层层宫门,刘渊难得地看花了眼,大汉的宫城,刘渊不是没有见过,但如今,这一切都将属于他刘渊,心中所感,自然又有不同。
履足未央宫,广阔的殿前广场,上百级阶梯后,数丈之高的殿基上,宏伟壮观的未央大殿,就耸立在眼前。
这般壮丽恢宏,令刘渊有些“迷醉”。跟随刘渊入宫的夏军大小将校,一路来,都是各种惊叹,各种称奇,连须卜赤弇都不禁摇头感叹宫廷殿宇之雄伟。
吕布等汉将倒是没那么多感慨,对胡将“刘姥姥进大观园”般的表现,心中生起些优越感。
刘渊不禁想起了美稷的夏宫,这长安宫廷中任意一宫殿,都比他的崇政殿要宏伟地多。大声叹道:“这长安宫城,再雄伟,终究是孤的了!”
刘协被看在一旁,见着刘渊的猖狂之语,心中更显悲凉。
“走,到这未央大殿看看!”
一干人等拾级而上,高大的殿门被几名汉宫宦官合力推开,步至殿内。内里更显干净敞亮,整个殿内呈黑红色调,显得肃穆异常。从门口至御阶,足有数十丈长,两侧整齐地摆着数百座席。
丹墀之上,便是那高高在上的御座。刘渊两眼就盯着那宽大的御案,一步一步向前,脚步声清晰地在殿内回响。
一路跨上丹墀,走到御案后,转身,袍服一挥,跪坐。居高临下,在汉宫御座之上,向下看来,又是另外一番风景。
“臣等拜见大王,恭喜大王!”一干将领,也为殿中的气氛所染,望着高高在上的刘渊,自觉地依次落座,对刘渊拜倒。
“平身!”
………………………………
第276章 止步三辅
入得长安,刘渊的兴奋尽头很快过去,毕竟此时也只是占据了长安,但若要真正征服它,化为大夏都邑,没那么容易。
毕竟是西京,历史底蕴深厚,地位非同一般,别看几经破坏,但对刘渊来说,占了长安,实在是里程碑式的胜利,远非当初拿下晋阳,拿下并州可比。
朝廷所在,百官士族堆积,长安朝廷的大小朝臣,几乎都为夏军所掳,被控制在各自府中。就刘渊所知,长安城中的名人可不少,皇甫嵩、朱儁、赵岐、马日磾、士孙瑞、钟繇、董承、伏完……。当真数不胜数。
还有如杨氏、韦氏等世家豪族,如此多的人才,若真能为刘渊所用,那关中可速定。可惜,刘渊也只能想想罢了。像皇甫嵩、朱儁这等大汉老臣,让他们降夏,毋宁死。
六月上旬已过,天气依旧炎热,夏军已经彻底掌控全城,三日之后,便稍微松了一些对全城的管控,至少不再对百姓禁足。
自乌华黎突袭长安之后,被“圈禁”于各自家中的长安百姓,终于可以外出透透气,战战兢兢地出门上街。这么长时间,省吃俭用,大部分人家中余粮已尽,想要外出购置。长安城中总算恢复了些人气。
西北角的市集业已开放,只是人气不甚旺,想要实现那般人声鼎沸,人流如潮,如今的长安还做不到。
刘渊此来,夺长安,欲统治关中三辅,要收民心,就要顾长安百姓的死活,至少得让他们填饱肚子。但这个时候,粮食问题,再次成为了刘渊最头疼的问题。
整个夏国内,本就缺粮,多次作战,消耗的军粮更是难以计数。此次西来,并州各郡、加河东所有能动员的粮食,能调用的几乎都快调干了,甚至从美稷从漠南,刘渊都下令兰稚运送了不少马羊牛驼以为军粮。
即便如此,鏖兵两月,到如今,也有些支持不住了。负责粮草军械转运的苏双与张世平二人,这段时间也已经尽力调度支援前线,若不是破了关中联军,刘渊还真有可能因粮草缘故而撤军。
即使如此,太原、河东也已传来消息,在今岁秋粮未收之前,再难向关中支援多少粮食,否则强行派粮,又将乱起。刘渊自然不会为了关中之安,而乱并州,纵使看重关中,也没有到那个地步,做为后方的并州,对于他来说一样重要。
后方传来的消息,令刘渊有些头疼。不过稍微有些惊喜的是,长安仓厫中,竟然发现了不少粮食,这可真是意外之获。
调查一番方得,这些粮食皆乃董卓郿吾中剩余的。当初董卓大肆屯粮,结果被抄,便宜了王允朝廷,李、郭作乱,又为诸将所瓜分。李傕与郭汜势大,所得甚多,此次关中联军抵挡夏军,所用军粮除了于各郡强征之外,有不少都是从此出仓输送往前线。
如今,尽数落人夏军之手。经过这么多曲折,各种消耗,仍然有十数万斛粮食。当打开长安官仓之时,那“堆积入山”的粮食,可让刘渊惊喜不已。董太师留下的福泽,又让刘渊享受了。
这些粮食对此时的刘渊来说,比什么黄金白银更加有用,乱世之中,粮食,才是硬通货。虽然对十万大军,数万百姓来说,仍旧有些入不敷出,但省着点用,能撑不少时间,至少解决了燃眉之急。
……
未央宫,刘渊已经正式入住,成为夏王寝宫。至于刘协,则与皇后贵人一并被迁往长乐宫安置,一队侍卫军士牢牢看护。
因李郭之乱,未央宫有些损毁,各处亟待修葺。夏夜,天气依旧有些闷热,一座达十余丈的高台之上,刘渊与李儒安坐于此。
居高处,放眼望去,未央宫内各处漆黑,只有少量的灯火亮起。晚风一吹,方觉一阵凉爽。
端起一爵酒,刘渊邀酒:“文优,来,陪孤喝几杯!”
“大王请!”李儒双手持爵,敬刘渊。
抬眼看,刘渊表情中竟有些怅惘,兴致似乎不是很高,不由问道:“大王,此间唤臣而来,可有事吩咐?”
闻言,刘渊轻轻摇头,起身,步至高台的栏杆处,频栏远眺。远处虽然笼罩在黑暗之中,但依稀可见处处楼台亭阁之轮廓,长安宫城尽在脚下。
叹了口气,刘渊喃喃道:“布局许久,鏖战数月,孤终究拿下了长安,离彻底拿下关中,也不遥远了!本该意气风发,可惜不知怎地,孤反而感觉压力更大了!”
“这长安城中,有多少人反对孤,反对夏军。大汉虽然日薄西山,但天下忠汉,思汉者,不知凡几,孤常想,夺了这片土地,能征服它吗?”
听刘渊的感叹,李儒有些摸不着头脑,在他的印象中,刘渊一向是那般意志坚定,野心勃勃,积极进取,今夜怎会作此软语。
“大王以胡族之身,行汉化之举,南来大汉,披棘斩荆,能做到如今的地步,已经殊为不易,冠绝古今,开一代先河。如今拿下关中,至不济亦可鼎力华夏。何故作此叹息!”李儒见刘渊情绪有些“低落”,不禁出言劝慰道。
呵呵轻笑几声,刘渊落座,恢复了正常状态:“一时感慨,倒令文优见笑了!”
“臣不敢!”
“好了!”刘渊摆手说到正题:“孤原思,拿下长安、三辅,正可趁